抗日风云(二) 第4章 (7)斯大林与希特勒暗中较量


 

 

           抗日风云(二)

                     王先金 编著

 

          第四章 希特勒反间计 斯大林大清洗 (7)

 

                  斯大林与希特勒的暗中较量

 

    1944年11月初,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告诉纳粹国外情报局最后一位首脑施伦堡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件事只有“元首”、党卫军的首脑希姆莱和鲍曼知道。

    里宾特洛甫制定了一个计划:必须想方设法使斯大林坐到谈判桌旁,然后用一支“自来水笔”在谈判桌将他杀害。这支自来水笔实际上装有左轮手枪的枪管,人们可以用这种枪管将正常的子弹准确地击中相距6至8米的目标。施伦堡对此感到意外,因为他觉得这个计划杂乱无章。他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斯大林几乎不会与其实已被战胜的纳粹进行谈判。最后这次谋杀尝试被放弃。

    这并不是德国人企图谋杀斯大林的唯一计划。相反,苏联方面也曾想方设法要把希特勒干掉。

                        斯大林                           希特勒

施伦堡自己的杀手们研制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让秘密派遣到莫斯科的间谍在斯大林乘坐的汽车里放上一枚炸弹。两名被俘的苏联红军军官接受了这项任务,这两名军官在西伯利亚被监禁多年,他们恨斯大林。19441945年冬天,一架飞机将他们空运到莫斯科附近。

    1944年9月5日,苏联反间谍局的工作人员在离莫斯科以西约二百公里处的一座小城堡附近逮捕了一男一女,他们是由一架飞机空运到一个空旷的原野上的。他们冒充塔夫林少校和席洛娃少尉。说自己是波罗的海第一方面军的反间谍军官。

    审查结果表明,他们的证件是伪造的。后来查明,他们的真名叫席洛和奥道姆齐克。后来这对夫妇被带到莫斯科。在审讯中,他们承认了自己的谋杀任务。

    1942年,席洛因受伤被德军俘虏,当时他是机枪连指挥官。1943年夏天,德国情报机构招募他到苏联后方从事间谍活动,并对他进行了专门训练。一年后他从柏林帝国安全局得到组织谋杀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恐怖行动的任务。

    德国冲锋小队长克劳斯为他们作了长达数月的准备工作。这两名间谍应闯入莫斯科,在大街上炸毁坐着政府官员的小汽车。为进行这次谋杀行动,他们全副武装:反坦克火箭、穿甲燃烧弹和发射有毒子弹的手枪。

    飞机是在1944年9月4日夜里从里加附近的一个机场起飞的。尽管飞机上装有特殊的飞机起落架,但这架飞机在着落后不再能飞离地面。机上的间谍和机组人员都成了俘虏。

    到1945年4月,他们一直通过无线电与其指使者保持联系,向其指挥者提供假情报。他们从苏联情报部门的电台一再报告,他们还没有完全接近斯大林,或苏联其他领导人,并请求派其他间谍支援。但其他间谍一来就落入苏联反间谍局的罗网。

    因叛逆罪,席洛和奥道姆齐克在战争结束后被提交法庭审判。1952年2月1日,他们在莫斯科被判处死刑,几个星期后被枪决。

    德国人试图干掉斯大林的尝试毫无成果,苏联试图杀害希特勒的行动也同样没有获得成功。

    1941年6月德国向苏联发动进攻两个星期之后,苏联情报局首脑帕夫洛维奇建立了一个“特别任务部”,任命苏多普拉托夫将军为该部负责人。他应制定在德军占领莫斯科的情况下在莫斯科谋杀希特勒的计划。因为苏联人深信,希特勒与拿破仑一样将亲自察看被战胜的首都。

    但19411942年冬天,德军在离莫斯科几公里的地方被阻挡住了。苏多普拉托夫将军不得不寻求谋杀希特勒的其他可能性。在温尼察似乎出现了暗杀希特勒的机会。1942年6月下旬,德国人开始在那里建立假名为“韦沃尔夫”的陆军司令部。苏联人估计希特勒将前往视察。

    但当希特勒七月份真的抵达温尼察时,苏联特工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完成。希特勒于1943年2月19日和3月13日再次抵达温尼察时,苏联人仍来不及采取行动。

    此后,苏多普拉托夫的部队把希望集中在米克拉舍夫斯基身上。这位年轻间谍是在1941年12月作为所谓的投敌者进入德国的。他本来的任务是:除掉一位名叫布卢门塔尔塔马林的叔父,那人是位受人欢迎的演员,他在德国宣传广播中要求苏联士兵投敌。

    米克拉舍夫斯基接到新的命令:他应想方设法通过女演员契诃娃接近希特勒,并用炸弹炸死希特勒。契诃娃是苏联情报局安插在希特勒身边的女间谍,她受苏联情报局长贝利亚的直接领导。

    1943年情况出现转折,斯大林突然收回了谋杀希特勒的命令。这出乎情报人员的意料之外,当时他们也不敢问斯大林这是为什么。到1944年,梅尔库罗夫和苏多普拉托夫终于冒险向斯大林探询暗杀希特勒的事情。斯大林对他们说:“只要希特勒活着,在德国和西方大国之间就不会出现单独媾和。但是如果戈林或德国的军官在希特勒被暗杀后接管政权,那么德国和西方同盟国之间可能达成协议,而苏联则将被排除在外。”

    米克拉舍夫斯基没有得到斯大林用炸弹暗杀希特勒的行动命令。1944年底,他按原计划杀死其叔父,然后逃到已被解放的法国,成为抵抗运动战士。1947年他回到莫斯科,被授予“红旗”战斗勋章。

 

 

                 苏联红色间谍佐尔格

 

斯大林:西线无战事

周恩来:苏联要参战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在德国国会上发表了臭名昭著的“战争演说”,在他们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之后,又在当天向波兰发起了“闪电式”的空袭,占领了但泽地区,波兰被这伙战争狂人打得支离破碎。

  9月3日,英、法两国在德国拒绝关于停止侵略波兰的哀的美敦书之后,对德国宣战。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正式揭开。

  苏联人还蒙在鼓里,由于俄罗斯国土还没有受到攻击,因而没有参战。法国投降后,希特勒组织军事谍报人员,秘密制订了“红胡子计划”,企图用闪电战的方式占领和肢解年轻的红色苏维埃政权。

  当时苏联的正规国防军有240万左右,在东线,斯大林配备的军力约一百万,也就是“以百万对百万”;在西线,面对德军及其仆从军漫长的包围线,斯大林只配备了70几万正规军,同德国的兵力不成比例。原因是斯大林过于相信他们在1939年同德国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互不使用武力;不直接、间接反对缔约国另一方的国家集团,同时两国还要“密切接触,交换情报”。

  斯大林认为:“西线无战事。”这样,这位军事统帅就上了希特勒的大当了。

  对于苏联西线,周恩来有自己深远的见解和洞察力。

  1940年6月,英国在敦刻尔克大溃退之后,国际上德意日法西斯气焰嚣张,许多人担心时局和抗战前途。

  “希特勒有可能冲昏头脑进攻苏联,因为他认为只有搞掉苏联,英国才会失去指望,最后投降。所以,苏联参战的时间不会太远,法西斯得意的时间不会太久。”

  周恩来当时在重庆中华职业教育社举办的演讲会上,发表的《国际势力和中国抗战》这一著名演说轰动了整个山城,到会者人山人海。

  周恩来的这些准确判断,不但上报了中共中央,而且也及时地电传给了莫斯科的苏共中央和斯大林。

  也正在这个时候,苏联红军杰出的情报员理查德·佐尔格(1895-1944,德国共产党员,母亲是俄国人),打入德国驻日本使馆,以纳粹党员和德国记者的身份,出生入死,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战略情报,为苏联的反法西斯斗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成功的五大间谍之一,又被称为二战时期的“苏联红色超级间谍”。

    佐尔格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生和战友德国人弗里德里希.佐尔格(1826-1906)之侄孙,他父亲阿道夫.古斯塔夫.佐尔格是个德国石油工程师,携妻子来到沙皇俄国。他们在巴库附近的一个小镇安下家。不久后阿夫就成了鳏夫,后来他娶了俄国女子尼娜.科别列娃为妻。1895年10月理查德.佐尔格出生。三年后阿道夫带着全家返回柏林。

    理查德.佐尔格中学没毕业就上了前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他1916年受伤,落下了终生跛脚的残疾。因作战勇敢,他获得了二级铁十字勋章。

    伤愈后,佐尔格进入了其尔大学政治学系,毕业后获得博士学位。1919年开始,他同一些德国共产党员交往甚密,并加入了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领导的德国共产党。

    1924年底佐尔格持德国学生旅行护照和妻子来到莫斯科。但妻子很快就受不了这种无序又拮据的生活,返回了柏林。而佐尔格继续徜徉在莫斯科喧闹的五街上,呼吸久违的故土的空气。

    1925年1月,佐尔格以德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代表大会,从此奉命参加共产国际情报组织的工作,为第三共产国际和苏联红军总参谋部远东情报局工作。1927年,他与学音乐和戏剧出身的叶卡捷林娜.马克西莫娃邂逅,度过了一段幸福美好的时光。

    20世纪30-40年代以德国记者身份在德国、中国和日本充当特工。他机警、聪明,语言天才无与伦比,为苏联搞到了大量珍贵情报。

 

 

                     佐尔格小组在中国

 

    1930年1月10日,一艘日本客轮停靠在上海港,船上走下一名高个男子,约35岁,微跛。他文质彬彬,双目明亮清澈,其证件上写着:德国记者理查德.佐尔格博士。他是苏联红军总参情报局远东情报员,被派到中国来。

    一周后,佐尔格来到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向德国总领事科伦贝格男爵递交了德国外交部新闻司签发的介绍信。

    “我们德国人应当互相帮助。我建议您想办法结识蒋介石政府的德国军事顾问团成员。”接着,科伦贝格签发了多封介绍信,将佐尔格介绍给上海的德国商人及其他国家驻上海的外交官。

    佐尔格此次中国之行颇费了一些周折,经过了苏联红军总司令部四局(负责军事情报工作)的周密安排。他在莫斯科接受了任务后先前往德国,目的是获得记者身份并拿到推荐信。紧接着,佐尔格又来到美国,经德国驻纽约总领事馆的介绍,与美国报界取得联系。佐尔格同意以“亚历克斯.约翰逊”为笔名无偿供稿,又拿到了几家美国报纸驻华特约记者的证明信。于是,“资深记者”佐尔格带着一大摞介绍信、推荐信和记者证,取道法国,乘日本客轮来到上海。凭借多家报刊驻华记者的惹眼身份和生动犀利的文笔,没过多久,佐尔格便在上海的外国记者圈内成为著名人物。

    佐尔格到中国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有关中国政治、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情报,深入了解英法美日的对华政策。佐尔格精通英语、法语和俄语,来华前后,他又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了汉语和日语。他在情报界使用的名字是“拉姆扎”,他负责的情报组织网络因此而被称为“拉姆扎小组”。该小组成立后,有14名核心成员,包括报务员、译电员、联络员、摄影师、军事顾问等,其中有波兰人、德国人和中国人。几个月后,佐尔格又将自己的情报网络扩张到了广州、天津等地。莫斯科每月划拨的经费约为8000英镑。

    拉姆扎小组只是苏联对华情报网络中的一个环节。在中国,仅“合法”的间谍机构就有12个,它们分别设在重庆、兰州、哈尔滨上海及乌鲁木齐、阿克苏等地,分属共产国际联络部、苏联国家政治保安总局、苏联红军总司令部四局等部门。

    佐尔格接受了科伦贝格总领事的建议,到上海一周后便去了南京,下榻一家有德国人居住的宾馆。在宾馆的酒巴里,佐尔格结识了南京政府的德国军事顾问吉尔贝特上校。几次会面后,两人便成了“朋友”。

    吉尔贝特向佐尔格透露,德国人的真正目的是把中国当作德制武器的试验场,派德国官兵到中国接受实战训练,为德国军队培养骨干。一战后,德国受制于凡尔赛和约,军队人数和军备发展受到严格限制。

    “飞行员是中国人吗?”佐尔格问。

    “清一色的德国人。”吉尔贝特自豪地回答。

    佐尔格及时地将上述情况向莫斯科作了汇报。

    吉尔贝特后来接替科伦贝格出任德国驻上海总领事,但仍担任军事顾问的职责。他仍像以前一样,常常带着自己的记者老乡视察汉口和长春等地的中德军事试验场。他们还一同前往开封和西安,视察正在围剿中国红军的蒋介石嫡系部队,这些部队里的德国军事顾问实际上扮演着指挥官的角色。

    “我们德国花这么大的力气训练中国人值得吗?”佐尔格问。

    “我们需要他们的试验场。我们也需要掌握实战经验。这些经验很快就会派上用场的。”

 

 

                     靠赛车结识蒋介石

 

    佐尔格到中国不久便结识了国民党政府的一些军政要员,如外交部长王正廷,军政部长何应钦等。一些偶然的机会,佐尔格还认识了蒋介石。

    蒋介石是一名狂热的汽车爱好者。他下令组建了一个赛车俱乐部,并亲任俱乐部主任。佐尔格同样是一个赛车迷,加入了该俱乐部。一次比赛中,他发挥出色,驾驶着那辆并不怎么样的赛车在赛程的最后一段超过了排在第一位的蒋介石。蒋介石当时气得脸都变了形从来都是他第一,谁敢超过总司令?!佐尔格一直保持半个车身的优势,只是快到终点时克制了一下自己的好胜心,略微放松油门,让蒋介石率先冲过终点。赢得冠军的蒋介石宽容慈善,他下车后,径直走到佐尔格跟前,主动伸出手,请教佐尔格的尊名大名,并执意邀请他到自己的郊外官邸做客。

    从此以后,蒋介石身边的将军们都爱跟佐尔格套近乎,见到他无不客气地点头哈腰......

    1930年5月,佐尔格前往广州,并从广州开始了他长达半年的内地“采访”之行,足迹遍及南方多个省份,以及北京、天津、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他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中国地图,标出了他在中国的采访行程路线。到了年底,他大概算了一下,半年的行程距离大约有一万公里。

    在“采访”之余,佐尔格凭借其资深记者身份、与德国总领事和军事顾问团的特殊关系以及与国民党高官的“交情”,深入到许多连中国的达官贵人都去不了的地方。他很快便通过莫斯科派往上海小组的报务员,发回大量情报,内容涉及蒋系军队的真正实力、武器装备、军队部署,各派系之间的关系,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与外交动向,美英法德日对华政策及其在中国的利益纠葛、相互矛盾和实力对比。

佐尔格还密切关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的发展,并及时跟踪蒋介石围剿解放区的情况,有一份报告说:“目前,苏维埃运动在中部和南部的300多个县蓬勃发展。苏区拥有正规部队36个军,此外有20万民兵和大约100万装备较差的工农游击队员......苏维埃政府致力于消除帝国主义的压迫和一切封建残余势力,没收地主土地,将其分给农民,免除农民的债务所有这些措施都使得苏区为全中国的解放指明了道路。南京政府虽然得到许多帝国主义国家广泛而全面的支持,但无法消灭苏区。蒋介石对苏区大张旗鼓的征讨接连失败。但国民党不打算放下武器,近期将对解放区展开新一轮征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