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曾被八国联军炮击?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天安门曾被炮击(1952年维修时从木梁上取出三颗刻有英文字母的炮弹),华表也遭到破坏,这是古老文明在20世纪之初蒙受的耻辱与创伤。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向广场上的群众及接受检阅的士兵庄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声音全世界都听见了,这就是著名的开国大典,天安门的形象便被移植在新中国的国徽上,迄今已整整60年了。              

                          献给天安门的赞美诗■ 洪烛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上,齿轮与麦穗环抱着天安门,天安门上空是五颗星星,所以我有理由一再重复:天安门是北京的面孔,更是中国的面孔。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图案了,我们在国徽的照耀下安居乐业。上海诗人默默写过一首《国徽上》:“我们在国徽上收获民族迷人的性格,汗淋淋的国歌响彻云霄……”他渴望在国徽上的天安门前种植一个浪漫的约会。国徽上的图案或许是最袖珍的艺术品了。但其发行量却是最大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上都印刷有它的形象。我尤其喜爱硬币背面陈列的国徽图案,凹凸有致,耐人揣摩,这是被多少亿人亲手抚摸、用汗水擦拭过的天安门啊!我甚至觉得: 最微型的浮雕,通常体现在一个国家的硬币上,这是连穷人都能够随身携带的面值最小的艺术品。

    无论在历史抑或现实中,天安门既是属于伟人,属于英雄的,又是属于平民的。平民化的天安门形象,同样在民间、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广泛流传,天安门的形象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反而被放大了。天安门与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及其命运息息相关。这是它无微不至的温柔与力量。甚至使清贫的人也会觉得富有呀。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完整的天安门,并且在它的凝视中劳动与消费、创造与收获,这是天安门赋予的平等的权利。自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天安门的形象便被移植在新中国的国徽上,迄今已整整60年了。这是天安门所反映的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历史,也是它最引以为骄傲的一段历史,在此之前它还承载过更多的沧桑与荣辱,它的存在就是一部血泪书写的民族传记。哦,天安门,中国的一面镜子!
  这面镜子是包罗万象的,它接纳崇高,又不拒绝平凡; 接纳荣誉,又不拒绝朴素; 接纳巨人,又不拒绝平民……每位中国人都能从中透视出跟整个民族共同经历的岁月里自己的往事。

    20世纪上半叶,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郁达夫等都曾经描述过北京的风土人情,尤其老舍的小说,堪称是对北京平民生活所进行的“纪实的虚构、虚构的纪实”。建国之后,由于多种的影响,对作为首都的北京的文学描写却一度陷于概念化的误区,对北京的吟咏也千篇一律是赞美诗的体制,洋溢着汉赋的风采。从那个时代的歌曲中可见一斑:《我爱北京天安门》、《北京有个金太阳》、《北京的金山上》……最平民化的也是《挑担茶叶上北京》。北京的文化肤色,是以金色与红色为基调的。北京是思想高度、公众意识、集体力量的象征,似乎限制或拒绝了私人化的感情色彩,即使是对北京的歌颂,也必须具有人民性或代表性。

    无论谁说起北京,首先想到的都是悬挂有领袖画像的天安门,它印在小学课本的第一页,日夜浮现在亿万群众的脑海里。天安门是北京光荣的面孔,它金光四射的形象已构成北京的化身、祖国的化身。天安门的光芒覆盖了整个北京,这是一座没有阴影的城市。作为一位迟到的写生者,依靠在广场的汉白玉栏杆上,隔着金水桥、隔着长安街与这既载入史册里、又活在现实中的天安门城楼遥遥相望,我简直不敢轻易地打开画夹,即使我手握着彩虹,也会惭愧于自身笔法的苍白……

    我试图自己动手给这部城市之书设计封面,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总是天安门的形象。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天安门都是北京当之无愧的封面,全世界都熟悉这张北京的面孔、中国的面孔,古老与智慧的象征。它笼罩着东方文明的光辉。这是一道面对现实敞开的历史之门,又是一道面对历史敞开的现实之门,我在这时间的门槛上徘徊着、沉吟着,甚至无法肯定自己的身份:是作为朝拜者呢,还是作为守望者?全中国人都会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它以儿歌的旋律,启蒙了几代人的童年与青春,天安门是亿万国人爱的核心。我对北京的感情,永远带有童真的性质,以诗人的童心来歌颂一座古城。为天安门写诗,为天安门写传,是我至今所做过的一个最大的梦。也许我不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但我做过一个伟大的梦。在城市的影子里,我活得很真实。
  北京。我在稿纸方格上首先虔敬地写下这个地名,就像供奉心目中的一尊神,这是一座我热爱的东方化的都市,它在人文地理方面所具备的特征契合了我性格中庄严肃穆的属于信仰的部分。

 

    此刻我正走过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此刻我正构思着这首广场的赞美诗。天安门给了我这样的灵感。瞩目四望,人类历史上那些风云变幻的广场远远近近地呈现着:俄罗斯的莫斯科的红场,巴黎的凯旋门广场,伦敦的海德广场,纽约的时代广场,虽然某些城市的广场在蒙昧的世纪里曾架过火刑柱、断头台或绞索,但广场永远是憧憬和平的,这也是人类的理想,所以那么多的广场上有无忧无虑的鸽群在游客的脚步间起落、啄食,没养鸽子的话也会以鲜花、常绿树木抑或喷泉代替。

   广场总是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在和平主义的广场上散步、约会、相聚,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这毕竟提供了人类家园的理想模式。广场是一座城市居民们心情的万花筒,也是大时代的一面小镜子,精神面貌的梳妆镜。此刻,我跟天安门广场有个约会,一个文字的约会,我步履匆忙,渴望早点看到镜中的历史,镜中的人群,乃至镜中的自己……

  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迁都而准备的北京总体规划中的城垣、宫殿、坛庙、衙署、王府均已竣工,最原始的天安门广场也就存在了,它位于紫禁城正门大明门(即今天安门)与前门(当时是一瓮城)之间。原先的空地较狭窄,几经拓建方成今日之规模。

   尤其新中国成立后,参照苏联专家的设计(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加红场的翻版):政府以天安门为中心,将天安门前的广场大力扩建以备公众集会和游行。并在天安门广场中心增建了作为中国历史象征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追念历次革命运动的先烈。
   广场的西侧和东侧分别是人民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

   1976年,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逝世,在广场南侧、紧邻人民英雄纪念碑增筑了毛主席纪念堂,陈列这位伟人的遗体及水晶棺材,供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瞻仰。广场成了一位二十世纪中国的巨人的归宿,他那颗停止跳动的心脏,足以构成记忆的钟摆,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悬念与影响……

   60年来,广场上空的五星红旗每天准时升起,国旗班的士兵们在国歌的伴奏下走出天安门,走过金水桥、图腾柱、长安街,在广场上这全中国的一号旗杆下立正、敬礼,代表十余亿国人举行这日复一日的隆重仪式。若有外国贵宾来访,广场一侧会铺开红地毯,并有礼炮轰鸣,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接受世界检阅。

   从时间上来说,广场及其周围的景观衔接着中国近五百多年历史,形成打有不同时代烙印的天安门广场建筑群;从空间上来说,广场既是中国的缩影,又是向世界放大的一扇窗口,全世界又有哪一个国家不知道北京呢,不知道北京有个天安门广场呢?

   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期,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命运逐渐与广场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沉睡的广场开始从这块国土上觉醒,领悟到自己不可取代的责任与义务,呼唤民众,领导时代新潮流。

   尤其二十世纪,天安门广场上发生的若干重大事件分明已构成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或分水岭,革命与运动大多通过广场获得最终实现(或体现)。

   1919年5月4日,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要求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由此引发的五四运动掀开全民族反帝、反封建的新篇章,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35年12月9日,广场上发动的“一二九”运动为1937年开始的抗日战争准备了条件。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向广场上的群众及接受检阅的士兵庄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声音全世界都听见了,这就是著名的开国大典,以后每年国庆节广场上都要举行庆祝活动。

   1966年8月18日,身穿草绿色布军装的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小将,并走下城楼进入广场与群众握手,据说当时广场上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手捧红宝书的红卫兵,由此而拉开“文化大革命”沉重的序幕。

   1976年4月5日,发生了纪念周总理逝世引起的天安门事件(即四五运动),广场上到处都是花圈、黑纱、挽联、泪水,为粉碎“四人帮”准备了群众基础……

   广场上除了鲜花、旗帜、蓝天白云之外,还有记忆,似乎这正是广场的属性:广场的记忆是另一种文本的历史。

   广场是二十世纪中国最鲜明的一面镜子。它密切关注着东方睡狮冗长的梦境乃至从混沌中挣脱、觉醒的完整过程。

  

    使广场得以命名、并与广场相映成趣的天安门,笼罩过中国漫长封建时代的黄昏,因为明清两代皇城之正门,城楼开城门五洞,门前为金水河,横跨河面的五座汉白玉石桥即金水桥。

   城楼前立有两对石狮及两尊华表,刻满云朵与盘龙的华表高达十余米,顶端的蹲兽名“望天吼”,有注视帝王出巡之意。华表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之柱,是五千年文明在现实中的诗意象征。

   然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天安门曾被炮击(1952年维修时从木梁上取出三颗刻有英文字母的炮弹),华表也遭到破坏,这是古老文明在20世纪之初蒙受的耻辱与创伤。

   天安门曾是封建王朝皇家禁地,又是新中国诞生的见证:1949年10月1日,所有中国人的目光都投向天安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都是它照耀着的广场,万众一心的广场,庆典的广场…… 

   1988年1月,天安门城楼对中外游人开放:现实终于和历史保持着同样的高度。我们甚至可以站在历史的角度,俯瞰广场,俯瞰古老的广场,以及广场上永远年轻的人民,重温他们的苦难与幸福、屈辱与尊严……

   广场无言,人海浮沉,最能唤起某种沧海桑田的感觉,怎么看都是刻骨铭心的风景。现实从这里展望,历史却这里回眸,哦,中国的大视野!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