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手段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多种手段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副部长 隆国强

  
  价值中国:回顾中国的对外开放,您认为最初预想的一些目标都达到了吗?对外开放走过三十年,时至今日,开放的目标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隆国强
:中国最初通过改革开放,想要达到增进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了解和沟通,融入全球化的世界,参与国际分工,加快经济增长,实现出口创汇,以及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到现在可以看到,这些目标都已经超额完成。

  对外开放的目标一直都在动态的调整。走到今天,开放也有了更高的目标: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价值中国:当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政府在加大力度扩内需。外贸出口急剧缩水。您认为未来外贸在中国GDP增长中占多大比例是合理的?

  隆国强
:外贸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2005—2007年有一个快速的增长,但那是一个特殊年份,宏观调控下内需被压缩,外部环境大好,所以出口增长较快。但在2005年以前的25年,是外贸出口一直是一个缓慢增长的常态。未来中国出口的增长也应该是处于一个相对稳步增长的常态之中。
  未来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还是会上升,这是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必然趋势。
  过去中国引进外资,更多的是为了创汇,而现在是为了技术升级。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是为了对闲置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做一个有效的配置,是一种比较优势的互换。中国的比较优势就是富余劳动力,将这部分资源卖到国际市场上去。从国际市场上换回我们自己短缺的资源、能源、技术、设备、服务等等。
  正是参与了国际分工,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程度,闲置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足的资源得到补充。这样一方面扩大了经济规模,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了,有助于提高经济运营的效率。这才是参与国际分工的本意。
  

  价值中国:未来中国对外资引进的政策和相关战略是否会有大的调整?是否会逐步取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 

  隆国强
:中国对外资的政策一直在调整,只不过过去关注的更多是外资是否能创汇,以及外资的规模。现在创汇已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了,而是要关注外资能否带来技术,即能否有助于结构升级。
  同时,对外资来说,中国的魅力也在逐步变化。过去吸引他们的是中国生产要素的低成本。现在除了低成本外,更具吸引力的是中国的市场,从最初的潜在市场变为一个现实的市场。早期来中国的外资主要是投在制造业,把中国当做一个出口的基地。现在来中国的外资,服务业越来越多,制造业也更多的把销售市场的目标瞄准中国的国内市场,更多的是内销,是被中国本身的市场吸引来的。第三个,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内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也是中国投资环境的一部分。在某一区域里,一些行业相应配套的设施比较齐全,这样就降低了成本。
  中国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一方面限制,一方面引导,一直是与时俱进的,根据实际经济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把外资分为不同的类别:鼓励类---能够带来技术和促进产业升级的外资,在引进的时候会有相应的优惠政策;禁止类---“两高一资”或是会产生污染的行业,这类外资不允许进入国内;限制类---可能会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的行业,这类外资进入时,审批会更加严格,门槛也会高很多。
  这样把外资分为不同的类别,本身就有引导外资升级的目的和作用。这个《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也是根据我们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进行相应的调整。

 

  价值中国:对外开放三十年,如果现在要您回顾一下这些年的开放历程,总结一下这其中的经验教训,以便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您觉得最突出的是哪些方面?
 
  隆国强
: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总结。
  首先,应该认清全球化的大趋势。小平同志说过:“不开放死路一条”,在未来更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在对外开放这个大方向上毫不动摇,这样才能给国际社会,给投资者一个信心。有很多国家对外资政策上摇摆不定,这就形成了一个政策风险,让外国资本不敢进来投资。第二,按照我们自己发展的要求,以“我”为主,不断的引导外资,为我所用。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目标服务。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经验。第三,要充分发挥各个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这是我们成功的重要条件。第四,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吸引外资的核心手段。最后,在开放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趋利避害。在扩大开放的时候,注意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总体来说,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走的还是比较顺的,没有出现大的偏差,没有摔跟头。
 

  价值中国:除了以上您提到的一些成功经验,还有哪些教训需要我们注意呢?比如公众比较关注的“市场换技术”的必要性和实际结果;对内外资不平等的相关政策等等。

  隆国强
:对外开放的教训,我认为主要有两条。
  首先,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践踏了一些国家法规,比如环保、土地方面的法规,用这种低成本的战略来吸引外资,造成了国家利益的损失,让一些本不该在中国的项目落了地,这是一个教训;
  第二,有些政策的调整有滞后。就像刚才提到的内外资的关系。在开放早期,政策优惠是必要的,因为那个时候投资环境不好,很难吸引外资。但随着外资规模的迅速扩大,我们需要适时营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在如何逐步取消外资的优惠政策,营造内外资的平等环境,这些方面我们最初可以下手的早一点。
  在中国说到平等竞争环境,不应该仅仅是内资与外资之间,还有内资与内资之间的平等。中国对内开放不足,对外开放其实也是不足的。尤其是在一些服务领域,有一种对非国有资本的歧视。我个人认为,要真正实现经济转型,把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领域,提高服务业的竞争水平,就不仅仅要对内资开放,还要对外资开放。真正形成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的格局。
 


  价值中国:在一些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领域,对外资的限制会比较大。您如何看对外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 

  隆国强
:在开放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注意经济安全。这也是我们改革开放走过三十年的一个成功经验。到目前为止,我个人还没有看到有哪一个领域是因开放过度而威胁到国家安全的。在未来继续开放的过程中,依旧要高度重视经济安全问题。这也是社会普遍达成的共识。
  但现在主要的问题不是开放过度,忽略了国家经济安全。而是我们在很多领域里,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作为维护既得利益,保护既得利益的借口!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在今后开放的过程中,要深入的研究和借鉴,哪些领域应该鼓励开放,哪些领域应该有限制地开放,哪些领域绝对不能开放。但同时一定要消除过于夸大经济安全问题,以此阻碍开放,阻碍竞争,最后受害的还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价值中国:近期中国的贸易摩擦案件发生的比较频繁,尤其以轮胎特保案影响最大。您认为中国在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的大环境下,应该如何应对? 

  隆国强
:这个就涉及到中国对外开放的外部环境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几个方面的工作。
  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会面对一个非常复杂的外部经贸环境。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你的崛起打破了既有的格局,会抢占别人的市场份额。这是任何一个大国在崛起的过程都要面临的复杂的政治、经济、贸易环境,中国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况下,别人就会想各种办法延缓你的崛起,相办法利用你带来的各种机会,减缓带来的冲击。这是正常的反应。我们应该以更加平和的心态看待这类问题。
  要改善这样的环境,首先要有互利共赢的理念。因为我们要一种“和平崛起”,“互利共赢”的理念就要贯穿在所有的政策、所有的行为里。就是说,要与国际社会共享利益,而不是独占好处。通过这种理念改善我们的外部环境作为一个基本点。
  第二,要善于利用既有的国际规则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包含两个方面,首先对已发生的贸易摩擦要积极应诉,利用各种法律手段维护利益。同时,对那种恶意无礼的贸易保护主义,要善于利用我们的市场做武器,制定一份“贸易保护清单”,这会起到如同核武器似的的威慑作用。
  如何处理与国际社会的关系,这将是我们在未来要面对的非常突出的问题。我们需要从互利共赢的大局出发,在具体的矛盾中,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手段来化解,维护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