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缺陷率”关联度需要量化研究
柏文学
北京市卫生局称,北京市出生缺陷总发生率在12年间增长近一倍。监测表明,广东、浙江、江西、湖南等地都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出生缺陷率的提升,与遗传、环境污染、辐射和高龄生育等有关。(海峡都市报9月13日)
出生缺陷率的提升,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追求健康长寿幸福快乐的愿望南辕北辙,与提高民族的生理素质和富民强国的理想背道而驰。理应引起国家卫生管理部门和有关医学科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与遗传、环境污染、辐射和高龄生育等有关”,这样的陈述属于定性描述,在诸因素中分不出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关键因素和非关键因素,对于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够大,说服力也不够强。
需要医学卫生研究工作者,对于出生缺陷率的提升现象,与遗传、环境污染、辐射和高龄生育这几个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行关联度的量化研究。需要得到“出生缺陷率12年增长近一倍”这个事件,与“遗传、环境污染、辐射和高龄生育”这四项可疑因素的关联程度究竟在什么范围,通过比较,寻找主要因素和关键因素。然后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的原则制定策略,寻找控制出生缺陷率的方法。
从事这项工作,需要艰苦细致的数据处理,需要精力和时间以及智慧的投入。还需要运用数学的方法。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其方法向各个学科的渗透,为各个学科的量化研究开辟新的视野。数学方法的渗透常常表现在概率统计方法的运用。据说医学统计学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学科,是医学学士、硕士的必修课程。可是为什么没有人愿意从事这样的量化研究呢?可能与工作激励机制相关,与思维习惯有关。
如果医疗领域也像教育领域以及科技工作、科研领域一样,官本位的潜规则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权力通吃”,“只要做了管理者,什么都有”,这样势必会挫伤从事一线实际工作的积极性。就不会有人愿意投入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去进行实际研究,对于新发生的现象就会习惯于定性描述,满足于模糊描述,停留于或然性描述。我国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大一统把握的思维习惯至今还是认知世界的桎梏。
这种思维定势屡见不鲜。例如广东地区的“黑肺”现象,究竟和哪些因素相关,关联度如何;白血病病人增多,究竟是为什么;许多癌症属于老年性疾病,近年来青年化,甚至幼年也会发生,究竟与那些因素相关。大家都估计到与污染有关,可是污染有很多种,工业污染,骑车尾气污染,曾经的摩托车助力车污染,香烟污染。不同的污染和不同疾病之间的关联度大概如何,至少可以探讨统计学研究。
《中国多省份报告出生缺陷率攀升》
http://news.163.com/09/0913/04/5J2I4GS80001124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