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仇富”一词在各种新闻报道和评论中被广泛使用,根据《二00七中国民营企业家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民营企业家在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九成民企老总表示压力大。调查显示,当问及“不少人对企业家存在误解和不少人对企业家有一种仇富的心理,这样的说法你是否同意时”,均有超过一半的企业家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与此相适应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仇富”行为也似乎有增无减。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仇富”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正如有评论所说,目前“仇富”心理实质不是在仇“富”,而是仇“不公”。对于民间的“仇富”心理,民企老总们在应当有所反思的同时,我们能不能从2500年前的老子那里获得智慧感悟呢?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告诉我们:“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自然界的规律,就好象开弓射箭一样,是瞄准目标有的放矢的,箭头高了就压抑低一点,箭头低了就升举高一点;弓弦拉得太满,则力量多余,就要损一点力,免得弦拉断了;弓弦拉不开,则力量不足,就要不一点力,免得箭射不出去。天道是最自然的,天生天杀,自动减省那些有盈余的,而补足那些不够的;这样就可以自然调节宇宙万物的平衡而获得长久。而人道的规律就不是这样。自从太极图流转后,人道就离天道越来越远,有极图之私越来越背离无极图之公,富的越富,穷的越穷,愈落后愈贫穷,愈繁荣愈富裕。人们为了保守一己之“私有”,往往是亏省那些不够的,以供奉那些盈余的,昧着良心巧取豪夺,损公肥私。在老子看来,有谁能够把自己有盈余的东西拿出来,去供奉天下呢?那就只有得道的圣人了。从商业道德的角度来讲,通过“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商人就是道商。
商海之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风浪不平。老子认为,“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第79章》)。怨怨相报何时了,调和矛盾和仇恨的最好方法就是“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以德化民,以德感人,以德报怨,以德报德。你看,有道之士手上虽然执掌有借债人的借据凭证,而不去指责人家的无用和贫贱。有德者慈祥宽容,只是随缘地掌管着借据凭证;无德者刁诈可可,将会利用借据凭证去逼迫人家偿还债务利息,甚至夺取他人之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老子看到了天道虽然无亲无爱,却经常为善人带来大福报的规律演变。
历史上,
有一次,
冯谖回去见
人在得意之时,对“义”不重视,只有失意之时,才知“义”的可贵,冯谖为
《淮南子》说:“东海有一种鲽鱼,总是并排而游;北方有一种娄兽,总是轮流捕食、守窝;南方有一种鹣鸟,永远是比翼双飞。这些鸟兽鱼类都知道相互扶助,更何况
本文作者:李海波,道学学者、知名商务策划专家、北京人文大学策划系客座教授、全国高校商务策划教程编委、《亚洲新闻人物》杂志社主任、国际道商文化研究院院长、上海道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策划、中国总裁培训网“总裁在线课堂”主讲嘉宾、中国道商智慧经营学知识体系倡导者。主要著作有《势—人生谋势之道》、《道商》等。
研究领域: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美容产业、总裁课程等。
联系电话:13912384163 QQ:120553908
中国道商:www.zgds.org.cn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