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不是动物,千万不要以动物自居。人是这世上唯一能够抗拒规定性的生物。人不是“是”,因为“是”是一种规定;也不是“在”,因为“在”仅仅说明了一种存在的事实,而人不是事实,而是事件,或者说是事变。也许,人更合适的名称应该是“创造”,是“行动”,是“困境”,是“难题”,是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性存在——但这存在我已说了,它不是事实,而是事变。所以,人一生下来,还不是成品,而是半成品,在成为人的毕生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去接近理想的境域、极致的人性,这是精神飞扬的过程。当然,人的一生也类似于一张空白的画布,由每个人的自由意志来填写:成为罪人?成为半人半兽?或者成为一个悔罪的人?一个有爱心有信仰的人?在这一点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造物主。
2、 法国神学家薇依在她的早期著作《善与美》中认为:善是一种为摆脱物而进行的精神运动。这种摆脱本身则成为人类感知美的条件。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而且我还要将这话补充为:“善是为摆脱物性(机械性)和动物性(本能性)而进行的精神运动,而这种运动本身又同时体现为人性。”我已经确信,人性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而不是道路上的某个一劳永逸的端点,它是无限延伸的,美和善是在这种延伸之中自然产生或者说涌现出来的美好品质。
3、 平庸与工种无关,与职位无关,与收入无关,甚至与文化教养无关。平庸关乎的是人的心灵,与人类心灵联系的最密切——一句话,只有平庸的心灵,从来没有平庸的生活。同时不要忘了,世界就是你。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件就是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事件的投影。——我们是什么,世界就是什么。知足不如自足,自我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而世界反而是我们的影子,最近的道路往往就是最熟悉的。让我们的精神从这里开始变得警惕。
4、 与平庸作战的方式之一便是阅读——阅读伟人的传记,走进他们的心灵,靠近他们的胸膛,触摸他们的脉搏。罗曼罗兰曾经在他优秀的传记《米开郎基罗》的结尾中说道:“伟大的心魂犹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时,心中就会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这种阅读从来不会无用的,它们总在或明或暗地在喂养着我们,而且永远不会被遗忘和弃绝。也许被我们的大脑所遗忘,但却一定会被敏感的生命所记住。是的,正是这些被大脑遗忘或者未曾遗忘的阅读事件和阅读体验,慢慢地在我们的心灵里边完成了自己,那些似乎早已跑到九霄云外去的人生片段却在暗暗筑就我们的精神血肉,筑就了我们的生命骨骼。所以,我还要继续强调这句话:我们可以讨厌一切不真诚的颂赞,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我们有一项伟大的义务,那就是向所有的大师们怀着应有的敬意。
5、 在这滚滚滔滔的世俗大水之中,泥沙俱下,万象峥嵘,在我们满身心涌起了无端的惶惑时,我们不妨时时回望一下历史,就会不由自主地感觉到了内心的安慰,那些稳固而庞大的塑像,高大笔挺,端坐于天地之间,成为大水中永恒屹立的岛屿,让我们一再地相信了生命存在本身应该具有的神圣和尊严。这些庞大的岛屿就是那些让自己的思想立场和行动原则保持一致的伟人,比如雨果、列夫·托尔斯泰、左拉、罗曼罗兰、萨特等。他们都是一些行动的人,书斋外边的火热生活更能够打动他们的心灵。他们的伟大不但在于他们按自己的思想立场去思想,更在于还按他们自己的行动原则去行动。他们身上唯一可能存在的缺点就是狂暴——思想的狂暴。因为他们一旦认定了自己精神事业的正当性,就不允许自己的思想路径被中途截断。
6、 尼采是个天才,是某条终极道路的到达者,可惜这条道路却是真理的背面,与真理有一墙之隔。他所推崇的酒神精神、生命意志的烈性喷发都在不断地强化这么一个事实:肉身的强大无比,或者说,肉身之内的力量强大无比。其实,这是虚假的信念。这种强大是建立在肉身崇拜的醉酒一般迷狂的幻觉,因为肉身的脆弱是真实的事件,悲观主义的部分真理也由此而来:再强大的肉身也逃不脱死亡之宿命。酒神狂野之尊容无法给人们带来心灵的安宁,自然也不能真正解救人类血肉之躯的终极困境。是的,即便是被认定为解救,那也仅仅是一时之幻觉。倒是阿波罗的静穆庄严的面容给人以启示,艺术的另一尊主神是精神性的,道路的终极是超肉身的,人类的不朽之因和艺术的永恒谜境以及魅惑之力的源泉皆在于精神,强大的意志注入的对象不应是生命的狂欢,唤起了肉体的躁动和不安,而应该是对肉身的超越,从而抵达不朽的灵境。在此,我们必须对遥远的柏拉图保持敬意,因为这个道理他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道出:人不能越走越远,而应该回乡!当然,这里面肯定有一个玄关——由肉身到精神的过程中,在进入灵境之前,应该有个对肉身的完成过程(或者就是死亡)。两者原本就是和谐的(它们同源而异体),因为肉身一直在援助着精神的抵达,肉身是一道美好的桥梁,而桥梁的作用,就是搭建美好的通道,确立了道路断裂处的消融,然后又消失在道路之中。肉身的消失是必然的,就象桥梁完成了通道功能后的废弃是必然的一样。大多数人的悲哀就在于让自己的生命成了一截毫无来由的断桥。
7、 欲望在寻求满足时,到底是囚徒在寻找枷锁呢?还是鸟儿在寻找翅膀?到底是下坠呢,还是起飞?于是我想到了一个与欲望相反的词汇——节制。我现在相信,当自然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的时候,如果意志却还在提出要求,这时候的精神就开始败坏着感官,而感官也在败坏着精神。当我读到托马斯·厄肯培在《效法基督》的第六章的一段话:“想要在顺从情欲的生活中寻求平安,那是徒劳无功的。所以要得真正心中的平安,只有抵制情欲而不是顺从情欲。随从肉体生活而沉溺于世界上的人,心中不会有平安,只有注意灵性和虔诚的人,才能享受到内心丰盛的平安。”时,我突然明白,幸福并非来自于欲得,而是来自于反方向——节制。那些年轻的生命一直在寻找、捕猎,四处出击。事实上那并非他们的骄傲,而恰恰相反,那只是软弱和愚蠢的体现,成了物欲的奴仆,非但寻找不到幸福,反而是与幸福背道而驰,愈行愈远。卢梭在《爱弥儿》中说过:“人之所以能够独立自由,不是由于他的臂力,而是由于心灵的节制。”欲望的满足其实是生命的假象,因为欲望本身就是不可满足的,它是藏在人类身上的庞大无限的虚无之洞。而相反,节制不但是一种美德,更是一条道路——一条获取永恒满足的幸福通道,或者说,在这里,节制本身就是最好的药方和食粮。
2、 法国神学家薇依在她的早期著作《善与美》中认为:善是一种为摆脱物而进行的精神运动。这种摆脱本身则成为人类感知美的条件。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而且我还要将这话补充为:“善是为摆脱物性(机械性)和动物性(本能性)而进行的精神运动,而这种运动本身又同时体现为人性。”我已经确信,人性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而不是道路上的某个一劳永逸的端点,它是无限延伸的,美和善是在这种延伸之中自然产生或者说涌现出来的美好品质。
3、 平庸与工种无关,与职位无关,与收入无关,甚至与文化教养无关。平庸关乎的是人的心灵,与人类心灵联系的最密切——一句话,只有平庸的心灵,从来没有平庸的生活。同时不要忘了,世界就是你。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件就是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事件的投影。——我们是什么,世界就是什么。知足不如自足,自我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而世界反而是我们的影子,最近的道路往往就是最熟悉的。让我们的精神从这里开始变得警惕。
4、 与平庸作战的方式之一便是阅读——阅读伟人的传记,走进他们的心灵,靠近他们的胸膛,触摸他们的脉搏。罗曼罗兰曾经在他优秀的传记《米开郎基罗》的结尾中说道:“伟大的心魂犹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时,心中就会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这种阅读从来不会无用的,它们总在或明或暗地在喂养着我们,而且永远不会被遗忘和弃绝。也许被我们的大脑所遗忘,但却一定会被敏感的生命所记住。是的,正是这些被大脑遗忘或者未曾遗忘的阅读事件和阅读体验,慢慢地在我们的心灵里边完成了自己,那些似乎早已跑到九霄云外去的人生片段却在暗暗筑就我们的精神血肉,筑就了我们的生命骨骼。所以,我还要继续强调这句话:我们可以讨厌一切不真诚的颂赞,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我们有一项伟大的义务,那就是向所有的大师们怀着应有的敬意。
5、 在这滚滚滔滔的世俗大水之中,泥沙俱下,万象峥嵘,在我们满身心涌起了无端的惶惑时,我们不妨时时回望一下历史,就会不由自主地感觉到了内心的安慰,那些稳固而庞大的塑像,高大笔挺,端坐于天地之间,成为大水中永恒屹立的岛屿,让我们一再地相信了生命存在本身应该具有的神圣和尊严。这些庞大的岛屿就是那些让自己的思想立场和行动原则保持一致的伟人,比如雨果、列夫·托尔斯泰、左拉、罗曼罗兰、萨特等。他们都是一些行动的人,书斋外边的火热生活更能够打动他们的心灵。他们的伟大不但在于他们按自己的思想立场去思想,更在于还按他们自己的行动原则去行动。他们身上唯一可能存在的缺点就是狂暴——思想的狂暴。因为他们一旦认定了自己精神事业的正当性,就不允许自己的思想路径被中途截断。
6、 尼采是个天才,是某条终极道路的到达者,可惜这条道路却是真理的背面,与真理有一墙之隔。他所推崇的酒神精神、生命意志的烈性喷发都在不断地强化这么一个事实:肉身的强大无比,或者说,肉身之内的力量强大无比。其实,这是虚假的信念。这种强大是建立在肉身崇拜的醉酒一般迷狂的幻觉,因为肉身的脆弱是真实的事件,悲观主义的部分真理也由此而来:再强大的肉身也逃不脱死亡之宿命。酒神狂野之尊容无法给人们带来心灵的安宁,自然也不能真正解救人类血肉之躯的终极困境。是的,即便是被认定为解救,那也仅仅是一时之幻觉。倒是阿波罗的静穆庄严的面容给人以启示,艺术的另一尊主神是精神性的,道路的终极是超肉身的,人类的不朽之因和艺术的永恒谜境以及魅惑之力的源泉皆在于精神,强大的意志注入的对象不应是生命的狂欢,唤起了肉体的躁动和不安,而应该是对肉身的超越,从而抵达不朽的灵境。在此,我们必须对遥远的柏拉图保持敬意,因为这个道理他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道出:人不能越走越远,而应该回乡!当然,这里面肯定有一个玄关——由肉身到精神的过程中,在进入灵境之前,应该有个对肉身的完成过程(或者就是死亡)。两者原本就是和谐的(它们同源而异体),因为肉身一直在援助着精神的抵达,肉身是一道美好的桥梁,而桥梁的作用,就是搭建美好的通道,确立了道路断裂处的消融,然后又消失在道路之中。肉身的消失是必然的,就象桥梁完成了通道功能后的废弃是必然的一样。大多数人的悲哀就在于让自己的生命成了一截毫无来由的断桥。
7、 欲望在寻求满足时,到底是囚徒在寻找枷锁呢?还是鸟儿在寻找翅膀?到底是下坠呢,还是起飞?于是我想到了一个与欲望相反的词汇——节制。我现在相信,当自然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的时候,如果意志却还在提出要求,这时候的精神就开始败坏着感官,而感官也在败坏着精神。当我读到托马斯·厄肯培在《效法基督》的第六章的一段话:“想要在顺从情欲的生活中寻求平安,那是徒劳无功的。所以要得真正心中的平安,只有抵制情欲而不是顺从情欲。随从肉体生活而沉溺于世界上的人,心中不会有平安,只有注意灵性和虔诚的人,才能享受到内心丰盛的平安。”时,我突然明白,幸福并非来自于欲得,而是来自于反方向——节制。那些年轻的生命一直在寻找、捕猎,四处出击。事实上那并非他们的骄傲,而恰恰相反,那只是软弱和愚蠢的体现,成了物欲的奴仆,非但寻找不到幸福,反而是与幸福背道而驰,愈行愈远。卢梭在《爱弥儿》中说过:“人之所以能够独立自由,不是由于他的臂力,而是由于心灵的节制。”欲望的满足其实是生命的假象,因为欲望本身就是不可满足的,它是藏在人类身上的庞大无限的虚无之洞。而相反,节制不但是一种美德,更是一条道路——一条获取永恒满足的幸福通道,或者说,在这里,节制本身就是最好的药方和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