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似乎一直在爬高,往高处不懈攀升,终于到了有一天,大概是到了生命的中途,你便会发现道路变得难走了,你甚至不愿走动了,因为你已经站在生命的某处高地,往回看和往前看都是向下的坡路,你的内心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显出了荒凉。你本来是准备往高处走的,结果却发现高处并没有路,有的皆是生命的低谷。于是拜伦在《堂璜》中说:
“如今,三十岁,我头发已经灰白,
我的心灵也同样老迈苍苍,
五月间我就把夏天全都耗尽,
再也打不起精神搬弄舌剑唇枪,
我的生命用完了,连本带利,
我的精神再不能自命为所向无敌----
完了完了,我心中再也没有
象早晨的露珠一样清新的朝气,
它能使我们摄取一切可爱的情景,
酿造出优美新鲜的柔情蜜意;
二、法国神学家薇依说:“支配宇宙的两种力量:光和重力。”而且,两种力量的方向正好相反。
一切自然的事物都受重力法则支配,只有人性才是受光的法则支配,当人性迷失或逐渐泯灭之时,人降落到了自然的层面、物的层面,开始由重力法则支配,而不再蒙受光照和神恩了。
花和果实是因种子而来,但种子并不能解释花的开花和果的结果,很多事物最好由未来解释而不能依靠过去来认识和解释,这是精神的途径,遵循的正是光的法则。耶稣曾经就说过我们应该由果实来认识一棵树本身的话。
由此,我还联想到人们通常对“平等”二字的误解,将它做了庸俗化的描绘,从而导致了精神烂泥的无处不在,把人性的内涵完全抽空,而且还失去了对崇高事物和伟大人格的敬畏和崇仰的品质。我认为对“平等”最准确的理解应该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平等性,机会的均等性;或者说,仅仅是指种子的平等,而这仅仅是起点,而不是终点,不是花和果实。这颗种子可能种植到肥沃的土壤,也可能会丢弃在岩石上,命运会不一样,终点会不一样。终点有人到达;亦有人停留于途中;也可能会烂死于起点的泥潭里面。
一定要注意,人性是受光的法则支配的。而人的命运应该是趋光而行!
三、叔本华说,死亡的困挠是每一种哲学的源头,苦难是生命的本质。
叔本华显然没能理解苦难的真正意义,他将苦难做为终极的障碍提出来,是为了取消人类生存的意义。实际上却恰恰相反:人类因苦难的存在却悟得了意义,从而超越了苦难,这才是生命灵性的开始。
或者也可以这么说,苦难本身并无意义,但如其在苦难当中听到了超越性的声音,体验到神的受难和死亡,从而拥有了一份精神的觉醒,那就是一份特殊的恩赐了,苦难的意义也可由此得以建立。但那显然不是生命的本质。
四、"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这段话实际上是指向区别于物质之饥的另一种精神饥渴,千年以来已被国人奉为风神气骨的圭臬;同时也提醒了施者的警惕,对受者的精神关爱更重要。可惜在孔孟思想中浸淫几千年的国人并没有从中建立起正确的信念,以至于对穷人甚是倨傲,在施舍的具体行动中更是如此。
托翁认为,这个世界上只要还有一个人食不果腹,他自己的丰衣足食就是一种罪。他有一次遇到一个乞讨的农民,将自己钱袋里的钱全给了他,并且还泪流满面地拥抱亲吻他。他后来说:“这不是施舍,而是赎罪。”
我们民间或官方的慈善组织对穷人关注更多的是物质上的匮乏,而对其精神的需求却忽视甚至无视,所以德兰修女曾说:“人活着,除了需要口粮外,也渴求人的爱,仁慈和体恤,就是因为缺乏爱、仁慈和体恤的心,所以人们的内心极度痛苦。”
五、“被时代淘汰”这种说法是毫无意义的。
什么叫做被淘汰?被时间抹去生命的痕迹吗?那么,被抹去的生命,可就是恒河里无量沙子的数目了;谁又不能被淘汰?时间记住了你?可你能跟得上时代、跟得上时间吗?显然不能!时间和你其实是正面相向而行的风,被时间所弃的命运是必然的。
可见,这种说法本身就意味着对时间的无知,与永恒相比,时代又算得了什么呢?
当然,要把握永恒,必须从把握时代开始,但其中有一点却几乎是确定无疑的:把握时代的最好方式绝非是把握浮在时间水面的浪花,而应该是搭着深海内部恒在的脉搏。而有意思的是:这脉搏跃动的却又恰恰是永恒的节律,——与天地日月的节律完全一致。
六、一个人存在的可能性,要超过他的现实性。这种可能性与终极真实息息相关。或者也可以说,人是一种可能性,而不仅仅是一连串事实、一种现实,更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机会。
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此言并不虚妄。我们之所以疑心它的真实性,是由于我们通常把心灵和肉体分割的太清楚,以至于把“报应”都单纯地理解为肉身上的事。
一个人行了善事,其在行善的当下以及过后的追忆之中,他其实已经获得了丰厚的酬报;一个作恶之人更在作恶之时及事后的回忆中受到了全部的惩罚——灵魂上的不安、精神上的耻辱、情感上的悔恨追踵而来,使他彻生不得安宁。卢梭在晚年的《忏悔录》中曾坦白了许多因自己作恶而牵连他人的事情所带来的痛苦可作资证。正如古代哲人所说的:“害人的人比受害的人更不幸。”而且,更多的时候,报应还是当下即时的,就象神对我们的祷告的回应是即时的一样。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善良,就是善行的最好酬报;罪恶,就是对恶行本身的惩罚。
正因如此,耶稣才会反对人类的审判,“我必报应,伸冤在我”;托尔斯泰在反对死刑时所持的信念也是:人类无法剥夺他人的生命,掌权的是上帝!老子也云:“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作了可耻之事尚能追悔改过,算是挽救了灵魂生命的进一步下坠,如不知悔改,一味地沉迷于罪孽之中,则将会受到更可怕的报应:卑劣、邪恶、放纵等思想的病毒将塞入这人的精神灵魂,使他一辈子充满苦痛,活得越久,痛苦也将越深,直无宁日。 当然,对美德的追求,如果是为了贪图现世的酬报;对恶德的自省又是为了逃开肉身的惩戒,这两种信念显然都是经不起追问的,因为,人是具有超功利本质的存在。为了唤醒人的超越性,上帝惩戒了道德完美的约伯,这也是《约伯记》的伟大意义。 ”
八、我喜欢“幽灵”这个词,它告知于我的是一份秘不可宣的神示,它是一个在暗处生长的事物,与白天明晃晃的事物拥有完全不同的品质,它通常是潜伏在深处的,比如潜伏在岁月的深处、时间的深处,或者我们每一个生命的深处,就象黑色的午夜本身,拥有的是另一种光。
当午夜的钟声响起,那查拉斯图特拉就将这一秘密告知于高贵的人们:午夜里,我们可以听到许多白昼无法听到的声音。这是午夜在悄声低语,人啊,请注意谛听,你听到了这世界深处的歌声了吗?
“如今,三十岁,我头发已经灰白,
我的心灵也同样老迈苍苍,
五月间我就把夏天全都耗尽,
再也打不起精神搬弄舌剑唇枪,
我的生命用完了,连本带利,
我的精神再不能自命为所向无敌----
完了完了,我心中再也没有
象早晨的露珠一样清新的朝气,
它能使我们摄取一切可爱的情景,
酿造出优美新鲜的柔情蜜意;
二、法国神学家薇依说:“支配宇宙的两种力量:光和重力。”而且,两种力量的方向正好相反。
一切自然的事物都受重力法则支配,只有人性才是受光的法则支配,当人性迷失或逐渐泯灭之时,人降落到了自然的层面、物的层面,开始由重力法则支配,而不再蒙受光照和神恩了。
花和果实是因种子而来,但种子并不能解释花的开花和果的结果,很多事物最好由未来解释而不能依靠过去来认识和解释,这是精神的途径,遵循的正是光的法则。耶稣曾经就说过我们应该由果实来认识一棵树本身的话。
由此,我还联想到人们通常对“平等”二字的误解,将它做了庸俗化的描绘,从而导致了精神烂泥的无处不在,把人性的内涵完全抽空,而且还失去了对崇高事物和伟大人格的敬畏和崇仰的品质。我认为对“平等”最准确的理解应该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平等性,机会的均等性;或者说,仅仅是指种子的平等,而这仅仅是起点,而不是终点,不是花和果实。这颗种子可能种植到肥沃的土壤,也可能会丢弃在岩石上,命运会不一样,终点会不一样。终点有人到达;亦有人停留于途中;也可能会烂死于起点的泥潭里面。
一定要注意,人性是受光的法则支配的。而人的命运应该是趋光而行!
三、叔本华说,死亡的困挠是每一种哲学的源头,苦难是生命的本质。
叔本华显然没能理解苦难的真正意义,他将苦难做为终极的障碍提出来,是为了取消人类生存的意义。实际上却恰恰相反:人类因苦难的存在却悟得了意义,从而超越了苦难,这才是生命灵性的开始。
或者也可以这么说,苦难本身并无意义,但如其在苦难当中听到了超越性的声音,体验到神的受难和死亡,从而拥有了一份精神的觉醒,那就是一份特殊的恩赐了,苦难的意义也可由此得以建立。但那显然不是生命的本质。
四、"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这段话实际上是指向区别于物质之饥的另一种精神饥渴,千年以来已被国人奉为风神气骨的圭臬;同时也提醒了施者的警惕,对受者的精神关爱更重要。可惜在孔孟思想中浸淫几千年的国人并没有从中建立起正确的信念,以至于对穷人甚是倨傲,在施舍的具体行动中更是如此。
托翁认为,这个世界上只要还有一个人食不果腹,他自己的丰衣足食就是一种罪。他有一次遇到一个乞讨的农民,将自己钱袋里的钱全给了他,并且还泪流满面地拥抱亲吻他。他后来说:“这不是施舍,而是赎罪。”
我们民间或官方的慈善组织对穷人关注更多的是物质上的匮乏,而对其精神的需求却忽视甚至无视,所以德兰修女曾说:“人活着,除了需要口粮外,也渴求人的爱,仁慈和体恤,就是因为缺乏爱、仁慈和体恤的心,所以人们的内心极度痛苦。”
五、“被时代淘汰”这种说法是毫无意义的。
什么叫做被淘汰?被时间抹去生命的痕迹吗?那么,被抹去的生命,可就是恒河里无量沙子的数目了;谁又不能被淘汰?时间记住了你?可你能跟得上时代、跟得上时间吗?显然不能!时间和你其实是正面相向而行的风,被时间所弃的命运是必然的。
可见,这种说法本身就意味着对时间的无知,与永恒相比,时代又算得了什么呢?
当然,要把握永恒,必须从把握时代开始,但其中有一点却几乎是确定无疑的:把握时代的最好方式绝非是把握浮在时间水面的浪花,而应该是搭着深海内部恒在的脉搏。而有意思的是:这脉搏跃动的却又恰恰是永恒的节律,——与天地日月的节律完全一致。
六、一个人存在的可能性,要超过他的现实性。这种可能性与终极真实息息相关。或者也可以说,人是一种可能性,而不仅仅是一连串事实、一种现实,更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机会。
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此言并不虚妄。我们之所以疑心它的真实性,是由于我们通常把心灵和肉体分割的太清楚,以至于把“报应”都单纯地理解为肉身上的事。
一个人行了善事,其在行善的当下以及过后的追忆之中,他其实已经获得了丰厚的酬报;一个作恶之人更在作恶之时及事后的回忆中受到了全部的惩罚——灵魂上的不安、精神上的耻辱、情感上的悔恨追踵而来,使他彻生不得安宁。卢梭在晚年的《忏悔录》中曾坦白了许多因自己作恶而牵连他人的事情所带来的痛苦可作资证。正如古代哲人所说的:“害人的人比受害的人更不幸。”而且,更多的时候,报应还是当下即时的,就象神对我们的祷告的回应是即时的一样。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善良,就是善行的最好酬报;罪恶,就是对恶行本身的惩罚。
正因如此,耶稣才会反对人类的审判,“我必报应,伸冤在我”;托尔斯泰在反对死刑时所持的信念也是:人类无法剥夺他人的生命,掌权的是上帝!老子也云:“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作了可耻之事尚能追悔改过,算是挽救了灵魂生命的进一步下坠,如不知悔改,一味地沉迷于罪孽之中,则将会受到更可怕的报应:卑劣、邪恶、放纵等思想的病毒将塞入这人的精神灵魂,使他一辈子充满苦痛,活得越久,痛苦也将越深,直无宁日。 当然,对美德的追求,如果是为了贪图现世的酬报;对恶德的自省又是为了逃开肉身的惩戒,这两种信念显然都是经不起追问的,因为,人是具有超功利本质的存在。为了唤醒人的超越性,上帝惩戒了道德完美的约伯,这也是《约伯记》的伟大意义。 ”
八、我喜欢“幽灵”这个词,它告知于我的是一份秘不可宣的神示,它是一个在暗处生长的事物,与白天明晃晃的事物拥有完全不同的品质,它通常是潜伏在深处的,比如潜伏在岁月的深处、时间的深处,或者我们每一个生命的深处,就象黑色的午夜本身,拥有的是另一种光。
当午夜的钟声响起,那查拉斯图特拉就将这一秘密告知于高贵的人们:午夜里,我们可以听到许多白昼无法听到的声音。这是午夜在悄声低语,人啊,请注意谛听,你听到了这世界深处的歌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