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渝铁路:选线争夺战考验决策科学性



郑渝铁路:选线争夺战考验决策科学性
盛大林

规划中的郑渝铁路引起了十多个县市的激烈争夺。围绕民间流传的两条规划线路(南线和北线),河南、湖北、重庆等三个省市的多个县市都想尽了一切办法、使出了浑身解数。南阳、洛阳,襄樊、十堰,巫山、巫溪……十几个市县的政府都在极力地证明郑渝铁路途径本地的合理性并通过各种途径公关,民间的群众和网民甚至搞起了名为“同一条轨迹,同一个梦想”签名活动。为了避免伤害“兄弟感情”,重庆市有关部门不得不出面制止巫山县和巫溪县之间的“对决”。对此,重庆、湖北两地的发改委都三缄其口,而铁道部有关负责人则表示目前“没有任何结果”。(据8月26日《新京报》报道)

一条客运专线,牵动着十多个县市;为了达到目的,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作为局外人,乍一看到这样的局面,真不免有些诧异,但转念一想,这样的“争夺”却也合乎情理,因为在市场经济时代,铁路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确实非常巨大——“要想富,先修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过,面对各地如此高涨的“热情”和如此激烈的“争夺”,如何取舍倒是一个难题。

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谁声音大、花样多,就把铁路修到哪吗?一些地方的签名上书、合纵连横显然就是想达到这种效果,但这当然是不行的,因为这些地方考虑最多的肯定都是本地的利益。“跑部钱进”也是争取项目的常规手段——谁跑得勤、送得多,就采纳谁的建议吗?这更不行,因为这不仅违背了铁路建设的公平和效率原则,而且是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

那么,郑渝铁路到底该走哪条路呢?这当然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综合权衡。原则上,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盘考虑铁路建设在统筹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的作用,同时兼顾支持老、少、边、穷等政策性问题的考量;技术上,则要考虑铁路资源的均衡分布,施工的难度和建设的成本,投入与产出的“性价比”,等等。总之,修建每一条铁路,都要力图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使之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更重要的还是决策的程序,因为民主决策是科学决策的保障。十多个县市都在积极的活动,无非都是想发出自己的声音,虽然它们的声音大都脱不掉“本地主义”的窠臼,但这也是它们的权利。“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只要各方面的意见都充分听取,对决策还是大有裨益的。实际上,像客运专线这样的大型工程项目,决策中本来就应该有公开听证会或专家论证会等环节——也只有公开,才能有效地避免“跑部钱进”对决策的干扰,也才能透过争夺的“硝烟”看到最合理的路线。

当然,除线路选择等具体问题之外,此次争夺战所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也值得深思,比如我国的铁路建设不仅总量不足,而且分布很不均衡,由于过分重视铁路中心枢纽的建设,导致一些地方很难享受到铁路所带来的便利——这也正是争抢铁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像郑渝铁路这样的争夺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可以肯定,类似的争夺还有很多,而每一次发生这样的争夺都是对决策科学性的考验。不管最后选择的是“南线”还是“北线”抑或其他新的路线,只要决策者是站在全局的高度而且履行了民主决策的程序,那么这个路线就是最佳路线。如果这样一次“争夺战”能够促进我国的铁路建设以及路网结构的改善,那也算是这十几个市县的人民作出了一份“意外”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