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夏,我曾被朋友挟持去看吴宇森执导的《赤壁》,看过之后不以为然,渐渐淡忘。2009年秋,我在网上偶然看到一篇所谓“史上最牛辞职信”,读过之后,同样不以为然。于是,不禁让我吧去年看过的《赤壁》和这封“史上最牛辞职信”联想到一起。
按我的观点,用“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来评价吴宇森的《赤壁》和那封所谓的“史上最牛辞职信”最为恰当。吴氏的《赤壁》无论是剧本还是表演均没有达到“空前成功”的水准。表演自不必费心评价,仅其剧本的失败之处在于把一段厚重的历史演绎成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而论就已经彻底失败。可以说这部片子既非武打片,也非战争片,更谈不上历史片,甚至那些令一些观众发出笑声的元素也不属于幽默范畴,而属于莫名其妙,少数人出于对演员梁某和金某的迷恋而故意发出的笑声显然与幽默无关,而是属于追星族的心理特质,这种特质需要心理医生另行撰文解析,在此不便评论。影片中也确实有一点战争场面,但战争片或武打片的定义不能完全基于演员手里的一杆丈八蛇矛和几个武术造型。至于历史片的说法更是离奇,吴氏的《赤壁》与历史片毫不相干,除了人名正确以外,这部片子对历史的映射乏善可陈,仅凭几个电脑动画描绘的战船出征的场景恐怕还难以归入历史片的行列。但这样一部既缺乏艺术性、又缺乏历史性的影片凭什么就被冠以“空前成功”的名号,这与网上有人把那封辞职信贸然冠以“史上最牛”的名号的做法异曲同工。读那封所谓的”史上最牛辞职信”的感受与看吴氏的《赤壁》极其相似。网上有人盛赞这封辞职信充满文言,我虽反复研读,始终未发现文言的踪影,倒是让我感觉有几分武侠小说的痕迹,莫非作者有业余时间捧读武侠小说的爱好?甚至还有读后摘抄的习惯?半文半白的武侠小说和文言文之间的关系也是风马牛不相及,“之乎者也”绝对不是文言的标志。如果一个卖白菜的小贩因为今天的买卖做得顺手,余兴突发,大声对前来买菜的人说:我之白菜最便宜,你可买乎?我们万不可因为小贩口中的一个“之”和一个“乎”就误以为眼前的菜贩是司马迁转世。我们也万不可武断认为今天的小贩一定说不出这样的话来,现在的武侠小说便宜得很,盗版的武侠小说更是便宜得如同白菜,难道小贩在卖白菜之余就无权在邻近的书摊上淘几本武侠小说回家挑灯夜读吗?至于盛赞这封辞职信的人说很多人读不懂这封信,我倒是相信,把一封用武侠小说片段拼凑成的辞职信误读为“文言”、甚至还要将其奉为“史上最牛”的人,肯定是难以读懂这些貌似文言的“之乎者也”的。而之所以有人敢于盛赞,也是因为读不懂,读懂了也就不会盛赞了,这就是“距离产生美”。
只有两种可能会导致这种对劣质娱乐的夸张评价,一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利益攸关,二是评价者缺乏必要的欣赏水平,准确地说是缺乏必要的文化素养。利益攸关之说肯定不实,广大观众是从自己的腰包里掏出现金买票后走进电影院,没有哪个观众是看完电影后又获得双倍现金返还的,也没有哪位网友读完那封辞职信后又获得免费上网2个小时的优惠的。所以,只存在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叫好者的欣赏水平偏低。
文化艺术与娱乐之间有一定联系,但不能等同看待。一个人可以为寻求快乐走进娱乐场所,只要法律允许,你可以看娱乐电影,可以看动画片,可以看曲艺表演,也可以看活报剧,至于什么是活报剧,烦请自行查阅资料,恕我不予讲解,如果查不到资料,那就请看吴氏的《赤壁》,看完你就应该有答案了。无论你通过什么方式娱乐自己,都应该搞清楚你是在娱乐,而不是在与艺术散步。中国当代的文化氛围就是如此简陋,简陋得让我们随便走进一个娱乐场所就会误以为走进了艺术的殿堂,这就如同有些参观“798艺术园区”的人恨不得把自己贴在墙上奉献给这个“画廊一条街”一样,根本没有搞清楚艺术的含义。当然,作为普通公民,我们没有义务在娱乐自己的同时还煞费苦心地琢磨艺术和娱乐的差别,但作为喜欢追求光鲜衣着、又酷爱艺术的民族,我们确实有必要在今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让自己并且也让身边的人搞清楚艺术和娱乐的差异。否则,今后国人就会把自己的孩子从钢琴学校里带走,转身到二人转剧团里去接受艺术熏陶。但是,这样做的家长一定是少数,因为,这些家长虽然搞不清楚艺术和娱乐的差别,但他们能够看出弹钢琴的人和演二人转的人的作派不一样,孰优孰劣不必争论,但99%的人还是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钢琴挂上关系,而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一步到位地为二人转奋斗终身。这就说明国人虽然在概念上搞不清艺术和娱乐的差别,但国人的直觉还是能够让自己偶尔回归理性。
吴宇森和那名写“伪文言”辞职信的作者大概是素无交往,但他们二人却被相同的社会思潮宠坏了。吴某是靠仿真手枪、果汁鲜血和碰碰车成名的所谓“艺术家”,其实就是一名比较成功的“娱乐工作者”,其工作性质与中国大陆娱乐城里的业务总监并无实质性差别。那封辞职信的作者身世不详,但从字里行间的武侠小说痕迹来看,至多是一个文学爱好者,谈不上学富五车,更谈不上经天纬地,只可能是有一点鸿鹄之志而已。不过,如果一个河北来京的李姓菜贩把自己刚出生的儿子取名为“李嘉诚”,我们能说这个李姓菜贩就没有鸿鹄之志吗?拍娱乐片“捞世界”也罢,剪接武侠小说的片段写辞职信也罢,形式有异,但性质雷同。如果我们还有兴趣用文化来装点门面的话,就有必要在给一些看上去似乎是与“文化”沾边的事情大声喝彩且热烈鼓掌之前再慎重思考30秒钟,我们的喝彩声和掌声究竟是对追捧对象的谋生手段表示赞许,还是对追捧对象的文化内涵敬佩有加?两者性质截然不同,但表现形式极其相仿,无非就是喝彩者喉咙喊得嘶哑、两手拍得泛红,甚至拍得掌心发麻。但对于一个有数千年文化渊源的民族而言,我们确实应该珍惜自己的喝彩声和掌声,不能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喝彩声和掌声沦落到地摊上白菜的价格。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