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著书立说,开口第一个字就是“道”,庄子坠入其中而不能自拔,疯疯癫癫,化他的蝶去了。庄子悟道置后,咱们先来说说《老子》(又名《道德经》)。
老子梦语
《老子》开篇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不过是老子的一番梦话罢了,但历来的道家人物,或喜欢道家的后学,却将其奉为法宝。韩非子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纪晓岚说,《老子》“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南怀瑾说,《老子》“一字涵盖一个观念”;更有人说,《老子》“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一个比一个能诌。连老子自己都承认说,“道”这玩意“玄之又玄”。说白了就是:说它有,它就有;说它没,它就没。建立在模棱两可基础上的东西,怎么可以言辞凿凿地说它是这是那呢?喻圣人之梦语,为博大精深之理论的荒谬事,过去有之今亦有,别上当噢。
约瑟姓李
不要以为在道学上,只有中国学人信口胡言,就连大名鼎鼎的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先生也如此。他说:“道家的心理状态根本上就是科学的、民主的。”甚至说:“道家既已领导社会主义的运动,与儒家相持不下,达两千年之久,又被斥为异端邪说,而永无翻身之日,则道家本身虽然没有产生科学,实际上必定丰丰富富地蕴含了科学。”(李约瑟著:《中国古代科学思想》,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8~69页)此论可谓荒谬绝顶!约瑟先生也许太爱中国的道学了,所以他给自己取了个中国姓:李。我们知道,老子就姓李。我们还知道,唐朝皇室一族也姓李,故而把老子李耳奉为祖先;供李耳,也就跟着奉其道学。这都是爱屋及乌的例子。与其如此,约瑟才姓了李,为道家说了不着边际的话;与其如此,唐代西安多道观,李姓皇帝皆服丹,那太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等,皆因服道家仙丹而中毒身亡。难怪范文澜先生对道家持强烈的批评态度,他说道家装神弄鬼、画符持咒、作法求雨、按图淫乐、炼丹求仙,可谓集“一切黑暗卑劣思想之大成”。对这一观点,我信多疑少。
老子愚民
我在《流水不舍孔老二》一文中,有一节的小题是《孔子愚民》。这里再写《老子愚民》,似乎不够智慧。但有什么办法呢?中国古代圣贤皆犯同一个毛病,即都有愚民思想。我们如果避而不谈,岂不成了愚民者的帮凶了吗?范文澜说,“道家比儒家更反动。儒家复古,止复到西周,道家却想复到‘结绳而治’的太古”。这当然不是道家反动的实质,重要的是他们的愚民政策,即:“圣人治民,非以明之,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又说:“圣人之治,常使民无知无欲。”范文澜总结说,“李耳贡献了这样凶恶的学说,统治阶级自然心悦诚服,很巧妙地来用它。”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皇室,奉道学为自己的理论旗帜,甚至皇帝登基大典,也由道家主持。道家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自然与他们的帮凶理论是成“正比”的了。
上善若水
老子虽有帮凶言论,但也不能将他一棍子打死,毕竟他还说过“上善若水”之类的话。他的意思是,天地间,最好的东西就是水,它“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而不恼,真好。记得邻居一位老太太说过,她说世界上再脏的东西,没有水洗不干净的。这也是说水的好处。当然了,水也不是万能的,比如洗心就不那么容易。一个人心里有了脏东西,上善就若不了水了。老子说水最好,是因为它为人类做了那么多好事,人倒往高处走了,它却往低处流,且无怨无悔。所以说,老子的“上善若水”,真是智慧之言。
文化鸡肋
如果说老子思想体系中真有什么精华,或者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我以为是《老子》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可以说,这是真正的中国文化,好不好,又当别论。概括下来就是:满溢损。意思是,无论做什么,都必须留一手,即所谓“势不可使尽;福不可受尽;规矩不可行尽;好语不可说尽”。反映在中国武术上最典型,一代师父留一手,留到最后,就剩花架子了。那花架子就是鸡肋呀,丢了可惜,留着没用。中国传统文化亦处在这么一个境地。
耍人要义
好像有人说老子是军事家之类的,其根据,想来可能来自他的这句话:“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三十六计中,也有类似的教义,用之于军,要义是军事的;用之于政,要义则是耍人的。《左传》首篇故事《郑伯克段于鄢》,就属于欲擒故纵——教人怎样耍人的,而且是亲哥哥耍亲弟弟。圣人教人怎样耍人,这听起来太不可思议了。但事实上,圣人不向权贵贡献多而灵验的损招儿,权贵又何以将他们奉为至圣呢?
清静无为
老子的思想要点,当然是清静无为,即什么事都不要做,就已经做了很多事。这理论何其荒唐,但竟然有人说,汉朝四百年基业,就奠定于老子的“清静无为”。事实上不是这么回事,西汉建国初期,虽有“无为政治”做理论,但刘氏政府实行的却是“有为政治”,他们不仅给农民松绑(如免除全国田赋),也给其他辅助性的行业如工商界松绑,西汉才发展起来。皇室还以身作则,比如皇帝本人有时穿着草鞋上班,皇后则不穿时髦的拖地裙,以免浪费布料。这都是有为的表现啊。可见老子的无为就是有为论,不值一驳。
文化胎记
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可他却著书立说,岂不成了自打耳光?白居易曾写七言绝句一首,讥讽老子: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白居易诗里的五千文,就是《老子》。我们说,此乃小插曲,不必纠缠。因为任何圣贤,无论多大学问,都有自相矛盾、前后矛盾的地方。不过,我想在此强调的是,著书立说的重要性。中国因为有了《论语》、《老子》等等,也才有了中国文化,它好也罢,歹也罢,永远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胎记。胎记会告诉我们自何而来,至于要到何处去,那就是后人的事了。但后人无论走到哪里,他的胎记则是不变的。
庄子呓语
最后,我们来看看庄子是如何悟道的,他的话近乎呓语,但文学性很强,值得一赏。他说:
世间不过是一个超越感官、不为时间和空间所限定的本体。这个本体,便叫做“道”。道体是无限的东西,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蝼蚁里面有它,瓦壁里面有它,尿溺里有它。要说有神吧,神是从它生出来的;要说有鬼吧,鬼是从它生出来的。它生出天地,生出帝王,生出一切。它自己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它是自己把自己生出来的。万物一体,说我是牛也就是牛,说我是马也就是马,说我是神明也就是神明,说我是屎尿也就是屎尿。道就是我,因而也就什么都是我。道是无穷无际、不生不灭的,因而我也就是无穷无际、不生不灭的。未死之前已有我,既死之后也有我。你说我死了吗?我并没有死。火也烧不死我,水也淹不死我。我化成灰,我还在。我化成飞虫的腿,老鼠的肝,我还是在。这样的我是多么自由呀,多么的长寿呀,多么的伟大呀。你说彭祖八百岁,太可怜了……那种有数之数,何如我这无数之数?一切都混而为一,一切都是“道”,一切都是我。这就叫做:“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
庄子的文学式幻想实在是太丰富了,没有他的这番“悟道”,老子也就不成其为老子了。
————————
(1)郭沫若著:《十批判书》,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71-173页。
(选自魏得胜著《历史深处话名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