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炒作是“托儿”的网络再现


信用炒作是“托儿”的网络再现

作者:磐石之心

最近,淘宝开展了大规模的“诚信自查”活动,旨在打击那些炒作信用的网店。对于信用炒作,通过“诚信自查”活动是完全无法禁止的,毕竟这需要已经实施了炒作的网店主自己“投案自首”。

这就好比是让网络惯犯去投案自首一样,难度非常大。因为通过信用炒作,网店可以吸引更多买家关注,从而增加网店营收。这种利益的驱使,让他们很难放弃信用炒作,虽然被“诚信自查”提醒有炒作行为。

“托儿”是一种社会现象

其实,将自己的网店进行信用炒作,这就类似于市场上更行各业的“托儿”。“托儿”本是北京方言,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最初指的是商店或是路边小摊儿雇上一个或几个人,假装成顾客,作出种种姿态,引诱真正的顾客购买其产品。卖的是什么东西,就叫什么托儿,如卖布的叫“布托儿”,卖鞋的叫“鞋托儿”。

此后中国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托儿”一族,看病时会遇上“医托儿”,求学有“学托儿”,坐车有“车托儿”,上酒吧有“吧托儿”,就连吃饭都会遇上“饭托儿”。更厉害的是当今的“房托儿”,在楼市交易冷清的当下,组织“房托儿”制造“小阳春”假象,成了一些开发商促销的重要手段。前一阵媒体纷纷报道的“温州炒房团”“煤老板购房团”一开始热热闹闹,后来西洋镜被拆穿,原来还是“托儿”。

“房托儿”并非只在楼市遇“冷”时才有,交易旺季也有推波助澜者。据业内人士爆料,2005年至2007年一些城市房价暴涨过程中,常见新楼盘尚未开盘,售楼处就排起了“长龙”;一些新楼盘预售当日,销售表上便显示几百套房子几乎已经销售一空。这些都是开发商“托市”的手段。有的售楼处为了制造“热销”假象,不惜派员工“用公司的钱‘买’公司的房”。

“托儿”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吸引了社会各界的注意。而淘宝作为一个网上商店,继承现实市场上流行的 “托儿”现象也无大惊小怪。因为“托儿”确实惯用,特别是在互联网这种信用缺失的地方,“网托”增强了买家对卖家的信任度。但是这种炒作信用的行为只是虚假的炒作,部分拥有较高信用的卖家却并无品质优良的产品。

治理“网托儿”不能一蹴而就

到如今,社会上的“房托儿”、“车托儿”、“饭托儿”仍屡禁不止。房地产公司“捂盘”就是典型的“托儿”行为,甚至演变为欺诈贷款的手段,前不久一家房地产公司依靠“托”竟然骗了银行几十亿。

治理“托儿”这种社会现象到底靠什么?淘宝发布“诚信自查”计划,无法从根本上治理网托儿,要彻底的治理网托儿,还需要从法律法规以及社会教育来抓,同时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毕竟在中国习惯了“托儿”,在各大媒体的广告中都请老外冒充专家,当“托儿”,这种社会风气的败坏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这就好比,中国北方人热爱吃馒头,你非要他们立马吃米饭,这不现实。淘宝上信用炒作的存在其实是“托儿”文化在电子商务的再现。据悉,自从淘宝实施“诚信自查”,到724日已经有6984位淘宝卖家删除了虚假信用,国内最大的炒作团伙网丫网宣布退出,11家较大规模的炒作团伙在账户被冻结后主动自首,更多以个人、小团伙为主的炒作者停止了炒作信用。

这说明“诚信自查”起到了说服、教育的作用。但是彻底治理“网托儿”现象,还必须,严格有效的法律法规出台。对企业虚假宣传行为,法律、政府都有明确规定,却遏制不住“托儿”现象,岂非法治社会之痛?如果有关部门管不了“托儿”,就该考虑问责这些部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