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华娱卫视的《《CEO实话实干》正在热播中,好不容易闲下来,正好看见了之前一直很欣赏的一位大人物的访谈——何飞鹏。
图一
何飞鹏,台湾资深杂志出版人。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系,现任台湾最大出版集团城邦CEO。曾任职于台湾《中国时报》、《工商时报》、《卓越》杂志等媒体。1987年,他毅然离开了从事多年的新闻事业,与台湾著名跨媒体工作者、城市观察家詹宏志等人联合创办了财经时事杂志《商业周刊》,从此成就了他在出版事业上的每一个阶段。
这只是网络对他的注解,事实上何飞鹏这个人是无法用三言两语去注解的,这是一个不知道该用出版人还是用企业家来定位的人物,看过他的访谈,你才会觉得真正认识了他。
图二
访谈一开始,杨国猛先生就抛出重量级问题,让何飞鹏谈前些天从台北直飞北京的感受。何飞鹏现场再一次谈及只花了2个多小时跨洋回到北京,依然难掩激动。他说:“想到这个以后就是每天我们会遇到的正常的生活,而不是过去要绕很久……两岸有非常长的距离,那个感觉不一样……”由此他很自然的回忆起20年前同样是到内地的一次旅行。那一次是广州到北京,经历了退票,又通过熟人到白云机场送礼,可说是费劲周折才拿到票。而且那次行程可谓是痛苦的经历,先是飞机故障,被安排到餐厅吃饭刚坐下又马上被催促登机……同飞的同胞抱怨声早已经此起彼伏。这时,同机一位北京大学的教授站起来,温和的说了一句:亲爱的台湾同胞,你们的祖国之旅才刚刚开始,请慢慢体会。结果人群全部安静下来,那种同胞对于故土的情怀跃然而上。看到这里我几乎都能切身体会:2个小时与2天,这种对比,着实感慨很多。
图三
他讲起20年前没有想到大陆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发生如此的巨变,在这种对比中包含了一种默默无声的期待。他引用了台湾一句常讲的俗语“又期待又怕受伤害”来形容20年前第一次回大陆。从中不难看出一个企业家或者说是名人对于内地经济发展以及两岸交流的一种欣慰,乃至于对未来的展望。
作为出版人,访谈里少不了要谈自己的出版事业,自己的书。这个片段里叫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恐怕还是何社长在《自慢》一书中他觉得比较经典的希望分享给观众的那个例子。
事情还得从他离开报社到另外一家公司工作谈起,上任之后公司发给他一张会员卡,并告诉他到指定地点吃饭、游泳、健身等很多种消费,都可以由公司买单,但是他一直没有去。结果半年之后老板找到他,因为卡上没有记录,所以很是疑惑。他只回答老板说他很忙,其实真实的原因是 “我不肯消费我承受不起的奢华习惯”。因为以我当时的收入,我负担不了那张卡的消费的。而因为公司给我那张卡,使得我养成了那个习惯,而我自己其实是没有能力付这个钱的,倘若到了那个境地,我觉得对我是个悲剧……他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
“我不肯消费我承受不起的奢华习惯”这句话我想我会记得很久。
目前刷卡消费可谓是一种年轻人的时尚,倘若你身在天天谈论时尚与品牌的年轻人堆里,手里却连一张信用卡都没有,可能就要被嘲笑老土或者保守派了。他们的生活法则是:花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咋一想,没有错,几乎就是提前享受充裕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了。他们一个月收入不到2千,却买3、4千的手机,分期付款几乎要半年才能还完;他们的笔记本电脑是最新款的,每个月催款单到的时候都鬼哭狼嚎;他们永远没有存款,却仍旧我行我素……没有想过要改变这种生活局面最根本的方式就是改变自己的消费观念。直到有一天他们的收入成了负数,而曾跟他们一起的那几个“异数”保守派却早已用积蓄过上了他们一直理想中的生活,或许他们才会开始反思。
我想起很久前曾看过的一则故事后面阐述的道理,大致是说让一个人臣服于你的最佳方式不是从身体上或者正面打压他,打败他,因为他会越挫越勇。相反如果给他很多钱,让他过上很富有很奢华的生活,等他慢慢习惯之后再突然断绝一切的供给,他便会对你俯首称臣。这样的例子影视作品里用得最多,《射雕》里的杨康,《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无一不是隐隐透露着这个道理。因为习惯是最可怕的东西,它会从细节上慢慢蚕食掉一个人原本的斗志,何况人性原本就是充满贪欲的。
所以我一直坚持,我收入在那个档次,我就过那个层次的日子,住那个层次人应该住的房子。只有这样我才能在清醒的、真实的对比当中明白自身的处境,从而懂得要去突破与进步,实现理想。
图四
窃以为何社长举这个例子,私心里是对青年一代的告诫。毕竟现如今诱惑太多,抱着这样的消费观念很有可能最后成为被人利用的可怜棋子,而信用卡等一系列途径的超前消费也在法律的保障下成为很多人失足的陷阱。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与消费观很难看清本质。
总之这次杨国猛先生与何飞鹏先生之间的一场特殊意义上的对话让人悟到成功者身上具备的许多特质,这些习惯或者观念看似细微,却在很大意义上促进了他们的成就。千丈之堤,溃于蚁穴,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一个微不足道的习惯可能成就你,也可能毁掉你,你可曾跳出庐山反观下自己?!
当代CEO榜样:‘不消费承受不起的奢华习惯’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