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声令人清醒”,能有几人听?


    8月14日上午,株洲市委大楼五楼的常委会议室来了一群特殊客人,他们是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邀请来参加座谈的14位普通网友。在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里,陈君文与这些来自株洲各个行业的网友们亲切交谈,交流思想。陈君文表示,不同的声音听了没坏处,挨几句骂可以令自己保持清醒,令自己反省,“就好像呼吸到了很多负氧离子,感觉很清爽”。(2009年8月15日人民网转自《长沙晚报》) 

    领导干部邀网友灌水、拍砖,与网友面对面互动交流,共议民生小事、共商发展大计,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能够诚恳听取网友声音,虚心接受群众批评的心态和做法,则如一缕春风沁人心脾,让人感到清新清爽。 

    温家宝总理曾在年初的中央“两会”期间看望政协委员时,引汉代政论家王充《论衡》中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一句话。恰巧,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的阐述,又作了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注脚。“要知道房屋是否漏,人要在屋下,要了解政绩有何缺失,要深入民间之意。”表达了本届政府倾听民声,受民监督的施政理念。日前,温家宝在会见第七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与会部分代表时的讲话中,再次意味深长地说,“人民满意”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非常不容易。我们党和政府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最高标准。 

    “让人民满意”,最最重要的必须首先了解群众在想什么,有什么需求,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心窝里。如果连群众想什么、有什么需求不清楚,又怎么可能使为官当政者头脑清醒、思路清晰、方向明确、目标正确、措施具体,从而保证各项决策、各项工作得民心、合民意、顺民愿。 

    民心、民意、民情、民愿,反映着群众的心声、更映照着政府的形象。群众说党和政府的好话,当然能反映出党和政府良好的形象;而群众说党和政府的坏话,也同样表达了群众希望党和政府改变作风、保持良好形象的期盼。因此,我们不但要能听进表扬的话语,更要能听进批评的声音。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群众向我们提批评的意见,说明我们的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有待改进的地方,反映了群众希望党和政府、党员领导干部能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良苦用心。作为群众的贴心人、主心骨的党和政府、党员领导干部,应该作出积极的回应,才能保护好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至于伤了群众的情、寒了百姓的心。 

    但是,反观时下,有些地方、个别单位、少数官员,不能正确对待群众的不同意见、不同声音,习惯于、满足于一种声音,容不得、见不得别人提不同意见、反对声音,特别是对于网上出现的一些负面新闻,对于网络上出现的一些不同意见和看法,乃至一些比较尖锐的言辞,更是见一个删一个,见两个除一双,把网上民意视为洪水猛兽,缺乏一种宽松、大度、豁达、谦虚的心态,缺少一种主动将工作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方法和措施。人为营造一种看似风平浪静的政治,其实却蕴含着非常可怕的危险和矛盾。 

    民意在疏,不在堵。群众有了诉求,肯定会寻找机会表达。作为党委政府、党员领导干部,与其一味地打压,不如真诚地面对、积极地对待、认真地引导。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服务员、勤务员。但是,有些地方官员颠倒公仆关系,心安理得当起了“官老爷”,根本不把群众当“主人”。群众来办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作风生硬,对群众爱理不理的;有的凭借手中的权力,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吃拿卡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对群众反映问题,思想上不重视,工作上不尽心,不把群众“当回事”。长此以往,那些以权力为中心、以自我为核心的官员,头脑不可能清醒,也就很难坚持做到让人民满意。 

    让人民满意,必须让人民群众有充分的话语权。我们欣喜地看到,前不久,河北省永年县对100个重点中层岗位负责人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根据现场测评结果,对其中3名满意度低于60%的中层干部当场提出免职建议。该县有关负责人表示,要以硬措施惩戒那些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让他们有一种“群众不满意就免职的紧迫感”。 

    应该说,民意已经越来越深入到了工作的各个方面,民意也越来越成为干部考核评价、选拔任用的重要标尺。因此,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意的重要性,增强接受群众批评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始终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目标,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要务,把群众疾苦作为第一责任,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第一标准。如果等到“群众不满意就下课”的时候,就已经悔之晚矣了。



相关新闻: 

    市委书记褒奖网友批评 称骂声令人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