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基地效应”加剧沪深较劲!深圳市金融办为何撬动区域山头?


深圳市金融办为何撬动区域山头?

——“金融基地效应”加剧沪深较劲!

作者:戴欣明

深圳市金融办为何撬动区域山头?

——“金融基地效应”加剧沪深较劲!

作者:戴欣明

背景资料: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政府正积极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推动金融机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资源在空间上的聚集,逐步建成了我市“两圈一线”金融聚集区(两圈指罗湖蔡屋围和福田金融中心区,一线指深南路),沿深南大道形成罗湖、福田、南山三大金融中心,并且在宝安、龙岗规划金融聚集区。

正是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我市的四大金融产业基地应运而生。

据了解,作为全国第四经济中心、内地第二大金融中心,深圳经济高速增长,藏富于民,吸引港资金融机构踊跃进驻。截至去年底,已有45家港资金融机构在深圳营业,其中包括永亨银行等4家银行更将深圳作为中国业务总部,下设13家分行和28家支行。

深圳金融办副主任肖志家表示,深圳于2007年11月推出的四大金融产业基地,均取得阶段性进展:平湖金融产业后台服务基地一期完成“七通一平”和规划工作,东亚银行等一些港资金融机构积极进驻;南山金融创新基地已有七八家公司入驻;位于福田中心区的深交所大楼正在筹建,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大厦的规划已出台,恒生银行的培训中心已进驻该中心区;罗湖蔡屋围金融中心建筑面积几十万平方米,将于2至3年后投入使用。

肖志家认为,深圳金融办正在就深港金融合作作出大胆的设想和规划,包括深港两地交易所实行联机交易、B股和H股相互挂牌交易,以及深交所成为红筹公司发行A股试点,加强深港两地资本市场在产品开发、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合作。肖志家表示,深港之间的金融合作未来的目标将是实现两地资金和资本市场的完全对接和自由流动,将两地打造成为融资、交易、资产管理和创投等全球的金融中心,与纽约和伦敦相媲美。

 深圳市金融办为何撬动区域山头?

——“金融基地效应”加剧沪深较劲!

作者:戴欣明

(深圳争取到中央各方面的支持而又一次得宠,此时“深圳科技园·金融基地”紫气东来)

 

深圳市金融办为何撬动区域山头?

——“金融基地效应”加剧沪深较劲!

作者:戴欣明

深圳金融办03年成立以来,加大金融招商力,引进了金融机构59家,其中法人的就有19家。仅2007年一年就引进金融机构就达到了17家,其中法人的1家。深圳金融办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提升金融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从政府领导,从政府到银行,到银监会的各个部门,推出了创新金融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和指引,还设立了金融创新奖。从05年开始,政府每年拿一千多万对金融机构的机制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进行重奖,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创新。

■深圳、上海较劲加剧,金融中心谁主沉浮?

上海在3月份获批中央关于建设国际航运和金融两个中心的计划后,5月11日,上海就对外发布的《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两个中心”建设实施意见》,宣布了一系列措施和规划,其中就包括允许外资企业在上海交易所上市。“国际板”一旦成立,意味着将吸引大批国际知名企业过来上市,这对提高上证所的资产定价中心地位,加快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都有着显著的意义。

深圳市7月下旬发布的《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2009-2015年)》中提出,努力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探索设立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推动黄金衍生品交易等。深圳金融办近期还提出发行港股ETF及香港红筹股回归等。目的是“推动巩固和提升深港在全球金融竞争中的地位”。而深圳“四大金融基地”建设更是用行动实施证实深圳具有金融中心地位的城市。

上海、深圳,一个高瞻远瞩,一个脚踏实地,如今,深圳的一系列动作都无疑对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进行挑战。

众所周知,上交所的国际化程度,某种意义上就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表现。虽然深圳并未被批准为金融中心,但坐拥深交所和背靠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深圳的活力不能小窥。另一方面,金融产品的多少也意味着金融中心地位如何,沪深较劲明显愈演愈烈,非要争个子丑寅卯不可。一个城市的发展,政策与金融业就像两条腿,跑得快就要大步流星,所以,这两个城市积极要政策,发展金融业也就有其现实意义。

■上海、深圳,一个先说后做,一个先做后说

深圳在2003年大张旗鼓却又悄无声息流产的“行政权三分”改革,现在重启,标志着深圳争取到中央各方面的支持而又一次得宠。

过去8年来深圳改革一波三折的经历只能说明一个道理:改革是多么的艰难和复杂,并且受到多少不可测的偶然因素的支配!而在所有改革中,政府自我改革又是尤其艰难和复杂的。不像上海受到自92年开始的呵护到今。

深圳怎么做才是对的,好在深圳有其特殊的地位,可以先试,就是先做。

深圳“四大金融基地”的建设明显是个先做后说的案例,同时也是深圳市委市政府以实际行动,兑现向在深金融机构作出的庄严承诺:优先满足在深金融机构的用地需求。深圳经济开始面临土地和资源的瓶颈制约,在深圳努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公开承诺:深圳市将优先保障金融业的发展用地,将土地资源向金融业倾斜。举全市之力,竭尽所能,实现深圳金融业发展的“三个最优”,即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最优良的环境,使深圳成为一个最适合金融业发展的城市。这已成为市委市政府坚持不懈的重要发展战略。

如今,“四大金融基地”之一,“深圳科技园·金融基地”在这个政策指导下,已经率先启用,根据进展情况看,“三个最优”原则已经体现出来,其它三个基地也在紧锣密鼓中加快建设中。

■“金融领域蝴蝶效应”≠“金融基地效应”

美国加州及弗罗里达州的房地产因次贷出现了麻烦,结果,经过了多次传递之后,竟导致了全球性的巨大海啸,甚至还导致了冰岛濒临破产,以及中国制造经历了有史以来的沉重打击,大量的出口型实体企业倒了下去——这就是金融领域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混沌理论”最浅显通俗的譬喻。第一个大混沌就是“衍生化”,即所谓的金融“衍生性”商品。衍生性金融商品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被国际上美其名曰“金融创新”,经过近40年的变种,导致了金融海啸冲击波一浪接一浪。第二个大混沌是“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因为全球化的认知与体验中先行者得到了实惠,尤其在制造业的领域,全球制造让参与者形成了“互惠互利”,最终也深受其害。

美国次贷衍生的危机世界上是虚拟经济的危机,暨“金融领域蝴蝶效应”。“金融基地效应”实际上是属于“实体经济”范畴,不在混沌,不停留在计划上,而落实到实施上,表现出来的是“马太效应”;也就是像深圳这样的先锋城市,在举着试验田的旗帜下的重要举措,成功后显现的就是“马太效应”;这一方面可以提升政府业绩,也可以提升城市价值,越是这样,政策扶持的力度就会更大。

这些年,金融业在深圳的发展有目共睹,2008年深圳金融业全年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2% ,金融业总资产达到2.5万亿元。与此同时政府还设立专门的机构,在各地成立一个专门的金融服务办公室,专门为金融机构进行服务协调。深圳金融办在工作中了解到金融机构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所以这几年深圳组织金融机构和政府的相关部门,通过开座谈会的方式,解决金融机构在工商登记,在税收,在法院执行难等等问题。

“深圳科技园·金融基地”已经其它的三大金融基地无疑是深圳市政府、金融办力推的项目。在政府的积极配合下,“深圳科技园·金融基地”趁势而生。

■深圳市金融办为何撬动区域“山头”?

深圳这些年的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战略明显地改变了深圳,但是改变了什么已经不在存疑,拉动经济在所不辞,哪怕是高房价的出现,高营商成本出现也阻挡不了深圳的前进速度。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深圳的“业绩式”发展存在一定的隐患,那就是只有前进,这种前进是不带休闲的前进,疲惫的前进,有的时候甚至是错误的前进。

不管怎么样,深圳已经成为中国新经济进程中的“试验基地”,在这次深圳闪电任命16部门一把手中可以看出,深圳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此次深圳市政府机构改革于7月31日正式启动,改革后,深圳市政府直属工作部门将从原来的46个精简为31个,共减少机构15个,精简幅度约三分之一。大大低于国家规定大城市为40个左右的机构限额。深圳市本轮机构改革将于今年10月1日前基本完成。

但是,从深圳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在这次变动中的地位提升可以看出,金融业这条腿是变革否能够得以深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就是一个城市是瘸腿上阵还是双腿飞奔。金融业的推力在社会经济走向上的作用可以被无穷的放大,抓好金融业反过来促进体制变革。

■四大金融基地是否是撬动区域经济的砝码?

四大金融基地是否是撬动区域经济的砝码,从“深圳科技园·金融基地”带动项目所在地点,有着深圳硅谷之称的深圳科技园、深圳高新区的变化可见一斑,已经成为各大企业、机构角力的地方,特别是“深圳科技园·金融基地”的带动效应,平湖金融产业服务基地也在加紧建设。不出两年,当四大金融基地都启用之后,市政府、金融办推动额金融中心建设不单是圈定金融中心地位,还会更加带动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

深圳,走高端服务业道路有其先天优势,因为深圳不能向北京一样可以摊大饼是发展城市。承接香港,并且深圳香港化,金融国际化就会形成深圳在全国的样板作用,桥头堡作用。

所以说,深圳市市政府、金融办撬动区域“山头”之意不在酒,撬动的是深圳的升级,以及配合国家整个经济调控。深圳既然是“试验基地”,也就是“试错、试对基地”,没有深圳的大胆前行,可能就不会有全国宏观调控的深化。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办撬动的是做大山,任重道远。

 

不论怎样,深圳这样“先做再说”的模式,对于上海与深圳的金融中心较量上,谁与争锋,这对上海是个考验。但是不论这么说,深圳和上海都是一个桌子上(大陆经济版图)的菜,发挥各自特色最重要,打造合适城市自己的生态环境。

正像深圳金融办副主任肖志家的认为一样,经过不懈的努力,深圳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05年人民银行和中国社科院对中国的大中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了评比,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当然金融中心的建设是任重道远,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正和社会各界朋友加强联系沟通,共同谋划打造金融中心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