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俄区域合作迈上新的台阶(今天在中俄区域合作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


    很高兴参加第五届中俄区域合作论坛。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对第五届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与会的中俄各界朋友致以诚挚的问候,对论坛组织方所作的精心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合作论坛以“迎接挑战提升合作”为主题,凸现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区域合作带来的严峻影响,表明了中俄双方在转危为机、危中寻机、推进合作的信心和意愿。国际金融危机自去年9月爆发以来,已经迅速从发达国家传导到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

    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世界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突出表现在国际市场迅速萎缩,中国外部需求明显下降。今年上半年,中国进出口总额比去年同期下降23.5%。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经济形势,中国政府及时果断地把宏观调控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系统全面地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制定实施了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目前,这些政策措施已经初见成效,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1%,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表现出逐月逐季不断回升的态势。

    国际金融危机也给中俄经贸合作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今年1-5月,中俄贸易额135亿美元,同比下降39.2%。其中,中国自俄罗斯进口74.3亿美元,同比下降29.3%;对俄罗斯出口60.6亿美元,同比下降48%。但同时也要看到,这种情况只是短暂的、局部的现象。今年前5个月以来中俄贸易降幅逐月收窄,5月份贸易额环比增长5.3%。而中国自俄机电产品进口始终保持增长势头,2008年增幅为57.2%,今年1-4月同比增长38.8%。特别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两国经贸合作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较好的政治基础;中俄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十分巨大。随着中国经济和俄罗斯经济的恢复,必将带动两国经贸合作加快发展,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省份,资源丰富,生产能力和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民生加速改善。黑龙江和俄罗斯有着3000多公里的边界线,开展双方经贸合作不仅具有良好的基础,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推进中俄经贸合作、推进双方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入发展,我愿在此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积极推动双方经济贸易实现恢复性增长

    经济发展是贸易增长的基础。尽快实现经济的恢复性增长,为促进经贸合作奠定基础,是中俄双方当前面临的最紧迫任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增强政府投资的拉动作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民生事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增强就业机会。预计我国经济在下半年发展形势会进一步好转,实现全年经济增长8%左右的目标已基本没有悬念。同时,我们也特别注意到,中俄经贸合作、特别是黑龙江省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合作,面临着很大的机遇。中国和俄罗斯都在刺激经济发展,中国制定了新增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仅中国东北三省今年的投资总额就高达万亿以上。现在,俄罗斯政府正在大力改善民生,推动住宅建设,俄罗斯出现房地产开发热潮。俄罗斯的“远东开发规划”与中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计划都在加速推进,双方对接已经到了实施阶段。中俄能源合作已经全面开展,拉动了中俄石油管道设施建设和其它投资建设。2012年APEC会议将在俄罗斯远东城市海参崴举行,2014年俄罗斯城市索契将举办世界冬奥会,俄方将投入巨大资金,加强大桥、铁路、通讯、城市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建设一批运动场馆。这些不仅为双方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深化双方经贸合作、为有实力的企业加快对外贸易和投资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就业,提高社会的消费能力,不断加强经贸合作交流,努力推动双方经济增长和经贸合作尽快得到恢复并实现新的增长。

    第二,切实提升中俄经贸合作的层次和质量

    人们普遍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可能催生一场新的技术革命。这场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技创新不足而过度依赖金融投机、超前消费造成的,奠定当代科技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基本上都是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现在经济的发展失去了新的科技支撑。为此,世界各国都把加大科技创新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并可能在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科技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当前,中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技术革命,正在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俄罗斯也在加快经济转型,实现本国经济从资源型向创新型转变。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5月宣布成立由他亲自负责的俄罗斯经济现代化和技术发展委员会。他在6月进一步表示,俄罗斯发展创新型经济,应着眼于节能、核技术、航天、医疗和战略信息技术五大方向,并应就这五大方向起草单独的落实计划,成立相应工作组。由此可见,中俄应该在积极发展传统经济贸易合作,做好工程承包、矿产开发、农业合作等方面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下大气力推进新能源、节能技术、航空和航天技术、新材料、先进机械制造业等方面的贸易与合作,提升双方经贸合作的档次和水平。黑龙江省是我国传统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资源十分丰富,在双方高新科技领域的合作中,是大有作为的。

    第三,积极为区域合作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建立和形成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是推动双方经贸合作的重要条件。中俄双方应当认真梳理和总结长期以来经贸合作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加快制定符合双方利益的贸易与合作制度,增强政策的透明度、政策执行的简便性和可监督性,为推进双方合作提供良好的软环境。这里我想强调,俄罗斯的“灰色清关”问题,是当前摆在我们双方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需要我们妥善处理,并以此为契机,加快制定双方经贸合作的制度与政策。“灰色清关”问题有着长期的历史和特定的历史条件,有着中俄双方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共同默许。处理“灰色清关”问题,应切实保护中国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避免出现有损中国公民人格尊严的行为,并尽可能减少其经济损失。同时,双方应尽快启动中俄海关合作机制,就共同打击“灰色清关”、建立规范报关渠道、提高通关效率等问题进行磋商,尽快建立起新的制度,推动中俄贸易健康发展。

    人才问题是制约中俄经贸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经常讲,要做好一件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中俄贸易交往中缺少华裔、华侨等“人和”因素的支撑,而新时期从事中俄经贸合作的人才,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均不符合当前形势的要求。双方有关方面应大力开展各类相关人才的培训,特别是要借助正在开展的中国“俄语年”和俄罗斯“中文年”的契机,在政府间签订“人才合作培训计划”,组织中俄相关机构、企业和人员,进行国情、法律、语言、文化及市场知识的培训,为经贸合作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四,深化双方在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合作交流

    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是双方经贸合作发展的助推器。中俄两国都是文化大国,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积淀、优秀的文化传统,两国在文化领域有许多值得互相学习和借鉴的东西,有许多值得共同探讨的话题和分享的经验。近年来,中俄两国文化教育等方面交流规格高、规模大、涉及领域广、民众参与广泛。特别是在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和在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活动,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交流项目200余项,直接参与的民众超过百万人次,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加深了彼此间的尊重和友谊,为发展两国关系、促进双方合作交流树立了良好典范,给中俄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内涵。我们应当把这种势头更好地发展下去,进一步扩大规模,丰富形式和内容,推动两国文化教育等方面交流结出累累硕果,为增进中俄两国的政治互信,加深两国民众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双方的交流合作架起更加有效的桥梁。

    中国全国政协将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积极为促进双方区域合作献计出力,为巩固和深化中俄睦邻友好关系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