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北大荒.知青岁月---
黑龙江边
(五)小城街景
第二天上午,我们去联系小麦种子事宜。事隔三十八年,我已经记不清这次去黑河是取种子、还是联系有关种子的事情了。不过现在还记得,老朱是文革前东北农大毕业的大学生,可以说是我们51团难得的农业技术人才。这次来,是找一位在黑河农科站工作的、老朱的东北农大校友来接洽的。于是,我们就去找他的老同学。
那天上午,天气晴朗,天空飘着朵朵白云,我们走在黑河市的街道上。这时,我才仔细地看看这座边陲小城。
当时的黑河市,已经是黑龙江省的一个地级市,但市区面积不大。黑龙江从西北方向缓缓地向东南流去,黑河市坐落在大江南岸、同时也位于小兴安岭北端。由于城市沿江而建,街道大多与江岸垂直或平行,不多的几条街道垂直交叉,形成井字状或棋盘状。总的来说,当时的黑河市,给我的印象是小巧、整洁、清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街道、人行便道、俄式木屋和俄罗斯侨民。
毗邻黑龙江边的几条老式街道,大多仅有八、九米宽,与天津城区五大道的宽窄差不多。这些老街道,就是所谓的马路,多是当初建城时,留下的供马车与骑马人行走的。在我的印象里,当时街上行人很少,几乎看不到汽车,连自行车都很少,显得十分清静。
最吸引我的,是它独特的人行便道。在黑河市老街道的两边,是两行木制的人行便道。具体说来,在人行便道的位置,下边是笔直的排水沟,排水沟上面横向整齐地覆盖着一块块厚木板。每块木板大约有一尺宽,五、六尺长,至少有两、三寸厚,相邻的木板之间有一定的缝隙,木板的宽度就是人行便道的宽度。这种厚木板制成的人行便道,表面没有涂油漆。本色的原木,经过长年的风吹日晒和雨雪侵蚀,变成了暗灰色,显得十分古朴、厚重。我和老朱走在这木制便道上,从心里由衷地佩服先民们的智慧。显然,由于地处黑龙江与小兴安岭之间,这里夏、秋季降雨特别是漫长的冬季降雪会很多,采用这种独特的人行便道,既便于夏、秋雨季排水,又有利于春季融雪后排水,也免去了铺设地下排水管道工程,同时还是就地取材,厚木板无疑是取自附近的小兴安岭了。
在黑河市的老式街道上,当时几乎没有两层以上的楼房,但时而能够见到一两座俄罗斯式的木制房屋,厚木板墙,尖尖的屋顶,大多是年久失修,油漆剥落,显得老态龙钟了。另外,在整洁、清静的街道上,偶尔还能见到一、两位俄罗斯侨民。至今我还记得一位中老年俄罗斯妇女从我身边慢慢走过的样子:硕大的鼻子,系着深色头巾,低着头;深色裙装与半高腰皮靴之间露出的腿上,明显的静脉曲张,依稀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