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回归新解


  在中国信贷屡创天量且伴之资产价格高企后, “热钱”又“卷土重来”,对流动性格局正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

  根据央行所公布的数据,至6月底,国家外汇储备已逾2.13万亿美元,其中第二季度新增1779亿美元,中金公司认为,其中不能由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汇率变动解释的部分达到了1343亿美元。

  据专家观测,进入三季度,又会有新一轮“热钱”涌入香港及内地。所谓“热钱”,是海外短期资本的俗称。

  而面对本已泛滥的流动性局面,搞清这一波“热钱”如何而来?又为何而来?实比摸清其规模更有价值。

  新“路线图”

  此前有专家表示,海外短期资本主要以香港为中转站,借道进入大陆市场。对此,央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王自力认为:“现在不需要通过什么中转站,沿海城市都是中转站。”

  北京虎杰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员张寅也认为,香港作为中转站的情况并不是很多,香港市场的“热钱”则主要来自海外。中银香港经济研究主管谢国樑此前也对《财经》记者表示,大部分“热钱”入港不是为了中转进入内地,而是以香港为平台投资内地资产。他认为,这些资本在股市中炒的主要是中资概念股和H股,把香港作为一个离岸平台来投资内地资产。

  张寅称,内地大部分由海外流入的短期资本其实来自于中资企业直接调回的海外资金,因为中资机构对国内的政策背景相对熟悉,更容易看到机会,以达到短期套利的目的。张寅提到:“中资机构往往有‘政策套利’的概念,相对于外资来说,这是一个信息优势。”

  一般认为,“热钱”流入有合法渠道与非法渠道两种。合法渠道如通过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等合格投资机构进行投资,但因受制于额度而规模有限。

  此外,还存在部分非法渠道,如虚报进出口、地下钱庄、借道直接投资等方式。其中,直接投资成为“热钱”青睐的新渠道。

  2009年3月,境外企业对境内企业的并购审批权被下放至地方商务局,一方面放松了对正常直接投资的审批管制;另一方面,据记者了解,这也为一部分“热钱”涌入提供了“可乘之机”。

  据记者了解,商务部门审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以案头文件审查为主,审批人员极少亲自实地勘察。而事实上,也确存在大量的商务中心提供所谓“虚拟办公室”,即外商投资企业并无真正办公实体在华,由商务中心安排专人负责接听传真、电话、邮件,甚至协助外商投资企业临时布置场地,以应对相关监管部门的实地查验。如此一来,单纯从申请文件的审查上,审批部门往往难以断定所投资项目是否真正存在,而也无法确保所投资金是否用于企业运营。

  地下钱庄等传统违规操作方式更是由来已久。王自力称:“地下钱庄主要是对冲。这其中并不涉及到真正境内境外资金的划转,因为国内也有大量的人民币要出去。”他认为,从事地下钱庄的人往往是专职的违法操作者,正规的贸易公司从事这种违法交易的比较少。而这些地下钱客利用国外注册公司成本低廉的优势,甚至可能同时在维尔京群岛等避税地拥有几十家壳公司,以便与内地子公司进行交易。

  此外,在合法渠道与非法渠道之间,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谢国樑认为,香港存在一些灰色渠道可供少部分资金流入内地,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一些汇款公司。这种货币互换没有涉及实质货币的运动,银行也很难查知资金的来源和用途。

  张寅认为,地下钱庄和贸易渠道在上一轮“热钱”涌入中曾经是主要渠道,但最近渠道有所变化。现在主要可能通过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拆借,且非常容易,很难察觉。直接投资也不会是主流,因为全球的FDI都是下降的,通过FDI套利比较慢。

  亦有极少数的个人私下携汇入境现象,如行李箱中夹带外汇等,但这都是极少数的现象,所带来的外汇资金进入量也极其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