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其实,我们一直在路上
龙伏佑
人,偶而会对自己的处境产生一些疑虑。有时候我们走着走着,突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诘问自己的念头:“我在哪里?”
“你在路上。”可能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好回答。
这个回答主要来自于美国著名作家凯鲁亚克的第二部小说《在路上》。小说主人公萨尔为了追求个性,与迪安、玛丽卢等几个年轻男女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一路上他们狂喝滥饮,高谈东方禅宗,走累了就挡道拦车,夜宿村落,从纽约游荡到旧金山,最后作鸟兽散。同时,书中体现了作者主张的即兴式自发性写作技巧——思绪的自然流动,反情节,大量使用俚语、俗语、不合语法规范的长句,并广泛涉及美国社会及文化习俗;另一方面,书中又展现了美国辽阔大地上的山川、平原、沙漠、城镇……
《在路上》1957年一经问世即令舆论哗然,毁誉参半。但不可否认的是,此书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被公认为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经典。其实《在路上》里的人物,表面上是在漫无目的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总是一种“在路上”的状态。实际上这种“在路上”的状态就是一种“寻求”的状态,他们寻求的特定目标是精神领域的。虽然他们一有借口就横越全国来回奔波,沿途寻找刺激,他们真正的旅途却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他们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他们的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和希望。
“在路上”、“不断寻求”,大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企业的发展,小到一个人的成长,其实都是这种不断探索的一种状态。一个国家在计划管理与市场之手之间的调和,一个企业在选择专业化还是多元化的尝试,一个人上大学时对专业选择的慎重态度,无不表示着为了更好的未来而进行的一种理性选择。
本期专题主要介绍公司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根本上讲,漫长的人类历史就是一个求发展、求进步的历史。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时代实践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观念。发展观念的不断更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和表现。科学发展观活动追求和倡导的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应该说,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目前阶段对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性探索。
“我们一直在路上。”这是我们无法选择的一种生存状态,但“我们一直在努力。”正如某公司广告所表达的那样,展示的却是我们积极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
刊发于《华西证券》09年4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