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之远


全经联博客接龙第十二

江湖之远

 

曾学锦

 

写这篇稿子,是应师门李战洪之邀,为全经联的地产博客接龙。“江湖之远”,是既承接前面“地产四系”的话题,同时也作些别样的探讨。

就已展开的地产“粤派、京派、海派、渝派”话题而言,确实是对地产江湖一种有价值的视角。当然,也不免以重庆地产人士发起,借对兄长“粤派、海派、京派”与“渝派”的同台论道中,隐含雄起“渝派”之举。既然乘兴加入话题,,唯不惜“抛砖引玉”,力求观点发自真心,于他人有所裨益。

引出四大流派的话题,除了针砭时局之外,不外也希望在对各种流派的探讨借鉴中,最终探讨地产企业将走向哪里。尤其经历过2008年的痛定思痛之后,这个话题犹有价值。尽管地产近来又“花开似景,明媚春光又一年”,但“好了疮疤忘了痛”,还是不可以。

探讨房地产企业未来,就不得不涉及企业的战略,而企业战略的核心要素就是房地产的品牌。房地产需打造的是企业的品牌,还是项目或产品的品牌,一直以来,业界未曾系统明了。然而,这却是事关行业今后走向的大命题。

还在98年的时候,我与成都银都地产的老板黄胜全探讨过这个命题。当时银都花园正是成都首屈一指的品牌,当时黄总就提出了希望按照银都公司的特点去拿地,将银都做成一个纯粹的高端品牌。但讨论的结果,总觉不切实际。但现在回想,他的想法却是对的,只是早了。黄总的构思,其实就是走产品品牌的路子。

就房地产是否应有企业品牌还是产品品牌的问题,若干年前,自己也做过思考。当时得出的结论,是在房地产领域,只应有企业的品牌,而无产品的品牌。

原因就是,房地产的项目因地域的差距巨大,因而难以沉起项目的品牌,也即产品品牌。品牌的价值,就在于将不易区别的事物加以区别,若产品功能的区分明显,则品牌的价值就明显减小。纯净水就最需品牌。房地产就像服装中的女装业,成名的是服装设计师,需塑造的是下蛋的鸡,树立企业品牌。业界发展的现实也如此。

然而,世事轮回。房地产历经多年的历练,尤其经过2008年的洗礼,不禁又到了对品牌梳理、检讨的时刻。因为在追求企业品牌占压倒优势的过程中,企业也就不由自主的走向了求规模、求上市的路子。但2008年的事实证明,这种模式潜伏着极大的危险。

世界金融危机使中国粗放经营的模式走到了尽头,全中国都在思考自主创新,如何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问题。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另一个启示,就是规模和大不一定安全。尽管世界金融危机与国内房地产的危机周期是反向的,甚至是金融危机拯救了现有的国内房地产,但教训却是一致的。因为金融危机必将过去,而房地产的再次调整也必然不可避免。

探讨房地产企业品牌道路的隐忧,是基于下面的两大事实:一是企业品牌中包含的产品品质保障的价值在不断降低,即随着社会分工以及专业公司的成熟,品牌企业在产品品质上的优势在不断减少;二是品牌企业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资本,购买到更多的土地储备,获得土地红利。显然,现有政策的趋势,也是在使这种土地的红利尽快减少。除此之外,资本的大小是与企业的效率无关的,规模大,也并不意味更安全。本次地产调控中,许多大企业的九死一生就是典型的例子。

再次探讨地产的项目品牌或产品品牌,就在于产品品牌是与企业的效率相关的。明确的项目品牌必然能给产品带来额外的附加价值。当然,如何建立起产品品牌,又是需专述的大命题。可以明确的是,凡建立起的项目品牌中,一定包含有从市场上购买不到的价值。这需企业的长期积累。未来,只有在某种领域有所突破,或者持有了特定品种品牌的开发商,才应为真正专业的开发商。否则,只能是市场的参与者。

在房地产企业中,可以分为靠天、靠地、靠人三种类型。靠天的企业,是什么地都买,市道好就进,市道不好就跑。这种企业接近于赌。靠地的企业是集中做地段好的项目,市道好坏对企业影响都较小。中海地产就是典型的例子,专注建高楼,拿核心地段地块,品牌形象又好。靠人的企业就是只做自己成名的品牌项目。“星河湾”就是典型,效益高,风险又小。

在此次地产危机中,潘石屹的日子最好过。到底是老潘剑走偏锋正好踩对了点,还是老潘本身就是智慧高人,也许是业界永远的迷。但不可否认的是,从老潘的许多行为和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地产业许多的未来。

也许,地产的项目或产品品牌的时代已经开始来临。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