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忘记季羡林先生的两件事


郑风田:最难忘记季羡林先生的两件事

 

一直想象着季羡林先生的百岁生日,不曾想就差2年,先生还是提前走了。作为国宝级人物,他的书自然吸引了我们这些晚辈学人。家里书柜里放了一堆先生写的书,当然都是些先生写的非专业书,或者叫随笔也好,叫杂记也行。最主要的是隔行如隔山,先生写的专业书,诸如吐鲁文等我是读不懂的,只能读些他写的通俗书,想从中窥探如何成为一代学师。随着年岁的增长,读过的东西忘得特别快,但有关先生的两件小事却一直不曾忘记,还多次与我的朋友们分享这些故事。今年也写出来,与大家一起纪念先生吧。

 

写文章的技巧。

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写了许多东西,属于高产学人了。做学术自然就必须要多写东西,如何才能不断地写作呢?先生讲了他在文革中发生的一件小事,让人过目难忘。文革中先生也与大多数臭老九一样受冲击,经常被红卫兵们拉出去在大会上批斗,许多学界前辈就是受不了这样的屈辱,早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先生的做法很让人惊奇,那就是在每次批斗会时,他实际上根本没有听清楚大家在批什么,而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构思文章呢,每当批斗会一结束,文章也构思的差不多了,先生立马往家里赶,把刚才批斗会时构思的文章快快地写出来。每次的批斗会都是你斗你的,我构思我的文章,完全不为外界的干扰所动。这种沉醉于学术世界,完全忘记外界喧哗的做法,使先生度过了那段最难熬的岁月。

我们一般人在面临困苦时是很难超越的,往往是患得患失,结果难成大事。先生书里的一句话还记得:“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这,也许就是先生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一直勤于写作,醉心学术的最主要原因吧。

近年来国内“大师遍地”,季先生也被封了无数的头衔,但先生荣辱不惊。在2007年时,先生在他出版的《病榻杂记》中称,希望摘掉头上这“三顶桂冠”,也可谓叫三座大山,这三顶桂冠指的是民间封给他的所谓“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的称号。先生讲:“我语不惊人,貌不压众,不过是普普通通,不修边幅,常常被人误认为是学校的老工人。”

可能最宝贵的就是这种平常心,才使先生成为学界泰斗。当然,也能够延年益寿,接近长命百命了。

 

坚持五十年的习惯。

先生讲他有一个习惯已坚持了近五十多年,那就是每天早晨4点多起床,锻炼一个小时身体。然后就进入写作世界,整个上午都是在写作中渡过。下午与来访的朋友客人谈事,晚上读书。这样的习惯我们一般人坚持一星期还可以,但先生一直坚持几十年,这种“坚持”也是先生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记得有一段时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人都是同样的一生,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成绩卓著?研究者认为学界大师一般以“时钟式”的人物比较多,也就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做同一方向的事,时间长了,会积累无数东西,想不成功也难。著名哲学家康德也是这样的人物,当时大家都还买不起手表,康德附近的农民一般是根据康德每天的散步地点来判断时间的。康德先生也是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一生著作等身,也是靠着时钟式的工作,给世人留下那么多的精神遗产。

一个习惯能够坚持五十年,这也是先生留给我们晚辈学界最重要的遗产吧。

 (作者郑风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