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以一架“飛機”兩個“引擎”——訪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


 

 
 
《經濟導報》 2009 年第 21 >> 熱點透視(2009年06月01)
蔡冠深在“上海論壇2009發言。
 
世界金融危機陰霾持續籠罩不散,香港和上海作為中國兩個“國際金融中心”,二者應如何定位發展,如何看待兩地優勢與不足,如何推進兩地為國家經濟戰略發展服務?作為政界、商界的傑出代表,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博士在最近復旦大學舉行的“上海論壇2009年會期間接受了記者的訪問時作出了分析。
 
兩地應“優勢互補、錯位發展”
 
記者: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本國貨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必不可少,如何看待人民幣國際化前景?您認為當前最大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蔡冠深:世界經濟當前處於以美元為主的國際貨幣儲備體系背景下,發展愈發顯得乏力,尤其在當前金融危機背景下顯得更為堪憂,國際貨幣儲備體系應該朝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的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創造有利條件。再者,通過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中國綜合國力得到大幅提升,在世界經濟舞台上的發言越來越有分量;另外,中國的人民幣也在不斷進行貿易計算,進行多邊貨幣互換,人民幣在進出管制上更為寬和。與此同時,中國作為美國的重要債權國,現在已經僅次日本,為美國第二債權國,未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不斷成長壯大,勢必為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創造更多有利機遇,長久將變為國際自由兌換否的貨幣之一。
 
記:如何看待香港與上海兩地的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地位?兩者有何發展瓶頸?
 
蔡:兩地在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上都有自己的獨到資源優勢,香港位於中國南部,依託珠江三角洲的經濟輻射,已成為該地的金融和航運提供更多支援性服務,但由於香港基於“一國兩制”下的背景,在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變化,與整個珠三角的合作愈發顯得重要,當前面臨資源有效配置與組合等發展方面上的協調;而上海處於中國沿海中部位置,是整個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龍頭,背後又有整個大陸腹地經濟的輻射,顯然在航運方面愈發更優越於香港,況且,大陸有很多企業在源源不斷為其航運服務功能創造有利機遇,預計未來上海在國際航運中心地位或許要超過香港。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方面,上海是唯一以人民幣為本幣的金融市場,市場並有超過5萬億的數額存款,為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提供充足的人民幣流動基礎,但金融市場管制相對比較嚴,資金還不能完全大規模地自由出入,且人民幣還未真正實現國際化自由流通和完全自由兌換,還不是國際上的自由流動兌換貨幣,顯然離真正意義上的國際金融中心還有一段距離;而香港,雖然在資本開放度上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但因為本地人民幣存款僅有500多億人民幣,距離以人民幣為本幣意義上的國際金融中心尚有一定差距,尤其是人民幣流動缺少,但香港能與深圳廣州等珠三角城市實現人民幣自由流通後,加上珠三角城市的人民幣存款4-5萬億的總額,才能成為以人民幣為本幣意義上的國際金融中心。不過,香港與珠三角城市的合作,至今還未實現“一體化”,粵港資源的整合變得更為重要,雖然民間對此交往一度相當活躍,但政府層面的交流還有很多的工作來做,廣東省具有國務院賦予的“先行先試”特色,也就是說廣東可以在與金融香港合作方面進行先行探索,一旦時機成熟,將變為現實。另外,隨著CEPA協議簽署內容不斷寬泛,以後兩地的金融合作將有更多的空間,希望粵港兩地政府層面為此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一體化”而多多交流。
 
記:所謂“金融中心”應該有一個,而現在中國卻有上海和香港兩個金融中心,兩個中心的未來發展定位應該是?
 
蔡:儘管香港和上海都是金融中心,但是彼此發展背景各有不同。香港,是回歸後,一直秉著“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原則,不斷實現發展的,是基於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國際金融中心,在改革開放後,一直不斷為大陸企業來香港上市融資提供支持性服務;而上海,則是大陸經濟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沿陣地,一直扮演著“試驗田”的角色,同樣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上海金融機構日益具有全面代表性,為新時期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創造必要硬件基礎,但是基於社會主義制度背景下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國經濟如此之大,在金融建設途中,可以有兩個“金融中心”,就像一架飛機上的兩個引擎,一起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而作出彼此的貢獻。不過,考慮到資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兩地可以利用彼此發展的優勢來相互取長補短,不妨採取“相互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戰略定位,以免造成間彼此不必要的競爭和資源上的浪費。不過,兩地都應發展成為以人民幣為本幣的國際金融中心。或許有人會擔心香港在國際金融中心上的地位,我們相信香港是不怕競爭的,香港從很早以前的漁港而變為現代的大都市,完全是在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的。
 
背靠內地香港發展會更有信心
 
記:比較十年前的東亞金融危機,本次金融危機對香港各行業影響的具體程度如何?對內地有何期望?
 
蔡:比起十年前的東亞金融危機,這次金融危機在香港可稱得上“金融海嘯”, 對香港造成一定影響,但由於十年前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本次危機對香港的影響,沒有歐美市場那麼嚴峻。在香港,受世界金融危機拖累,先是影響金融市場,其後工廠生產減少,到影響物流貨運企業運營,再影響房地產行情走勢,諸如此類形成連鎖反應,就這樣對香港的工廠加工製造業、貨運物流業、金融業和房地產業影響相對比較明顯,但整體來說,並不很大,尤其是金融機構的影響上,都大大好於歐美國家的金融機構處境。另外,由於受金融機構資金趨緊影響,香港的一些中小企業同樣面臨資金需求的緊張遭遇,儘管香港特區政府為此作了擔保,但香港的中小企業依然面臨資金難求上的處境,在此可希望內地大型國有股份制銀行為香港提供更多資金上的支援,以便為香港更多企業解決更多燃眉之急,也能為內地金融機構走向海外和實現國際化戰略做好準備條件,這是個一舉多得、多方共贏的事情。
 
記:據說新的CEPA協定(六)即將簽訂,對此能給香港經濟發展帶來哪些更多有利?對有利之處,您現在最看重的是?
 
蔡:在內地與香港間的CEPA協定,每簽訂一次,都為香港帶來諸多發展機遇,香港企業進入內地市場享受的具體稅收優惠,大致也可算出來,都有相當可觀的數額。另外,隨著內地居民來香港旅遊,由此帶來更多零售消費、旅遊、住宿餐飲等相關行業的旺盛。對此,我更看重於給香港經濟發展注入的信心支持,“信心比黃金重要”,這句話對現處金融危機的香港顯得更為重要,這點恰是我最看好看重的。
 
蔡冠深簡介:
 
1957生於澳門,祖籍廣東中山,現任香港新華集團主席,新華科技集團主席,新華傳媒集團主席及匯富金融集團主席。平時熱心社會及國際事務,主要公職有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全國工商聯合會常委、中國科學院院長經濟顧問、中華海外聯誼會常務理事、香港特區政府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委員、香港貿易發展局中國貿易諮詢委員會主席、中國香港以色列民間科技合作及促進中心主席、剛果民主共和國駐港名譽領事、港越商會會長、香港工業貿易諮詢委員會委員等。
( 本報特約記者 張衛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