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0604 作者:记者倪自放 来源:本报讯 【 查看PDF版】
50多年前,由赵丹主演的电影《武训传》被批判,自此无人触及清末在山东冠县靠乞讨办了三所义学的武训。瞿旋的《武训大传》还原了几乎被历史遗忘的武训和他的时代,在业界引起震动。6月3日,瞿旋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武训是个小人物,可他做出了“圣”的事业,我们以前太委屈他了。
武训是被埋没的“圣”
■瞿旋告诉记者,他第一次在心中对武训留下印象是1997
年,“当时给一部关于希望工程的电视剧做编剧,到冠县采访,偶尔查阅了很多与武训相关的资料,觉得这个人很不一般,于是很想和武训进行一次‘对话’。”
齐鲁晚报:《武训大传》的“大”字如何理解?把武训放到“圣”的高度,是拔高还是一种真实还原?
瞿旋:多年来,我们对武训有一种误读,似乎他就应该是一个肮脏卑贱、疯疯癫癫要饭办学的形象。其实不然,创作过程中,我反复阅读资料并深深体味,我意识到,在身边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际,武训不是通过“造反”翻身,反而心如止水、淡定超然,坚持走自己的路;后期,面对着乞讨积累的数百亩土地和数目惊人的银两,依旧餐风宿露,“不娶妻子不要孩,不要坟墓不要棺材,哪里死了哪里埋”;对官府的表彰甚至皇帝的旌表和封号,他视若清风。他的卑贱里包含着大高贵,憨拙里包含着大智慧,贫困里包含着大富足,一文不识里包含着大文化。他确实是个小人物,可他做出了“圣”的事业。我们多年来没有读懂他,没有给他以应有的定位,时至今日,我们不该委屈他了!对他的认知,需要文化真诚和高度。
其实,“圣”不是我的定义,中国近现代史上众多的政治、文化名流,都给了他类似的评价。我认为,我没有拔高他,相反,他的内心世界,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认识、挖掘。
武训内心储存着大精神
■三年来,瞿旋潜心研究武训,在武训的家乡行走,对武训为什么乞讨办学的“思想转变”
和“顿悟”,以及鲁西北的晚清风情和生活细节,都给予了有血有肉的人性还原。
齐鲁晚报:你如何进入鲁西北的乡村气场,去还原武训生活的时代和生活细节?
瞿旋:鲁西北我先后去过三次,看古迹,寻旧踪,采访交谈,阅读志书,每一次去,那里积淀的黄河故土文化、运河文化以及特有的民风民俗,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反复加以咀嚼,得到一些感悟。这些或多或少都在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对武训,我也有个认知过程。但可能是一种文化本能使然,过去我就觉得武训不该是一个埋汰的、低能的乞丐,他内心肯定储存着一种大精神。果然,我的采访印证并深化了我的感觉。
齐鲁晚报:在你的内心世界里,武训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三十多年靠乞讨办学的行为,如何让现代人认同与理解?
瞿旋:武训体现的是一种大精神、大境界,他要饭办学,一方面是目的,一方面是姿态,一种大姿态。什么姿态?一是通过实现人人读书来呼唤人人平等的权利;二是寻找社会变化的根本动因。他的行为告诉我们,一个最平凡的小人物,也可以担当重大的社会责任;一个最没有资源的人,也可以完成大事业,感动世世代代!
诠释齐鲁文化性格
■瞿旋2006年创作完成《侦察连》之后,曾与长江出版集团北京图书中心总编辑安波舜有过一次聊天。安波舜的老家也是山东,两人谈到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山东人做出的卓越贡献与山东的文化渊源是密不可分的,便想通过一个人物的故事体现山东人的文化和性格魅力,就想到了被人们遗忘已久的武训。
齐鲁晚报:《武训大传》序言中有一句话,“读武训就是读山东”,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武训身上的什么气质能够匹配这句话?
瞿旋:人物的生成离不开生活的土壤。山东兼“齐”的开放旷达与“鲁”的士风敦厚,融会成了独特的齐鲁文明生态,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人的文化基因,形成了山东人憨实坚韧、执著开拓、向往真理、注重教化的独特性格。在中国的文化版图上,这是被公认的。有这样的氛围,山东很容易产生极致性的模本和典范,比如中国古代的文圣、亚圣、兵圣、书圣、药圣、农圣等,比如当代的焦裕禄、王杰、孔繁森、孟凡斌等。武训是产生于晚清的一个极为特殊的人物,他以一“卑贱”之躯,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以一种特有的形式,诠释了齐鲁文化性格的内涵。这与齐鲁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因此完全可以说,读武训就是读山东,就是读中国。
提供新鲜的阅读感
■《武训大传》刚刚出版,就有相关影视公司购买了其影视改编权,电视剧版的《武训大传》,已经确定由执导过《结婚十年》《历史的天空》等剧的著名导演高希希执导。
齐鲁晚报:以武训与章家数十年的冲突为故事主线,应该是为了让小说更好看,这是这部作品影视版权很受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吗?
瞿旋:这是一部历史小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物传记,自然要采用艺术手法。这部小说以武训与一家劣绅数十年的冲突为主线,以武训与士绅、义军、官衙、宗族、丐帮的冲突为副线,构成广阔的背景和宏大的场面,形成层层套叠、紧张连贯的故事情节。其次,作品力求提供新鲜的阅读感觉,涉入对清末的乡村治理、乡约组织、武林、丐帮等的叙写,形成一种新的民生生态和文化生态图景。再次,尽力突出文化阐释之美,形成华美的文化风格。
生活中,并没有和武训冲突了数十年的“章家”,但确实有欺辱了武训的数家土财劣绅,资料上确实有围绕义塾产权的几场官司,很激烈,死了人。为了突出主线,我把武训的对立力量集中体现了,一方面有了戏剧冲突效果,一方面并不违背本质的真实。这部小说之所以受到影视公司的青睐,依我看,既有我设计的戏剧冲突结构的缘故,更有通篇体现的美学力量的原因。
我认为,小说既不能单纯以故事、情节取胜而忽略了文化意义,也不能单求“深刻”而鄙薄小说的故事特征。故事毕竟是小说的基本元素。顺便说几句,文学作品能够被影视改编就该被划入“通俗”之列,是一个滑稽的伪命题。除一些有特别风格的,中外一流的经典名著多数都已被或数度被改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