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省教育事业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贵州省教育依然面临过去传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偏低,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贵州省教育资源的整体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在全国位次靠后。(2)教育经费仍严重不足,政府财力和老百姓承受教育消费的能力弱,教育经费“欠账多”,直接影响了贵州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影响了教育的发展。(3)教师队伍的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尽合理。(4)各类教育和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2005年底还有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未实现“两基”,已通过验收的县“两基”巩固、提高的任务十分艰巨。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异大,特别是部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薄弱。(5)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弱,贵州省现有的硕、博士学位授权点少、研究生规模小,不能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科研能力弱,为经济社会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另一方面,贵州省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没有跟上政府政策的推进步伐。贵州省从“富民兴黔”战略、“环境立省”战略,到“生态立省”战略,再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无论是理论上对战略的研究还是实践中对战略的践行都是离不开高校人才智力支持的。
表1:贵州省14所普通高等学校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教育资源情况
指标
高校
|
设有与生态、环境
相关的院系
|
下设专业
|
备注
|
贵州大学
|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资源勘查工程、勘察技术与工程、勘察技术与工程(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方向)、勘察技术与工程(地下建筑及岩土工程方向)、水文水资源工程、土地资源管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系统
|
有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
|
贵阳中医学院
|
无
|
无
|
|
贵阳医学院
|
无
|
无
|
|
遵义医学院
|
无
|
无
|
|
贵州财经学院
|
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
|
农村区域发展、旅游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
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旅游管理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
|
贵州民族学院
|
环境科学学院
|
应用化学、环境科学、药学
|
|
贵州师范大学
|
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
|
地理系(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生物系(生物科学技术系)
|
|
安顺学院
|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
地理科学(本科专业)
|
|
凯里学院
|
无
|
无
|
|
铜仁学院
|
无
|
无
|
|
遵义师范学院
|
无
|
无
|
|
毕节学院
|
环境与生命科学系
|
生物科学、地理科学
|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
|
|
|
贵阳学院
|
生物与环境工程系
|
生物制药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生物教育、园林工程技术,生物工程
|
|
(资料来源:各高校主页简介。注:以上院校排名根据中国网大——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
从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出,除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学院、贵州民族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教育资源相对占有优势之外,其余院校还存在较大差距,以现有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二、培育和发展贵州省教育事业的对策
解决环境问题,科学手段是必需的,但是要做到标本兼治,必须通过人类自身的环保意识的提高和自觉的环境保护行动。我国的环境教育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1]:一是1973—1983年。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使环境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中。二是1983—1992年。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确立了环境保护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明确了公众教育在环保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三是1992年至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积极倡导与推进下,我国进入了由环境教育向可持续发展教育推进的阶段。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切入口和必不可少的手段,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要培育和发展贵州省生态型教育事业,既要立足于当前,也要着眼于长远。
(1)立足于当前的贵州省高校和职业院校生态道德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
第一,高校和职业院校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的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高校和职业院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既要结合生态伦理学的要求,又要针对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实际状况。生态道德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2]:
①引导学生提高生态道德认识。生态道德教育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生态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根据道德人格的一般形成过程,高校和职业院校生态道德教育首先必须帮助学生培养生态道德认识,使学生了解和把握生态道德的原则、规范和义务,了解和把握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实践中,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然后他们才会有所选择地行动,也才会有一个明确的生态道德实践方向。
②帮助学生陶冶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情感是学生生态道德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践行生态伦理道德的情感动力。高校和职业院校生态道德教育一定要注意转变学生的旧的道德情感,即对动植物的情感还停留在可药用、可食用等。这种情感的改变较比一种道德认识的改变更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需要教育者们要具有极大的耐心和意志力。
③教育学生磨练生态道德意志。学生的生态道德意志是其道德人格形成的保证。如果没有坚强的生态道德意志,就很难使自己的生态道德行为长久地坚持下去,也会严重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谈不上生态道德人格的形成。因此,生态道德教育一定要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生态实践,锻炼学生们的生态道德意志,要积极引导他们同旧的道德观念作斗争、同自己的私欲作斗争,在长期的生态道德实践中磨练生态道德意志。
④强化学生生态道德信念。高校和职业院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保护环境、实现持续发展的历史重任。通过系列的生态道德教育,使学生们不断反思,不断反省,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把外在的生态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主观的内在要求,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做出贡献。
第二,高校和职业院校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专业人才培养。
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首次招收环境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贵州省在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中设置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本科专业,但是环境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基础薄弱,博士研究生教育更是一片空白。当前,贵州省省委、省政府提出“生态立省”战略,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这对于贵州省各大高校和职业院校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首先,要强化贵州省高校和职业院校专业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于环境保护类专业教育,要重点开设并强化环境学、生态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等专业教育;对于环境人文与社会科学教育,要重点开设并强化环境经济学、环境社会学、环境伦理学、环境政治学、环境法学等专业教育。
其次,要改善贵州省高校和职业院校非专业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非环境专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是未来各行各业的管理精英和业务骨干,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至关重要。对于非专业性的高校和职业院校人才教育,一方面要注重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把握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另一方面要注重教授学生与各自专业相关的环保知识,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讲授一些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环保专业技术知识,以使其在未来工作中具备相应环境保护的意识、知识和能力。
最后,要增加贵州省高校和职业院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业的教育资源并扩大招生规模。
(2)着眼于长远的贵州中小学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
中小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与行动,成为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3]。
①培育和发展“绿色学校”。“绿色学校”建设是在1996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2010年)》中提出的。“绿色学校”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切实掌握各科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师生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积极参加面向全社会的环境监督和宣传教育活动;校园清洁优美。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对于贵州省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具有积极作用。
②在学科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通过各门学科的课程实施,化整为零地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与目标。为此,首先要找出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其次要确定这些渗透点在本课时教学中的份量;最后要设计与此教学任务相符合的环境教育的教学模式。
③在实践活动中开展环境教育。在贵州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广泛实施环境教育,围绕热点问题,让学生通过行动研究解决身边的现实环境问题,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班级以团队或组为单位开展环境教育实践活动比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的热情。
④在学校管理中实施环境教育。无论是现行的规章制度,还是长远的发展规划,贵州省中小学都应倡导有利于环境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形成有利于环境的学校文化氛围。为此应动员和鼓励全校师生员工参与与环境有关的学校决策、管理以及保护和建设环境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