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外向型的经济体,台湾企业近年来在海外的投资,早已超越台湾境内。台商投资大陆的金额已高达数千亿美元,台湾人每年投资海外金融商品的数目也有数千亿台币以上。
今天真正的台湾经济有两个,一个是岛内有形的台湾,另一个是国际无形的台湾。台湾企业主和投资人知道这个事实,但是台湾政府看不见,也很难管;全世界大部份的人也看不见。
香港和澳门经济的复苏,说明了人流、物流和金流的重要性。只要能作为流动资源的节点,就能产生经济效益。这是为何新加坡要开放赌场,澳洲要大举投资大陆银行的原因。不幸的是,台湾非但没有优势,还有流动的限制。
就海外的基础设施(infrastracture)来说,台湾的机会已经不多。金融业现在才开始在布点;无法三通限制了物流;而政府也尚未开放大陆人士来台观光,或者来台工作。台湾真正有机会的是作「知识流」与「跨国产业链」的整合者。
由于缺乏和国际接轨的跳板,台湾企业应该更加自立自强。唯有在海外成立公司或资源整合平台,才能真正落实资源和资金的整合。
台湾企业若能有效整合,将可创造和国际资源接轨的条件。国际资源包括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台湾企业可善用金融资本(如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将其视为产生变革与创造综效的手段,而不只是控制所有权的工具。
台湾企业主应该重视公司治理,强调自已的专业经理人价值,而不是担心股权稀释或者一定要超过51%。张忠谋在台积电的持股不到1%,但是几乎没有人想要并购台积电或把张忠谋换掉。总之,「知识资本」是创造并整合「金融资本」最关键的因素。
大陆为了加速国营企业的私有化,最近刚宣布新的法人股转让措施,限制大陆当地的MBO,但鼓励国际产业和外资基金介入。台湾有大陆不具备的管理优势,其实更有条件吸引国际资金。
台湾真正的舞台在全球,不在台湾。台湾企业要作世界公民,而不是世界孤儿。我们应该关心资金交流,而不是资金回流。除了要从「台湾制造」走向「台湾创造」,未来更要提升到「台湾整合」(Integrated by Taiwan),将理念付诸行动,如此才能真正变成全球的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