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日货”究竟抵制了谁?
范 辉 2005年4月
由于日本右翼势力近来在钓鱼岛问题、东海开采石油问题、教科书问题、台湾问题和“入常”问题上屡犯众怒,我国部分城市发生了若干“反日”事件:一些年轻人未经批准上街游行,一些人通过各种渠道动员国人抵制“日货”,动员人们不去“日企”上班。据悉,在游行示威过程中,少数日本料理店和挂有日本商标的汽车被人砸坏。
“抵制日货”的口号并不新鲜。五·四以来,只要中日关系一紧张,就会听到“抵制日货”的呼声。在二十世纪,所谓日货,绝大多数是在日本生产在中国销售的产品。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不买日货也许是一个弱国的普通百姓所能做到的仅有的有效的反对侵略的行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日两国的经济、科技、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日两国的生产要素相互交流、按价值规律进行配置,经贸关系已经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局面。据报道,几十年来,已有数千家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600多亿美金。这些带有日本血统的三资企业在合法地获取利润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重要的项目、巨额的资金、先进的技术、优良的管理和可敬的精神。它们向中国政府交纳了大量的税金,也给中国人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学习机会,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日商到中国来投资,看中的是中国巨大的市场、稳定的秩序和合作的人民。如果我们抵制“日货”,拒绝去日系三资企业上班,甚至毁坏有关的财物,就会损坏中国的国际形象,恶化中国的投资环境,就会影响招商引资,使国家和人民遭受经济损失,丧失历史发展机遇。更何况,现在的所谓“日货”已不是几十年前的进口日货,它们大多已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的烙印。比如,日本的服装企业在中国采购原料,在中国投资建立服装厂,并雇佣中国工人生产服装,再返销日本和其它国家,这样的服装是日货还是华货?如果我们抵制它,下岗的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日本的汽车制造企业与中国的汽车制造企业在中国合资或合作成立新的汽车生产企业,采购中国的零部件企业生产的配套产品,雇佣中国工人生产整车,然后在中国和其它国家销售,并向中国企业分红和向中国政府纳税,这样的汽车是日货还是国货?在汽车进入家庭的时代,许多汽车由私人购买,属于公民私有财产,如果被砸坏了,受害者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
我们反对的是日本的右翼势力,不是反日,不是反对全体日本人民。中日关系,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中日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发展中日经济贸易,不是日本对中国的怜悯,也不是中国对日本的施舍,而是中日两国双赢的好事情。中国人用日本货,日本人也在用中国货;今天,日本人纷纷到中国投资办厂,将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日本投资办厂。如果中国人抵制日本货,日本人也会抵制中国货;互相抵制,一定两败俱伤。中国为发展中国家,损失还要比日本大一些,而这正是日本右翼势力所希望的。
在全球,大部分国家为发展中国家,他们渴望发达国家前来投资,他们正在或将要以优惠的条件与中国争夺发达国家的投资。我们现在应当做的是不断地改善中国的投资环境,在留住已经在中国投资的外商的同时,继续吸引更多的外商在中国投资。在全球一体化的条件下,真正爱国的中国人,应当理智、冷静、秩序,抓住宝贵的历史机遇,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对外贸易,使中国更加紧密地融入世界大潮。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民主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