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峰的《<经济学百年>有关斯密的若干阐述的分析和批判》——知识与智慧
快速的浏览了这篇文章,顺带浏览了一下赵先生的网站,没有细读,就看了看标题。总的印象:知识丰富。赵先生费了不少心血,做了自己的思考。是个寻找资料的好地方,是个二手阅读的好地方。然而,笔者有点心得,愿与赵先生分享,也与读者们分享,是否愿意参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1.知识,传播开来的智慧。就像地球是圆的,围着太阳转;甚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最初是智慧,现在就成了知识。不断的重复倒显得有点不太正常。有一个笑话,一个人被抓进精神病院,原因呢,因为他不断的告诉人家地球是圆的。真正的智慧的来源有两个:观察、思考。知识仅只是帮帮忙,本身并不能导致智慧,就像电脑。 记得电影《美丽心灵》里,纳什老是不去上课,天天喂鸽子,观察他们的行为规律,同学感到奇怪,他说(大意),课堂只会禁锢伟大的头脑。值得深思。
2.读书是好事,但也有度。过犹不及。人的时间有限,看书时间多了,思考的时间、观察的时间就少了,何况思想可能受到了禁固,离智慧越来越远。历史上真正智慧之人,像爱因斯坦,纳什,已有知识的痕迹是很少的。 我觉得读书有几个境界,第一个阶段,什么书读看。第二个阶段,开始专注某个方面。第三个阶段,看某些人的书。第四个阶段,看目录,看标题。第五个阶段,最高境界,不读书。只去思考与观察。
3.知识是可以很快获得的,如果你愿意。 二次阅读,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省时。借助他人的思考。只看关键的,不必要看的就不要花时间了。
4.很多伟大的人,尽管思想深邃,著述颇丰,但理论核心实际很简单,关键是内在的逻辑。你看,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就是提出一些了永远正确的东西。像自由、市场、尊重自利等等。至于他的《道德情操论》只是看到了自利的消极面,试图来化解,笔者看来太天真,就如中国的孔子。纳什的博弈论更简单,“合作的必然性”,你不合作试试看有什么后果。
用不着都细读的。先理解其核心,觉得有道理,或与自己的思考相关,再看其逻辑。如有必要再细读。
5.当你真的具有智慧的时候,一切就再明白不过了。就像你在森林中穿行,总是找不到方向,总是迷路,但当你跳到空中的时候,一切都简单了。
最重要的是思考与观察。
看看中国现在拥有多少的知识,自己的、他人的。可至今未有大智慧。说句不客气的、偏激话,加起来还不如大智之人说的几句话,写的几页纸。就像纳什、爱因斯坦。
世人对亚当斯密的理解,也不够深入,没有看出本质。当然包括所有的在世的、去世的;普通人,伟大人的就如马克思、凯恩斯也一样。 可以看看我的文章。
不过,我不知李先生为什么把基本的历史知识搞错,如果真这样值得心疼,虽然本身并不重要,但反应的问题很有意义。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总是浅尝辄止,发现一点简单的东西就以为发现了真理?
像中国的历史书籍,让我最痛心的就是两个字:真实。不需要智慧的事都搞不好,别说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