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市场来调节高等教育


最近有报道说,除了广东、江苏、重庆等省份之外,大多数省份的高考人数出现了减少状况,个别省份的下降幅度甚至超过了10%。虽然在全国范围内,高考人数的下降也许是微不足道的,持平或微升的可能也并非没有。但是,这么多省份出现的下降趋势,也许意味着1977年恢复名誉高考以来大学升学竞争的一个“拐点”。

 

这是市场对高等教育进行的必要调整。在我看来,高考人数从长期看将呈现下降趋势,其理由大致有三点。第一,计划经济时代,上大学意味着换身份。大学生的身份是“干部”,已经不是普通老百姓了。农村户口进了大学自动成为城市户口,是城乡流动的重要孔道。如今进入市场经济。这种身份功能虽然还有遗存,但显然不象过去那么重要了。第二,在市场经济中,大学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为应付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的基本素质。而最近十年大学连续扩招,粗制滥造,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大学也就失去的信誉。我几年前曾经指出,中国是个制造业大国,需要大量高技能的蓝领。大学则主要是为白领经济培养人才。一个蓝领经济不发展社区学院、技工学校,而大建大学,和市场需求不符合。第三,中国的人口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适龄青年少了。几年前高校大跃进时我就警告:现在建的大学城,没有考虑老龄化的问题。再过二十年,我们大概找不到足够的年轻人来填满校园。

 

以上三大市场力量是很难抗拒的。越早根据这些力量进行调整,所造成的损失和浪费就越小。令我惊异的不是高考人数的“拐点”的出现,而是出现得如此之晚。我实在搞不明白:教育费用那么昂贵,教育产品那么滞销(去年五百六十万大学毕业生中有三分之一仍然在找工作时,今年又有六百一十万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市场),怎么还有那么多的家长不惜血本地送孩子进大学!

 

然而,不管怎么说,市场调整终于开始了。我们应该顺应这样的调整。遗憾的是,有关部门的一些作法,似乎阻碍或延迟这样的调整。比如,最近国有企业开始扩招大学生。有人说这体现了国企的责任感,在我看来,这更象是以国企扩招来把高校扩招正当化。支持国企扩招的童大焕先生提供了下列数据: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职工从1997年底的7800万人减少到2004年底的4500万人。但垄断企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却在十年里迅速扩大。 2007年,全国国有企业上缴税金1.77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34.5%。与2002年相比,全国国有企业户数虽然减少了4.36万户,但营业收 入、实现利润、上缴税金分别年均增长18.7%36%20.4%2008年,全国所有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1843.5亿元,仅140多家中央企业实 现利润6652.9亿元。其中70%以上利润是由十家左右的垄断企业创造的。可见,国企有着巨大的容纳员工空间。” (参见《扩招高校生是央企的社会责任》,529日《新京报》) 

 

国企利润如果过高(我相信也是过高的),恐怕还是其市场垄断所导致。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打破市场垄断。但是,企业人数不断减少、利润不断增高,这在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的时代则是正常的。我曾经就此有过这样一番论述:在一个经济体中,如果增加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那么在资源配置合理的情况下,经济就会增长。如果这种增长的速度比资金和劳动力投入的增长率并高不了太多,便属于简单的扩张,是量变而非质变。与此相对,如果劳动力投入大为减少,经济还不断增长,甚至增长速度比资金投入的增长率还快,那么这就是经济革命了。当今的美国就是一例。从表面上看,美国的制造业正在进入坟墓:企业外包、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从1950年至今,美国制造业的工作在所有工作中所占的比例,从30%降到了不到10%。但与此同时,美国制造业的产值不仅没有萎缩,反而翻了7倍!美国正用越来越少的工人,创造越来越高的产值。

 

国企人数下降、利润和产值急剧上升,这究竟是因为垄断权力扩大所致,还是因为技术和管理的更新所致,在没有研究结果出来以前,我们不便评说。不过,在技术和管理日新月异的现代经济中,这种产值、利润随着雇佣人数的下降而上升的现象是非常正常的。特别是中国面临老龄化的挑战,劳动力供应将在未来十年内开始急剧减少,所有企业都必须寻求以更少的人创造更大的产值和利润的途径。

 

如果国企能用更少的人力创造更大的价值,那么出于“社会责任”而扩招自己并不需要的大学生则会妨碍产业升级、技术更新、和管理的优化。一旦国企承担了这种“社会责任”,日后就会更加理直气壮地向政府和社会要求自己的垄断权力。同时,这种国企扩招,通过人为地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扭曲了市场信息,创造了一种对大学生的需求假相,许多家长因此可能继续把一生的积蓄白白地烧在子女的大学教育上,把维持不下去的大学泡沫在多维持一些时日。大学也会在这些信号的导引下推迟转型。这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大学都无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