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民主的需要和不需要


 中国:对民主的需要和不需要

首先作一声明:像《中国不高兴》等最近的某些文章一样,笔者也用了“中国”这样的字眼儿,但笔者绝没有代表中国说话的意思——不论你赞同或不赞同本文的观点,它只代表笔者目前的想法。

中国需要民主——首先需要对民主客观核心价值的认识和认同,厘清理论,明确价值取向;在民主方面,中国不需要立刻全盘照搬某种模式全面实践之,那对于十多亿人的中国来说,难避冒险之嫌,前苏联付出过多的代价已经前车可鉴。

中国需要民主——需要不断面对实践中的问题从可行之处先改革践行之,如有问题还可以调转头来再研究,不会引来大乱,比如官员财产申报公示法规的制定、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构成中官民比例倒置问题、司法制度中某些明显亟须改革之处等等;在民主方面,中国不需要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认为目前尚在摸索中的“中国模式”已经是世界第一无可比拟的了……在民主方面,中国有种种的“需要”和“不需要”,本文略微谈点看法,以供思考、讨论而已。

中国需要对民主的客观核心价值有正确的认识和认同,理论上应予厘清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从专制独裁向民主共和,由野蛮向文明发展的历史。

毛泽东早在1945年就指出:“现在的世界潮流,民主是主流,反民主的反动只是一股逆流……反动的逆流终究不会变为主流。(毛泽东《愚公移山》)1945年4月13日《新华日报》发表题为《纪念杰斐逊先生》的社论,文中明确阐述:“人有天赋的人权,人的自由与尊严不该为不正势力所侵犯与亵渎,人民是政府的主人而不是奴隶,……这从十八世纪以来,应该早已经是全人类共知公认的常识了。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这几段话,既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及其重要性,又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点击引文出处

本来,这些对历史规律的总结性阐述和执政党的宣示都是无须花笔墨在这里重述的,但是不知怎么最近就有一些人不断撰文公然赞美专制独裁,盲目赞美尚在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模式”为世界上最好的民主模式,以此来阻挠中国进一步改革,这些言论翻来覆去变着面孔地在人们眼前晃悠。他们言“民主”必加“西方”或“资本主义”为定语,好像“民主 = 资本主义”,公然不屑于胡锦涛、温家宝所阐述的“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一类观点;他们引用马克思有关民主的论述一定只提民主的阶级性而断然不引用马克思关于民主的一般概念、普遍价值和共同形式的论述;他们动辄似乎略带幸灾乐祸心态地引述亚洲一些国家发生的事件,以此论证民主不适合亚洲国家,且公然宣称“民主不适合中国”,却绝口不提也不研究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为何并没有因民主而“乱象环生”却以狭小的疆土和匮乏的资源而迅速崛起;他们形而上学地提出什么“民主必胜’还是‘中国模式’必胜”,公然将民主与所谓“中国模式”对立起来,似乎“中国模式”是排斥民主政治建设的;他们无视目前存在的严重危害社会发展的官员腐败道德沦丧现象以及较多存在的执法违法、司法不公、公民人身财产权、表达权常常遭到不法侵害的现实,无视实际潜在的社会危机因素,一味盛赞“中国模式”,麻痹执政党和政府,这似乎已经无异于对尚在摸索过程中的“中国模式”的“捧杀”;他们重新捡回“姓社姓资”的争论,从概念到概念而喋喋不休且难以自圆其说……他们总是想引导人们在现有基础上不再进行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不断协调的改革之探索,似乎希望中国止步不前。以致有人甚至宣扬国家至上主义,乃至宣扬希特勒的“功绩”,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中国需要在对民主价值认同的基础上,谨慎而坚定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当年经济体制改革,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是以经济特区的实验为开路先锋的,这完全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和原则。这方面,萧功秦教授有过比较具体的论述,他认为:中国民主发展的基本路径应该是,以解决直接面对的问题为主,通过“就事论事,点滴改良”的方式,来解决中国民主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中国民主制度发展的问题上,在碰到具体问题时,想一些临时性的改革措施,走一步,看一步,发现问题可以再停下来,看一看实施效果,走好了,巩固起来再向前走一步;走不好,再退回来试试其它办法。通过这种不断试错的办法,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缓进待机,从中逐渐开出一条新路。可以说,这是一种包含着保守主义与经验论哲学智慧的、自觉排斥建构理性主义的乌托邦社会工程设计的思考路径。它渗透着一种对理性建构设计的怀疑主义精神,但它却不拒绝经验中的试错,而是努力通过这种走小步、走稳步、不停步地点滴改良的方式来实现制度创新。这是一种以直接应对现存问题为导向的试错模式。是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改革试错模式在政治领域的延伸。它包含着对现实政治约束条件的充分尊重,包含着对没有在历史经验中尝试过的新的政治整合方式的持重与谨慎,而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权威主义的条件下有可能开出新的路径来。

但是,如萧功秦教授所说的在中国民主发展进程中的做法,首要前提却是必须对民主之核心价值的真正正确认识与认同,明确价值取向。没有这样的认识和认同,说什么也是白搭。这方面中共十七大倒是有明确的宣示,但在某些人那里却不是这样看的,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为何会有那么一些变着法儿诟病民主的论调在我们眼前晃悠。

经济体制改革了,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已经占有半壁以上“江山”,没有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对成功,就不会有中国的迅速发展和所谓“中国模式”。然而,经济体制改革所形成的当今市场经济模式,带来了平等自由竞争、公民对居住地、谋生与发展方式有了更多的自由选择,而不论什么“主义”的市场经济,都要求有平等自由与公平公正的法制保障,都拒绝难以制约的特权,否则,市场经济不可能健康地可持续发展。因此,这就需要政治体制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改革,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然,并不是人为地对“民主政治”有什么偏好。

如果一面是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平等、公平竞争,一面却是特权依然存在,且难以制约,公民在法定权利方面不能获得平等地位;一面是需要施展个人才华去创新、创造,一面却总要受到莫名的不公平的制约,出租车行业的垄断和盘剥就是最典型的 案例之一……在这样的状态下必然使一系列矛盾激化,稳定难求,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将不可能实现。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时所说:“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也不能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我们要建立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一个让每一个人在自由和平等的条件下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国需要对民主客观价值的正确认识和认同,不需要动辄以“姓社姓资”来诟病民主,甚至想方设法地论证“民主不适合亚洲,不适合中国”;中国需要在对民主价值正确认识的前提下,小步子、不停步地科学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尝试,而不需要或曰决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倒退。

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的论断是不错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

您还没有登录,请您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