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兴业控制权之争的启示


                          2009-05-06《中国企业报》

    4月26日,ST兴业的董事会控制权之争终于落下帷幕,“大洲系”成功入主,厦门大洲集团董事长陈铁铭当选为ST兴业董事长。客观上,陈铁铭可谓如愿以偿。

    此前,ST兴业的控制权之争曾经闹得沸沸扬扬。“大洲系”与“北孚系”的明争暗斗,上演了一曲后股改时代的股权之战。事实上,作为著名的“老八股”上市公司,并且是一家全流通上市公司,其极度分散的股权结构,早就为此次的股权之战埋下了伏笔。

    优化资源配置是资本市场的三大功能之一。早年的“宝延风波”,其后诸多上市公司所发生的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等,莫不是此功能在发挥着作用。尽管如此,由于A股市场上“一股独大”的现象比较普遍,并且大股东(控股股东)不受约束的肆意妄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亦遭遇过严重的扭曲。

    某种程度上,“大洲系”的成功入主,并非没有原因,尽管前任董事长秦少秋仅仅只以微弱的差距落选董事。一来“北孚系”控制董事会之后,上市公司的业绩乏善可陈,除了2007年的每股收益尚可之外,其它年份确实如其垃圾股的形象非常吻合。“北孚系”三年来既不对ST兴业进行资产重组,又没有引进实力强大的外方股东。并且,作为戴“帽”的ST兴业,技术上早已破产,投资者多年来亦未能获取任何回报。

    二来,在“大洲系”与“北孚系”的争夺中,“大洲系”力主房地产应作为ST兴业的主要发展方向,而厦门大洲集团从事房地产开发已有二十余年,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与人力社会资源。为了解决ST兴业的巨额债务,“大洲系”甚至表示,如进入董事会,愿意在相关法规许可下用旗下资产为ST兴业进行担保。而“北孚系”所提出的创投、生态农业、新能源等,似乎更适合目前市场的概念炒作口味。然而,概念毕竟是“虚”的,效果到底如何还有待今后观察。显然,“大洲系”的发展方向更适合目前的ST兴业,也更能吸引注重上市公司发展的投资者。

    三来,“北孚系”经营ST兴业多年,ST兴业无论在公司治理上,还是在业绩上均没有丝毫起色,不能不让投资者对于“北孚系”的能力有所怀疑。况且,某些投资者亦存在既然“北孚系”搞不好上市公司,不妨“改朝换代”试试的想法。

    但是,原董事会在关于股东投票问题上,弃网络投票而只实施现场投票的做法,剥夺了许多不能亲赴现场投资者的投票权,对这些投资者来讲显然难言公平。毕竟,参与上市公司的重大决策,是投资者的一项基本权利。

    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弊端有目共睹,在这些上市公司中,中小股东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形同虚设。ST兴业因为股权分散,因为有了控制权之争,中小股东的意愿才能得到体现。因此,“大洲系”的入主,与其说是陈铁铭的胜利,倒不如说是中小股东的胜利。而ST兴业控制权之争的结果也告诉我们,如果上市公司漠视中小股东的利益,大股东不把中小股东真正当回事,注定会有“回报”的一天。

    http://www.ceccen.com/epaper/show_more.php?tkey=&bkey=&doc_id=19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