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总编朱德付:打造有影响力时政周刊
中国周刊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weekly.cn
09年5月5日 新浪嘉宾访谈 视频《中国周刊》总编朱德付谈创刊经历
点击推荐:从罗京与世长辞谈王老吉添加门
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中国周刊》已经整装待发,2009年5月5日盛大登场。一群满怀激情和理想的新闻人再造《中国周刊》,他们决意——“因中国崛起而新生,为民族复兴而命笔。”2009年5月5日10:30,《中国周刊》执行社长、总经理兼总编辑朱德付做客新浪聊《中国周刊》创刊经过。他表示《中国周刊》是硬派杂志,目标读者是比较从容去生活、思考、行动的人。
主持人尹俊:朱先生像一个大磁场,能够把很多很优秀的人吸引到您的周围,包括您提到的朱学东先生,您离开《京华时报》的时候,他还当《南风窗》的总编辑,现在已经招至您的麾下,帮助您筹备《中国周刊》,这中间是什么过程?
朱德付:不能说我把学东招至旗下,只能说是我跟学东风云聚会,学东心有情怀,是比较古典的传媒人,和很多传媒人相比,他更古典一点,更专注一点,更具有专业精神,是我十分敬重的传媒人。这次合作共事很偶然,如何办报纸我很熟悉,办杂志我不是很熟悉,我敬重的杂志人学东是一个,我希望学东过来一块儿共创大业,学东很痛快的就加盟。
主持人尹俊:价值观念比较接近。
朱德付:非常接近,责任、理想都相同,我们是很好的朋友。
主持人尹俊:有共同的理想能够把杂志办好。
您说过一句话,记者可以没有经验,但是不可以没有激情,很多人其实也很想加入到您的团队当中来,您比较青睐的记者是什么类型?
朱德付:我过去说记者可以没有经验,主要是对都市报的记者来讲。因为都市报对记者专业的要求不是很高,一个人只要充满激情、充满理想,他就可以做好他的工作。但是对一个杂志来讲,尤其是《中国周刊》这样一个高端杂志来讲,激情和经验同等重要,因为你没有经验不足以进行专业的操作。如果没有激情,你可能纯粹地沦为技术型地去敷衍工作、敷衍版面。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文化底蕴的杂志,你想做更强、更大的杂志来讲,两者缺一不可。
对《中国周刊》来讲,不能简单地仅仅强调激情,激情可能会成为匹夫之勇,我们可能更强调一些经验,强调专业的精神,专业的水准,去做专业的事情。
主持人尹俊:现在要专业一些。
朱德付:要专业了。因为杂志是非常专业的,杂志相对于报纸来讲专业得多。都市报可以粗糙一点,杂志需要优雅的阅读,杂志的从业者相对来讲比都市报要求更高。
主持人尹俊:激情还要有。
朱德付:如果没有激情,沦为技术工具,杂志就没有精神。
主持人尹俊:您刚才既然提到情怀了,朱学东先生提到传媒业的拐点无可改变地到来了,绝大部分媒体已经向权利和商业投诚了。作为资深传媒人,现在是不是要重新呼唤传媒职业道德的时候了?
朱德付:这是学东的一家之言,学东可能书生气比我更重一点,特别是他在理想层面更尖锐一点。传媒业有这种感觉,传媒好像屈服了、沦落了。但对我来讲不能简单这么理解,我认为中国的传媒改革开放以来,从党报一统天下,到现在都市报、各种传媒、互联网、杂志百花齐放的过程,是一个伟大的进步。传媒人的心态从当年到现在的改变,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里边不能像学东讲得那么严重,并没有彻底地向权利和商业投诚,有一些,但是不能说那么彻底,如果那么彻底,传媒业就没有希望了。我们看到传媒业的很多从业人员非常优秀,应该讲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还是中国传媒业根本的精神。这个精神一脉相承到现在并没有彻底的颠覆和解构或者彻底放弃,仍然深藏在一代代传媒人的内心。士大夫气节可能过去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一些,现在可能表现得更温和一点,。这种精神在中国传媒业还是大多数人坚守的底线。
主持人尹俊:还是能够起到引领人们思想的作用。
朱德付:我们不能说我们办传媒是引领谁,我们只是说尽我们的责任去做我们该做的事情。尽我们所能做优秀的事情,去影响一些人和事。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种水平,更没有这种权利去引领谁。
主持人尹俊:依照很多传统的人的观念,说到总编辑,特别是一个很不错的报纸的总编辑的位置,可能会选择在这里留守,可能平平安安一直走下去,把一亩三分地耕耘得不错。但是我们发现您在目前经济低迷、新媒体冲击比较强烈的时刻,选择了去创建一个新的杂志。您是怎么想的?
朱德付:讲起这个话题我就想起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最后一句话“命运早已书写好”,很多事情冥冥之中都有定数。很多人说你做总编辑了,应该知足了。对于我这样性格的人,我身边很多优秀的传媒人来说,永远在挑战自我,一切都是为了战胜自我。到了守成之时就觉得是该离开的时候了。我们更希望感受到的是创业的激情,一旦守成的时候就很沉闷,内心觉得自己在下沉,不是在上升。我们要不断地挑战自我,不断地使自己变得更优秀。而不是不断地向世俗投降,不断地使自己变得更平庸。这可能是性格决定的,有其它一些机缘巧合综合因素影响,但现在来讲可能还是性格决定命运。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可能都是被命运所左右,从来不是我们改变了命运,都是我们在不断地响应命运的召唤。
主持人尹俊:您喜欢不断挑战自我。
朱德付:我喜欢不断挑战自我,因为不挑战自我就会变得跟我们所不耻的人一样,我们不断学习、工作,不断地结交更优秀的朋友,实际上都是不想让自己变得更沉沦,或者不想让自己变得更平庸,或者不想让自己变得更堕落。因为人很容易堕落,提升是很痛苦的。不断地寻找一些事情激励自己,永远往前走,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主持人尹俊:您这样一个如此不断接受挑战的人有没有给自己定一个明确的目标,达到什么目的就可以留守或者舒服一些,还是只要有一口气在就不停地奔跑。
朱德付:可能《中国周刊》是我职业生涯最后一个梦想,从《南方周末》到《南方都市报》,到《京华时报》,到《中国周刊》,我认为这是我最后的梦想。我想在三、五年之内打造成中国真正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周刊,可以媲美美国的《时代周刊》,那才是职业生涯修得正果,可以真正退出传媒江湖,让更年轻、更优秀的人做这个事。一代有一代人的责任,在都市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这一代人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我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在中国期刊业的发展里,还有未尽的责任,需要做下去。
主持人尹俊:您刚才说还有未尽的责任,是一种使命感?
朱德付:因为中国的杂志还不够优秀和大国的崛起不相匹配。办一本优秀的杂志或许是我的使命。
主持人尹俊:这种责任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或者是媒体对于社会的一种使命。
朱德付:因为媒体不同于其它商品,其它商品很简单,像消费品、日用品,但媒体是一个特殊的精神产品。当我们选择媒体这个职业时,不仅仅是选择温饱无忧这种生存方式,实际上,就是选择了自己的理想和责任。其它职业可能没有这么深的责任感,做媒体如果没有责任感,你就应该放弃这个职业。很多职业比它更赚钱,更愉快。做媒体压力大,整天惶惶不可终日,如果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很难持之以恒。
主持人尹俊:真是有一种使命感在支持着自己。
当前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大背景之下,2009年中国的纸媒或者是整个媒体行业的发展趋势将是什么样的?
朱德付:经济危机其实就是危机里有机会。对于纸媒来讲,经济危机目前对纸媒冲击比较大,据我了解,现在很多平面媒体的广告收入比去年同比急剧下降,这是金融危机的直接后果。但我们不要感觉很恐慌,我认为这个过程可能就是媒体发展必经之路。通过经济危机这么一个外在的形式,或者是经济的一种转移,实际上推动和促使中国的媒体实现真正的变局,优秀的会变得更优秀,该淘汰的就会淘汰掉。很多媒体苟延残喘,他们的生和死和经济危机毫无关系。我们希望经济危机将那些平庸的、无能的媒体真正淘汰出这个市场,使优秀的媒体在这个市场里面有更好的发展和更大的空间。
主持人尹俊:您觉得这个机会是重新洗牌的机会。
朱德付:对。因为如果没有经济危机一些平庸的媒体活得很滋润。这其实是中国媒体的一种悲哀,到了重新洗牌的时候了。
主持人尹俊:小富即安、养尊处优。
朱德付:反正东混西混也能过上小日子,所以他还可以活下来。经济危机也许使它彻底淘汰出局。这对中国媒体来讲,可能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主持人尹俊: 对北京的报业市场非常了解,您预测未来北京报业市场的格局将会怎样?或者它会朝怎样的方向发展?就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是报纸定价的变化,从收费的报纸变成免费派送,比如《北京娱乐信报》,也有涨价的报纸,《京华时报》是涨价的一份报纸。另外保持价格不变的《新京报》。从价格上看可能就会有很大的变化,未来的北京报业市场会是怎样的格局?
朱德付:价格上的差异去年之前存在,北京报业有两种价格的报纸,一个是1块钱的,像《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也有5毛钱的,《京华时报》、《北京晚报》,到现在价格没有任何差异,都是1块钱。定价的问题其实是定位的问题,《新京报》03年创刊定位1块钱,就是为了有别于像我们这种更市民化的报纸,它希望更高端一点。现在很多报纸去年涨价不是因为内在的诉求和冲动,不是因为要变得更优秀一点,于是通过提价淘汰读者,而是因为市场的迫使,因为纸张飞涨,迫使5毛钱的报纸提价。但是今年纸张价格又急剧下跌,你提了价就不能再减价了。这也是市场化的过程中媒体优胜劣汰的过程。至于免费的报纸,我知道西方很多国家地铁里有很多免费的报纸,我们也知道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的东西都是很廉价的。我刚才讲媒体是有责任的,免费实际上就意味着单纯的经济诉求,彻底地放弃媒体的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媒体来讲,它已经不是媒体,已相当于一个DM杂志(编者注:直投杂志广告),跟我们理解传统古典的报纸已经不一样了,基本上不值一提,就是广告的承载物,和媒体不是一回事。
主持人尹俊:您并不看好这个模式?
朱德付:我并不是不看好,它可能赚很多钱。话说回来媒体不仅仅是为了赚钱,媒体本身有责任,放弃责任就放弃很多东西。如果你免费了,为了赚钱而赚钱去做报纸,那你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报纸和杂志,因为你已经没有精神的内涵,你已经放弃你的责任,那时你已经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传媒了,你仅仅是商业的一个东西而已。
主持人尹俊:做传媒的人不能光看钱,得有一种责任感,得有一种追求。
朱德付:做传媒的,不能单纯为了赚钱,赚钱有很多种方法,现在这个社会多元化,有很多种选择,我相信做别的职业赚钱可能会比传媒更多,因为平媒从业人员的待遇是相对不高的。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愿意投身这个事业?因为这个职业会给你带来荣誉,别的职业可能仅仅给你带来收入,这个职业附加荣誉感,尊严,有一种成就感,做的工作可能不仅影响自己,可以影响身边的人,影响很多读者,进而影响这个社会,这就是一种荣誉感,是别的职业所不具备的。这种荣誉感实际上就是责任,尽到责任才有荣誉,所以媒体是为荣誉而战,不是单纯为经济而战。
主持人尹俊:今天我们访谈也接近尾声,最后有一点点时间,如果这本杂志的读者正在看我们直播,您作为这本杂志的领军人,如果想对他们说一句话,您会对他们说什么?
朱德付: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到今天大国崛起,不仅仅是物质很庞大,或者我们很有钱,实际上是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我们希望看到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的基础上,在中国制造影响全球的基础上,能够发出中国的声音,不仅仅是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而且可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如果关注中国命运,关注这个国家的改革、进步,对社会有责任心,对中国发展深具关怀,希望他读《中国周刊》。有人讲读完很硬、很辛苦,但是我觉得我们《中国周刊》,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让读者读起来很轻松,因为它不是八卦杂志,它也不是时尚的,也不是休闲的,也不是那种打发时间的。你看了以后,你得到一些,你思考一些,这是我们办杂志的初衷。所以,如果要很轻松阅读,可能会很失望。过得硬就是《中国周刊》的风格,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过得硬的杂志。如果你想读一本很硬朗、很硬派的杂志,《中国周刊》不会让你失望。当然如果想到这里休闲、取乐,想看一些美女、八卦,就不要买我们这本杂志。这个杂志应该讲比较男性比较阳刚,读者应该是年龄30岁以上比较成熟的男人,不是整天惶惶恐恐为生活寝食不安的人。比较从容去生活、思考、行动的人,可能是《中国周刊》的目标读者。我希望关注中国国家命运的人来关注《中国周刊》。
主持人尹俊:谢谢朱先生。您很有个性,您的杂志也很有个性,谢谢各位网友的收看。再次祝贺《中国周刊》改版成功,我们也希望这本杂志能够越办越好,谢谢,再见!
精彩语录:
如果你想读一本很硬朗、很硬派的杂志,读《中国周刊》不会让你失望。
比较从容去生活、思考、行动的人,是《中国周刊》的目标读者。我希望关注中国国家命运的人来关注《中国周刊》。
《中国周刊》是我职业生涯最后一个梦想,我想在三、五年之内打造成中国真正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周刊,可以媲美美国的《时代周刊》,那才是职业生涯修得正果,可以真正退出传媒江湖。
访谈实录:
主持人尹俊: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新浪网的直播间。
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中国周刊》已经在今天隆重登场。今天新浪网的直播间里也请到一位特别的客人,他就是《中国周刊》执行社长、总编辑、总经理朱德付先生,我们欢迎朱先生做客新浪,同时也请朱先生宣读《中国周刊》创刊词。
朱德付:谢谢。这就是今天面世的《中国周刊》。
(展示《中国周刊》)
我为这次新改版的《中国周刊》写了一个发刊词,下面我读一下,算是《中国周刊》的定位。
风雨兼程30年,中国真正实现了凤凰涅槃,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在继续专注于经济建设的同时,全力以赴去促进中华文化的复兴。我们不仅要让国人听到我们的声音,我们还要让世人尊重我们的声音。
这,就是我们再造《中国周刊》的初衷:因中国崛起而新生,为民族复兴而命笔。
《中国周刊》将忠实地记录中国的光荣与梦想,坚持从世界角度展示中国深度。在关注国家命运的同时,我们更关注个体的命运。我们相信,国家的长足发展,有赖于个体的健康成长。这一进程,你我的命运紧密关联。
关注制度变革和创新,是《中国周刊》的核心价值所在。我们相信,制度层面的每一种质的变革和进步,不仅关乎国家的命脉,更关乎每个国民的福祉。《中国周刊》珍惜中国社会取得的每一个进步,无论大小成败,无论荣辱沉浮,只要践行者为国为民,我们都会积极为之鼓与呼。
激浊扬清是大众传媒的天职。批判假丑恶,就是为了弘扬真善美。《中国周刊》将义无反顾地履行应尽之职责,将宵小者的丑陋行径公之于众,让罪恶在阳光下无所遁形。
前路或许多艰险,但只要心存理想,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机遇和挑战考验着我们,使命和责任召唤着我们。”历史告诉我们:时机成熟了,到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主持人尹俊:谢谢朱先生,我们准备了一段《中国周刊》的宣传片,让我们来看一下。
(《中国周刊》宣传片)
主持人尹俊:新浪执行副总裁、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先生也来到现场,请陈总为《中国周刊》创刊以及双方建立独家战略联盟发表讲话。
陈彤:朱德付先生是中国最著名的媒体人之一,他是《南方周末》最早的创业者之一,也是《南方都市报》的创始人之一。特别是最近几年,朱德付先生成功创办了《京华时报》。今天《中国周刊》创刊,并且跟新浪网达成了深度的战略合作,我们在这里预祝朱德付先生能够再造辉煌。
谢谢!
主持人尹俊:好的,谢谢。稍后进入访谈的环节。我们要与朱先生畅谈、了解《中国周刊》的方方面面。
在创刊词里您已经提到这本杂志的定位,还想请您详细谈一下这本杂志的定位以及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
朱德付:我们希望未来几年它会成为中国有影响力的高端杂志,发行量在中国同类期刊里绝对领先,综合类杂志领军的标志性的杂志,具有更大影响力。
主持人尹俊:每一本杂志可能都有不同的受众,我们特别想知道《中国周刊》这本杂志定位的读者是什么样的?另外我了解您所创办的《京华时报》非常具有草根情怀,这种情怀会在《中国周刊》继续保持去吗?
朱德付:京华时报作为都市报是草根草根再草根,要影响最广大的都市市民。而《中国周刊》这样的高端综合大刊不可能走低端的路线,它的读者我的估计应该是35岁左右。
主持人尹俊:比较高端的人群。
朱德付: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不为生存简单的衣食住行而发愁,关注国家进步,关注社会发展,具有更高的人文关怀的中国的中坚分子,不是普通的市民,是中国真正有影响力的,能够影响到国家发展,能够影响这个国家命运的一些人。
主持人尹俊:其实您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关注制度变革创新是《中国周刊》的核心价值所在”,我们也发现了在栏目的设置上,专门有《创造》这个栏目。这个栏目如何来定位?它会关注哪些领域?
朱德付:这个栏目是《中国周刊》最核心的板块,也是我们最核心的理念。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切的进步都是制度的进步、制度的创新。过去我们对制度的创新关注不多,尤其是一些传媒批判地声音多,建设性、鼓励去推进的声音不够。所以,《中国周刊》要关注国家制度层面、立法层面的创新和改革,及各行各业的一些创新和改革,中国的每一点进步都取决于每一点改革和创新之中,尤其是制度层面的改革与创新之中。《中国周刊》作为高端的媒体,有责任去推进国家制度建设不断的创新。
主持人尹俊:从您离开《京华时报》到《中国周刊》开始招募记者,一直到现在创刊,这个过程特别短,我们都觉得有点惊讶,这个过程对您来说是不是一个很有挑战的过程?
朱德付:我投身中国新闻界有18年,从《南方都市报》到《京华时报》都是开疆辟土。改版《中国周刊》的过程并不那么复杂,我要说清楚,《中国周刊》是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华儿女报刊社主办的一个杂志,共青团中央领导和全国青联的领导都非常关心这本杂志,这个杂志不是创刊,应该说是新版,是改版,过去有这个杂志,只是做的风格不同。因为《中国周刊》是国字头,代表国家的形象,团中央领导、全国青联领导特别关心、重视这本杂志。我们的主管单位是中华儿女报刊社,中华儿女报刊社的社长李而亮过去是人民日报社市场报的总编辑,后来担任过中国青年报的总编辑,现在是中华儿女报刊社的社长。我过去在《人民日报》跟他是同事,我在《京华时报》当总编辑,他是人民日报社《市场报》总编辑,我们经常在人民日报开会、交流。李社长到了中华儿女报刊社以后,有志于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刊物,《中国周刊》这本刊物过去不如人意,于是找过我很多次,也算是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经常找我沟通,希望我为共青团办一个有影响力的刊物。我和李社长都有一种共同精神和情怀。相信在团中央和全国青联的领导下,在中华儿女报刊社党组和李社长的领导下,在《中国周刊》全体员工的努力下,《中国周刊》一定会办得很成功。
相关专题:王老吉凉茶违法添加中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