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杀手”:投行创业板争夺战“劣币驱良”?


 

“价格杀手”:投行创业板争夺战“劣币驱良”?
创业板尚未开,价格战硝烟却开始升起。“业内一些小券商报出了四五百万的低价。”某券商投行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
一家上市企业的保荐费加上承销费才4、5百万,这在主板上市公司中是无法想象的。“中小板上市的项目,我们公司最低收费要1500万左右。上创业板的项目,考虑到融资规模小以及包销风险不高等因素,我们的报价下限也在1100万元左右。低于这个价格只能放弃。”深圳一家券商的投行人士告诉记者。
创业板的投行业务如发生恶性竞争,最后会迫使优秀投行退出。“以股改为例子,刚开始的时候,投行收费比较高。后来随着恶性竞争,很多变成义务劳动,基本不收费。对价就是上市公司把限售股托管在这家券商的营业部或者要求上市公司承诺未来再融资的时候还让这家券商来做。竞争到最后,中信、银河等一些投行实力强的券商退出这块业务。”
“希望监管部门会有一个引导性价格出來。”上述人士表示。
大多投行冷淡
挥动着价格屠刀的参与者已出现,但多数券商没有专门设立创业板的部门。
在券业中,中信证券算是“超前”。中信证券投行部专门成立了一个企业发展融资部,服务对象是高成长的中小企业,并且专门配备了100人团队。中信仅仅这一部门人数就已远远超出很多券商整个投行部门人数。
如果项目跟不上,则会以降低上市企业质量为代价,这样情况在中小企业板上曾出现过。
“2004年中小企业板刚开板的时候,上市企业质量非常好,2008年经过一段时间暂停之后,新上的项目质量也非常好。但2006年和2007年上市的中小板项目,质量相对差些。因为经过第一轮释放之后,上市项目质量跟不上来。业板也存在这样问题。”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成本门槛提高
券商设定的最低限价,实际上意味着创业板上市成本门槛大大提高。
对于这类公司,有券商投行人士表示有解决办法,那就是提高首发的估值。比如说把首发估值水平提高到30倍或者40倍,但对于这样估值水平,除非有一个能让所有人信服的超高成长性,否则市场不会接受。即使有高成长性,高成长跟高估值之间有着怎样的比例关系,需要挑战投行的智慧。
“我们对项目利润的要求,达到二千万左右。否则就要有非常高的成长性。”上海一位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投行分野仍存
投行已形成明显的两大阵营:以做大项目为主,如中金、中信、瑞银和银河,做小项目为主的广发、平安、国信等。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上述人士表示,导致这种格局继续存在的重要原因是“做大项目和做小项目的运作模式、操作方式方法以及内部管控和激励机制都不一样。”
而大项目并非市场想象那样出现逐步枯竭态势。
还有大量中型项目有待开发。
“以内所指的大项目是指百亿以上融资规模的项目,还有一个市场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融资规模在20亿-50亿左右的项目。这样的项目还是很多,而银河、国泰君安、中信等券商在这些项目上有很多储备,它们在这些领域有很强竞争力。”上述人士表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