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后,俺考虑到电视新闻报道中有诸多缺陷,遂指派门下研究生麻宁,长篇大论,撰写《重大灾难事件中的出镜记者研究》,作为其硕士毕业论文,徐泓教授考虑的是重大灾难报道中记者的安危,于是联络学术界和培训界同仁,在北大博雅会议中心中华厅,召开第1届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安全暨灾难报道高层论坛。俺在中华厅大门外,见到本院学生和培训界联络官。
本院学生皆知俺是她们的专职教师,作女邱吉尔胜利状,表示欢迎。培训界同仁仍认为俺是央视主持人,在俺镜头前做端庄科,俺镜头一收,他们立即站到俺两侧,做追星状,言在这儿见到您,真不容易!俺呵呵傻笑说,俺在这儿教书,在这儿见到俺,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容易,是吧哈。问本院学生,学生们再作女邱吉尔状,表示同意,但不作声儿。
论坛由俺门下研究生吕帆主持,他不光是本院名人,而且是本校名人,北大主持人大赛三甲头名,相当于男李宇春,将来必是本国名人。在这所富于独立精神的学校里,名生是公众人物,走在校园里,总有人指指点点,名师不过是自以为是,根本没啥人认识。看这吕帆,何其自若,论坛名师四布,前辈星星点点,他根本没当回事儿,上台前随手整理着服饰,与麻宁攀谈着生活。
左侧这白衣女生,就是麻宁,为了写好《重大灾难事件中的出镜记者研究》,她刚从校医院出来,就直奔论坛会场。
麻宁比吕帆高1级,是师姐。北大的一部分硕士研究生,1年级被迫去深圳研究生院流放,在寂静无人的野山里,荒废1年时光。麻宁不幸就在这行列中,但她似乎不会抱怨——即使抱怨,也不难听——她在深圳青山里勤奋了1年才回到北京,紧接着就得找工作,做论文,准备毕业了。流放这1年,耽误了她在北京校园里的人气,很少有老师会想到她的本科是在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学院度过,是超级优异生,主持个活动啥的比她的导师强多了。她不为此抱怨——还是那句话,她抱怨,也不难听——她似乎默默接受了这种局面。这番,吕帆师弟主持论坛,麻宁师姐来探班。
除了学业和生活,俩人在情爱问题上,很有一些共同语言。俩人都刚刚惨烈失恋,可以互勉互利。俺喜欢乱点鸳鸯谱,要俺说,还啥四处寻觅呀,这俩失恋者结婚算啦!
哎,俺说了不算,这不万恶的新社会,连父母都别想包办,何况俺只是个导师,还不大懂得爱情。
补充一句,俺认为,央视2009年最严重的损失,是没能抢在北京电台之前,与麻宁签约。换句话说,2009年北京电台最大的成绩,就是抢在央视之前9天,与险些被央视抢走的麻宁签了约。这中间,最可笑的是新华社,弄了一大批各校毕业生,无报酬实习,残酷剥削,实际上只招几个人,还一直拿堂着,不说到底跟谁签约,害得孩子们不得不勾心斗角。而像麻宁这样的优等生,此处不留姑,自有留姑处,先后抛弃了新华社。所以说,如果新华社写年度总结,不该忘记写上这条教训,一个名叫“麻宁”、最该留住、却没留住的北大女生,与新华社擦肩而过,本来,俺们想考验她,结果她却烤厌了俺们。
http://blog.sina.com.cn/u/1267775677
看看这帆帆,整整装,带好领带就要上场了。这小厮,人物长得很齐整,一会儿像小崔,一会儿像欧阳奋强,平时低调,一上台就迸发。10年前,潘石屹对凌峰和俺说,欧洲人发明领带,是因为蒙古人摧残他们,喜欢栓个绳套儿,把他们吊死,后来,他们在自己脖子上系个绳套儿,表示服从,意思是,俺们是您的人,您如果愿意,一拽这脖子上的绳儿,随时可以吊死俺们。看吕帆给自己套套儿,俺想起老潘的话,不禁暗笑。俺以为,记者遇到山崩地裂的危险,听徐老师这论坛的,而遇到人事上的危险,就自己打领带吧。否则,就会像央视法制频道那个女记者,至今仍被非法关押在太原,没有人再去关心她的生死和公平。
帆哥的副主持,是本院本科生高嘉含。吃自助餐的时候,她坐在俺右侧,一直低头吃饭,不说话。帆哥陪她取了趟菜回来,笑说,嘉含妹妹因为阿忆老师在,太紧张,心直跳,说不出话来。麻宁笑,高嘉含仍然低头吃饭,仍不说话,俺也不知所措了,就乱讲。哎,这孩子,有时还来旁听俺讲课,俺的特点是没大没小,不知为啥她会紧张。总之,还是没听到她说话,呵呵。
徐老师这论坛,要持续两整天,其中一个环节,是请名主编胡舒立及其下属,一起介绍财经网对四川大地震的报道,并请新闻教授点评。吕帆和高嘉含消失后,台上已坐好7位名记和教授。
忘了是法国凡尔赛皇宫还是俄国沙皇的冬宫,有一间大厅,天花板上的图案和地板图案是严格对应的。北大博雅会议中心这中华厅,天顶和地毯也是对应的,都是中国祥云。
这北大博雅会议中心,就是前两年曾遭全国无聊人士广泛而激烈非议的未名湖大酒店,非议的理由是,北大用“未名湖”命名大酒店,是对北大精神的背叛。简直是一派胡言,香烟能叫“中南海”,北大的酒店不能叫“未名湖”,岂有此理!而且还谎报说,北大是用教学用地搞五星酒店,甚至说,即使是商用地,北大也不能建五星酒店。迫于错误舆论的淫威,未名湖大酒店最后定名为“博雅会议中心”,躲过了追杀。呵呵,仿佛用“未名湖”命名是背叛,用“博雅塔”命名就不是背叛,可能因为塔比湖小。
报出这条失实新闻的,正是本院毕业生,不过俺从没教过此人。
这就是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徐泓教授,这岁月,像徐老师这样勤奋的大学教师尚有,即使是为着私利,也得勤奋着点儿,但像徐老师这样爱学生的,简直屈指可数,凤毛麟角。俺就是学着她的样子,每教一个班,都尽力多记住一些学生的名字。这几乎是一个恒定的指标,一个大学教师能叫出本科生姓名越多,她/他越是爱学生,反之只是爱自己。最让人羡慕的是,徐老师已经63岁,看上去比俺还年轻。她有时会在打过网球之后,顺路跑到俺的课堂上,一直听到结束。那一刻,俺会从口若悬河忽然变得语无伦次。仅凭这种微妙的转变,学生们不用回头便知道,后排一定坐着貌似院长阿姨的院长奶奶。
这是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他的点评总是最精准、最有听取价值,最动人、最恰倒好处的。眼下,凡知识分子讲话,不烦人的不多,但尹教授总是言之有物,令人反省,而且言简意赅,及时结束发言。俺让麻宁认真听尹老师发言,却发现,这闺女一直在低头记笔记。关于勤勉这件事,麻宁是不用提醒的,这是所有老师非常喜欢她的原因之一。
补充,第1个鼓动俺进大学教书的,是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任金州教授,但那时俺尚未动心,只为张少刚的电子编辑班代讲《电视写作》。第2个想到调俺进大学的就是尹鸿教授,俺俩自广东电视台同机回京,说起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学,俺被打动了,只是后来清华人事部没了消息,俺放弃了。第3个极力想让俺教书的就是徐泓老师,那时节,她刚刚出任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常务副院长,要大力加强电视广播的教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俺艰难调进母校。
这是澳大利亚安全专家在为记者和新闻教授介绍安全知识,旁边之男子,很像本院刘德寰教授。呵呵,不是不是,其实是同声翻译,真人比寰哥公主胖多啦!当然了,也比寰哥周正多了,俺们寰哥,从来不以容貌征服学生,是用数学,而且是用高等数学!
请注意,幻灯片上那幅照片,那记者被“放个展展的”(山西话),澳大利亚专家正在讲解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如果这种情况已经发生,记者该怎么办。道理很简单,也不强扯啥子理论体系,就直接告诉听众你该怎么办。
这也是俺门下的研究生,不是溥仪或饿瘦了的姜文,他叫“鲁鹏”,在新华社办公厅《前进报》工作。麻宁在新华社受剥削时,他曾给予小师妹诸多体贴和关照。每每有实践和学术活动,鲁鹏总是持着专业相机,跑来跑去,拍下很多珍贵图片。
鹏哥很厉害,这多年,俺就没见过几个在研究生面试中能答对所有提问的考生,鲁鹏是惟一。而且,他回答问题时,像尹教授一样适可而止,先是言简意赅地答出主旨,再问考官,还需要更细地解释吗,每次考官们都相当高兴地异口同声说,不用了不用了,俺们现在已经很满意了!
帅哥儿尤宁和靓女张荣,也是俺门下的研究生。尤宁是央视奥运频道体育和竞技新闻主播,奥运圣火珠峰传递时,在世界屋脊上做直播报道的,就是他。张荣是凤凰卫视公司节目贸易部的人,俺创办《鲁豫有约》时,开第1次会,以为张荣是梅婷的表妹,太像了。那时,她是《鲁豫有约》的编导,俺除了担任《鲁豫有约》总策划,还创办了《世纪大讲堂》,自己做总策划兼主持人,后来张荣嫁给《世纪大讲堂》制片人剪刀,夫妻俩有时一起来俺课上听听。现在,荣儿怀上了小尖刀,还1个月就要生了,依然在工作、学习、参加学术活动。最关键的是,她除了肚肚鼓了,脸部居然不变形。可怜的小夫妻俩,被俺害惨了,马上就要生小剪刀,却被俺介绍给北大,为招生办公室和留学生办公室拍宣传片,钱还特别少……
下面这位铁布衫,一门心思看着台上,也是俺门下研究生,在央视影视频道工作,叫“孙乐”。
这种名字太那啥,你是叫他“孙乐”还是叫他“孙乐”,总之,你一犯难,他在旁边偷偷乐了。所以俺给子女取名,决不叫“范曾”、“秦会”、“张行”、“包蓓蓓”、“李媛”,怕点名儿时老师不知道该怎么发音。呵呵,都好好听讲吧,俺不继续拍了,琢磨琢磨,记者遇到危险咋个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