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与网民“对对碰”“碰”出了啥?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5月18日委托有关部门回复网友留言,向各位网友表示诚挚的谢意。并表示,网友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将会在省委的决策部署以及各项工作中注意吸纳和体现;网友反映的具体问题,将要求相关部门及时核实,妥善处理。(2009年5月20日人民网转自《南方日报》) 

    网络的飞速发展和广大网民的积极参与,使得网络成为了民声民意的集散地,成为民主政治的前沿窗。继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与网民在线交流之后,今年全国“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与网民“零距离”交谈,再次激发了广大网民的参与热情。“离中南海最接近的是网络”, “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与中南海互动的直通车”,网友感叹的背后,是胡锦涛总书记“我也想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他们关心什么问题,他们有些什么看法”;是温家宝总理“与群众联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利用现代网络与群众进行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总书记与总理的倡导与垂范,体现了党和政府根据新的时代特点积极吸纳民意的努力。 

    当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地方官员养成了上网的习惯,通过网络了解社情民意,并且主动邀网友“灌水”、“拍砖”,已经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的风景线。汪洋通过网络与网友“对对碰”,真诚欢迎网络大侠们“打好铁、抢沙发、盖高楼”,积极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及时反映社会各界的呼声。这种主动亲民,真心为民,坦诚待民的精神和姿态,令人振奋。 

    汪洋与网民“对对碰”,是“以民为本”的生动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党的执政思想和执政理念。但是,这种思想和理念,不是放在嘴上说的,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每一件小事上的。“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网友有了意见和建议,提交到了网上,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如果不闻不问,不加理会,对于一些过激的言论、负面的信息,甚至还采取极端的方法进行封堵、删除,不但会伤了网民的心,更是对“以民为本”思想的异化和曲解。相反,如果党员领导干部能够主动地放下官架,经常性地上网搜集民意、倾听民声、关心民生,与网民互动、“对对碰”,则会让网民感到亲切、受到震动,从而激发起更进一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以民为本”真正落到实处。 

    汪洋与网民“对对碰”,是“互相信任”的具体体现。政府和群众,官与民,在本质上是平等的,是应该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官员要想民众听自己的话,首先应该先学会听民众的话,而且要把民众的话当回事,将民众的需求当成第一信号,真心诚意为民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其中,及时答复、正确处理网民的意见,就是最大的,也是最基本的听民话、解民忧。而现实中,我们一些官员,只知道要求群众必须怎样怎样、如何如何,而群众有了诉求、有了意见后,却不能虚心接受、认真对待,将群众拒于千里之外,甚至打压群众的积极性,这种对群众的极端不信任、不理解、不支持,又怎么可能要求群众真的对自己信任、理解、支持呢?难以想象,缺乏互相信任的官民关系,将会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和情形。“信任体系”的建立健全,是保证国家兴旺发达、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和前提。群众给我们提意见、写信、发贴,就是对党委政府和党员领导干部的信任,如果这一点点要求都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给党和政府打个问号。我已,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对待网民的意见,并给他们一个交代。群众心理上信赖我们,我们说话也才有分量。 

    汪洋与网民“对对碰”,是“官民和谐”的最好见证。官民和谐是社会和谐进步的核心和关键。网络的特有属性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双向、互动的平台,为建立官民平等的和谐关系提供了便捷和快速通道。网民有意见和想法,通过网络在网上发布、提交,一方面可能是为了发泄自己,但更主要的应该是希望能够得到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而相关主管部门和领导干部能够积极在网上搜索网民信息,了解反映的问题,并及时得到解决,吸纳网民的建议,就能够更好地为群众服务,通过这种双向交流机制的建立,可有效地实现政府与网友之间的畅通交流。这样社会也才会更和谐。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想达到政通人和,实现科学发展,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学会听民声,做到知民情,尽力解民忧,在与群众、网民的“对对碰”中,凝聚人心、汇聚民力、集中民智,促进和谐,推动发展。



相关新闻: 

    汪洋与网民"对对碰":欢迎网络大侠"抢沙发盖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