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8日,在具有和平意义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强烈亲美的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点燃战火,军队进入南奥塞梯控制区,炮击南奥首府茨欣瓦利市,企图收复南奥塞梯。俄格冲突爆发。俄迅速回击的态度相当强硬。普京在参加完闭幕式之后从北京直飞前线指挥,并且立场非常强硬的说俄罗斯不惜一切的代价进行反击,甚至不畏惧一场新冷战。这是冷战结束后在前苏联区域爆发的首次微型战争,有着分水岭的意义。费尔南德.布罗代尔中心的世界体系研究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说:标志着世界地缘政治新秩序的第一幕确实落下了帷幕。
俄格冲突看似偶然,事实上包含着众多历史、现实和地缘政治的诸多因素。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是格鲁吉亚的两个亲俄的自治区。他们和格鲁吉亚中央政府之间有着诸多的历史性和民族性的矛盾。这两个地区的人民大部分都是持俄罗斯护照的俄罗斯公民,信奉东正教的他们和信奉伊斯兰教的格鲁吉亚人也格格不入,所以在苏联解体之后他们曾经多次宣布独立,但是国际社会并没有承认他们的独立,因此这两个地区在格鲁吉亚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俄罗斯军队在他们的境内维和。1991年,格鲁吉亚宣布脱离苏联,南奥塞梯也宣布独立,冲突由此产生并不断扩大。阿布哈兹对俄罗斯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向驻外高加索和亚美尼亚的俄军提供后勤保障的重要出发地并且是通向格鲁吉亚西部地区的出口。自然屏障隔开阿布哈兹和格鲁吉亚,成为俄罗斯的天然防线,为俄提供了黑海沿岸的优良港湾。08年以来,俄格关系不断恶化。为了回击美国承认科索沃独立和北约的东扩,调整对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政策,不仅承认其独立而且还向当地居民提供保护机制。为了回应俄罗斯,格鲁吉亚加快了加入北约的步伐,同时也加深了俄罗斯的敌意。这样,俄罗斯支持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独立,惩罚格鲁吉亚加入北约并且试图推翻萨卡什维利。冲突的结果是作为对欧美国家对科索沃在法律上的独立采取的支持和承认态度,俄罗斯承认了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独立。前者是此次冲突的一个直接刺激因素,在欧美承认科索沃独立时,俄罗斯说这个行动的逻辑同样适用于前苏联共和国国内事实上的分离。美国和其盟国搬起“人权高于主权”的外交政策砸到了自己的脚。
俄格冲突的背后是俄美之间的较量。具有能源大动脉之称的格鲁吉亚成为控制里海石油的咽喉,美国在此耗费巨资修建了连接里海和地中海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天然气管道。俄罗斯也高度重视里海地区的石油资源。所以说车臣战争除维护自身安全外,也有遏制美欧国家在里海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影响的考虑。高加索地区是全球各极端势力猖獗活动的场所。美国将这一地区视为能源储备基地,解决伊朗问题的重要地区之一以及全球军事最前沿地带,由此使美国认识到阻止控制该地区新国家的任何企图;在世界范围内增加能源供应渠道并推动里海的能源快速发展以确保西方的能源安全。这样以来势必压缩的战略空间,事实上美国从多种渠道一直这样做。美国积极物色代理人,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能源以及建立军事基地。比如入侵伊拉克时,美国寻求并获得了在前苏联的中亚共和国建立军事基地和飞越领空的权利。鼓动建立绕过俄国的中亚和高加索油气管道。美国与波兰和捷克共和国签署了建立导弹防御基地,表面上用来防御伊朗的导弹。俄格冲突的结果让美国郁闷了,表明俄罗斯依然作为一支强大的力量重新回到世界的核心,当然有能力在高加索地区发挥传统的作用。作为一个讽刺性的注脚,格鲁吉亚,这个美国在伊拉克盟军中最后一个盟国,已经把自己全部2000名军人撤出了伊拉克。这些军人在什叶派地区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在不得不从其他地区撤出美军来替代他们。
俄格冲突中,北约表示支持格鲁吉亚,使得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恶化,同时也让独联体的发展前景模糊起来。成立于1949年的北约,对于美国来说是控制盟国军事行动的一条途径,能够消解它们新生的军事结构,并使它们的军队服从美国指挥。最为重要的是向苏联表示美国决心维护现存的欧洲势力划分范围,因为柏林墙这个铁幕已经树立起来。苏联的解体意味着北约只能的转变,可是美国不愿意看到一个脱离其控制的自主的欧洲,要控制欧洲只有扩大北约的范围,一个一箭多雕的策略便是吸收前苏联的卫星国加入北约。在2002年11月,北约邀请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国加入,2008年4月,北约首脑会议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正式邀请克罗地亚和阿尔巴尼亚加入北约,同时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北约“成员国行动计划”的申请也未被接受。会议决定邀请黑山和波黑加入北约专为致力于入约国家而建立的“强化对话机制”。在此次会议上,美国力促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北约,但是强烈的抵抗不仅来自于法国和德国,还有英国、西班牙和意大利,而支持者主要是四个东欧国家—波兰和三个波罗的海国家。这种分歧在俄格冲突之后表现的更为淋漓尽致。那些在美国的支持下加入北约的国家之所以支持乌克兰与格鲁吉亚,原因也很简单:看做是对俄国的战略防御(北约的一个原则是坚持“集体防御”)和经济改善的入口(他们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更大),而美国把他们看做抵御俄国的缓冲地带,更为重要的以此掣肘欧洲脱离美国的控制。然而,在冲突结束之后,美国在自伊拉克战争以来与欧美一些国家的分析更大,地缘政治霸权进一步消弱。最说明问题的是《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波兰、捷克共和国和波罗的海国家向安格拉?默克尔而不是赖斯发出呼吁,请求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解决这个局面。默克尔已经明确表示,德国不会仓促批准格鲁吉亚成为北约的成员国。
在冲突爆发后,美国与其盟友和俄罗斯都用强有力的言辞表达他们自己的愤怒。限制俄罗斯在北约理事会的观察员和对话国身份,冻结美俄之间原有的核合作项目,大力援助困境中的格鲁吉亚,扬言将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等纳入北约,与波兰和捷克签署明显针对俄方的军事协定等。北极熊也不甘示弱,在法律上和军事上加快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脱离格鲁吉亚的进程,单方面暂停俄方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直接对波兰和捷克采取军事威慑举动,大力防范格鲁吉亚特别是乌克兰加入北约的可能性,加强与叙利亚、伊朗、古巴等“反西方阵营国家”的联系,尤其是派遣远程战略轰炸机飞赴委内瑞拉演习,直接对美国的传统“后院”摆出挑战姿态等。棋手营造出的紧张关系的氛围只是促使他们能早日坐到谈判桌上的“友情呼吁”。2008年9月9日萨科奇以欧盟轮值主席的身份与梅德韦杰夫签下了协议,俄国军队从属于格鲁吉亚那部分领土上撤出,在欧盟保证将不会出现武力侵犯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情况下,可以让欧盟的200名观察员进入。俄国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还说俄国没有做出这样的承诺:未来一切观察员的安排都要得到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政府的批准,而梅德韦杰夫对欧洲说:你们是我们天然的伙伴,我们的主要伙伴(2009年4月北约说希望与俄罗斯建立具有建设性的关系)。这个协议的签订会像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协议一样。令人注意的是这个协议的签订是在美国没有参与的情况下发生的,美国正面临着几个“越南战争”。在中东,最忠实的盟友以色列正和他叫板;伊拉克的马利基总理在美国军队继续留驻问题上不愿让步;在阿富汗,卡尔扎伊对美国严厉声明要求“复审美国和北约军队在我国的存在”,原因是美国特种部队在阿富汗实施了轰炸行动。美国正在不那么愉快地进入到后冷战世界的现实中,它在回应对格鲁吉亚的援助为什么不包括军事援助以及为什么不对俄国进行经济制裁的时候说:如果我们的行动过于急躁,我们有可能遭到孤立。美国在地缘政治上霸权如同它的经济一样处于下行区间,但经济会反弹,可霸权的弱点在很早就被看到和利用,萨达姆在1991年发动了第一次海湾战争。
俄格冲突开始后,独联体国家纷纷表态。乌克兰公开支持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保持沉默并对天然气管道遭受破坏表示惋惜,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不是沉默就是表示同情,都在瞩目不确定的未来走势。独联体国家奉行多元的外交政策,但更倾向于与西方保持关系,然而俄格冲突的事实表明俄罗斯有意向有能力在该地区发挥它的影响力。这些地区有巨量的能源与战略要塞,已经成为全球的前沿地带,在这样具有微妙关系的地带,或许能看到多米诺骨牌和体会到多次的“蝴蝶效应”。
俄格冲突是以独特方式崛起的俄罗斯在其复兴路上的一次力量展示,无疑,此次冲突会让俄罗斯的崛起更加困难,地缘政治、国际贸易等变化更加飘忽不定。总之,俄格冲突对独联体今后的发展、对俄格和北约、俄欧关系以及俄美关系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它标志着俄罗斯对西方幻想的结束,标志着俄罗斯试图适应西方共同安全体系时代的终结,俄美关系将进入新一轮战略调整。
新秩序下的地缘政治的第一幕落幕了。棋手已经登场,剧情还在铺展。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他的第239号评论最后说:任何人要下地缘政治象棋,最好还是了解规则为妙,否则他会在对手的腾挪转移中输掉。
中国的冷静,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表现。
俄格冲突:一幕地缘政治秩序的结束
评论
2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