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3)


点击此图下载全书
 
 
 
第十五章 得道的意义
 
第一节:社会和谐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人类遵循于大道,就没有战争发生,战马闲着没事做,只好用来耕田。人类背道而驰,就会频发战争,就连怀胎的母马也要参与战争,在郊外的战地生下马驹。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如果你能执天之道,万事万物都会顺从于你。顺从于你就不会伤害你,你就能生活得安定平和。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以大道来管理天下,百姓就不会再有造乱的想法儿了。但这并不是说他们没有想法儿,而是说他们的想法不会再伤害统治者。不是他们的想法不会伤害统治者,是统治者不会再去伤害百姓,这样也就不会再迫使百姓产生伤害统治者的想法了。百姓和统治者谁都不去伤害谁,双方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也就都回归于大道,相互和谐了。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因为顺乎于自然,所以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领导者若能够因循大道,万事万物都会被感化顺服。有那不能够被感化顺服的,自会得到无名大道的处置。有无名大道在那里发挥着作用,各种不切实际的欲望就不会发作。没有这类欲望的发作,就能够保持虚静无为,能够保持虚静无为,天下自然就会归于和谐纯正。
 
道常无名之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道,纯真质朴,人们每时每刻都跟它打交道,但过去它连个名字都没有,以至于人们并不知道它的存在。虽然它小到人们都不知道它的名字,但天下没有什么人可以让它俯首称臣的。领导者如果能够遵循着大道,自然就会万事顺意了。好像天地相合降下甘露一样。百姓无需号令,就会去完成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现在大道有了名字,我们就认识了它,连它是怎么运行的我们都知道了。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就不做,那么就可以避免灾祸了。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这里的一,就是道。 得了大道,会有什么好处呢?天得了大道,就会清澈透明,晴朗怡人;地得了大道,就会宁静安然;神得了大道,就能灵验。河谷得了大道就能充盈。侯王得了大道就能服众。
反过来呢,如果没有得道的话,天不能清明,恐怕就要破裂;地不能宁静,恐怕就要废掉;神不能灵验,恐怕就要消失;河谷不能盈满,恐怕就要枯竭;侯王不能服众,恐怕就要被推翻。
 
第二节:人民幸福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善于创造的人,就不会脱离大道。善于守大道的人,就不会做脱离实际的蠢事。继承了这种传统的子孙们,也会世世代代受益无穷。用这种方式来修身,就会成为真诚的人。用这种方式来治家,就会建成一个富余的家庭。用这种方式来建设家乡,家乡就可以得到长期发展。用这种方式建设国家,国家就会国富民强。用这种方式建设天下,天下就会阳光普照。所以,看一个人的表现,就可以了解这个人是否有道。看一个家庭的状态,就可以知道这个家是否有道。看一个乡的情况,就可以知道这个乡是否有道。看一个国家的状态,就可以知道这个国家是否有道。看一个时代的面貌,就可以知道这个时代是否有道。我怎么知道天下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就是用这种方法知道的。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一个小国家,没有多少人口。虽然有十倍的生产力而不使用。老百姓把死看得很重,所以不会离乡背井。虽然有车有船,但没有人乘坐。虽然有军队有武器,但不会用来打仗。老百姓都回归到结绳记事的时代。享受自己所能吃到的食物,喜欢自己所能穿戴的衣服,安居于自己的住所,热爱自己家乡的风俗。两个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而老百姓们之间直到老死都不互相往来。
    在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能够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类的幸福感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过度丰盛而增强,也不会因为物质的贫乏而减少。幸福感源于人们的欲望与客观现实条件的统一。人欲望的东西在现实条件之中很容易得到,则人就会得到幸福、快乐。人欲望的东西在现实条件之中根本得不到,那人就会感觉到生命的痛苦。
很多人根据这一段文字,批评老子太消极,不求进取。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
其实老子在这段话里的重点,并不是在赞美小国寡民们那样的生活条件,而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在得道的社会中,人们面对客观现实条件时所抱持的那种热爱现实,享受现实的生活态度。人有了这样一种生活态度,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生活,他们都将是幸福、快乐的。是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人是否会幸福,而不是人的生活条件起这样的作用。
 
 
第三节:个人安康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得道的人,能理解别人,所以有智慧。能理解自己,所以高明。能胜过别人,所以有力量。能胜过自己,所以坚强。他们总是能够得到满足,所以富有。行为不脱离大道,所以有志向。思想不脱离于实际,所以能幸福得长久。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讨论一下“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知道自己虽然会死,但不会亡的人就可以长命百岁,怡享天年。
生命之道,是死而不亡。为什么这么说呢?死,是一种物质存在形式的结束,同时又是另一种物质存在形式的开始。所以,死与生是物质运行的自然过程。而亡的含义是消失,就是彻底地没有了。我们都知道物质不灭是大自然的定律。所以,死并不等于就是亡。每一个人作为物质的生命存在形式,最终都会死去。但每一个人死了之后,都不会彻底地消亡。人的肉体将以物质的其他形式继续存在,人的生命基因一代又接着一代地继续繁衍生息,人的精神,也将会在活着的人们之间一代接着一代地继续传承和发展。
一个人如果能够这样去理解生与死的关系,就应该会视死如归,把死亡看成是回归物质的自然运动过程,即回归于大道,回归于无。人活着的时候,就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享受生命,而不是人为地去伤害生命,任何对生命的伤害举止,终将导致过早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应该不会去求生惧死,做出一些有违大道的增寿之举。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享尽天年,让生命活至天道自然所规定的极限。一个人如果有求生惧死的愿望,那就违背了生命的自然规律,就会使自己的心态与客观现实相脱节,造成理想与客观实际的不平衡。在这种不平衡之下,人很容易做出一些违背生命自然规律的事情来:寻找各种长生不老的方法,吃大量的补药,超乎于自然的过度性体力锻炼,害人不利己的求生行为,最终都将会导致生命的提前死亡。
古人为什么把大道看得那么珍贵呢?不就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能使我们避免过失吗?所以它才是天下最珍贵的宝贝啊!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万事万物都有个开始,这个开始就是生出这一事物的母亲。知到了这个开始,就可以知道它发展的状态会是什么样儿,知到了它的发展状态,就根据这一发展后的状态,知道下一步的发展过程。只要你能够如此这般地去把握客观现实,终身都不会有遗憾了。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大德的原则,就是完全顺乎于大道。用大道思维方法去观察世界,顺应大道的规律去做出选择,采取行动,这就是至高无尚的智慧。能够做到这样,就不会给自己,给周围的人带来任何灾祸。这就是遵道守德的聪明之举。
 
 
点击此图下载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