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上海要建设两个中心的决心被到处宣示。政府显得自信满满,上海本地股也很给面子,“涨”声一片。
自然,凭借上海的区位优势、庞大的人口规模,加上巨额的政府投入,要建设什么,差是不会差的。
但要好,恐怕也没那么容易。
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要想持久进步和繁荣,其关键在于中产阶级,即那些能够依靠自己的知识技能在事业上获得独立,并因这种独立而在精神上自信与理性的那些人。中产阶级事业上的成功,并因这种成功而形成的消费与储蓄,是经济持续成长的基础;中产阶级的独立、自信与理性,是文化不断进步的基础。
可是这样两个条件,在上海,似乎都不具备(至少目前)。
1.一年收入只能买3平方的城市,如何建设两个中心?
不管什么中心,归根到底不是钱能堆出来,要靠人去做,要靠那些能起主导作用的中产阶级现实的活动。可正像传统智慧所言,安居才能乐业。在上海,中产阶级最现实的居住地恐怕是中环附近,内环太贵,外环太远。可即使在中环附近,一平方米商品房也要2万以上。一个小白领,一年不吃不喝,大概能买3平方。如此,哪来的安居乐业?
更为可怕的是,不断上涨的房价,吞噬了中产阶级的经济剩余。除了背一大笔债的房子,什么都没有剩下。没有经济剩余,如何做到扩大消费和储蓄?没有这样的消费和储蓄,又哪来的经济成长,以及中产阶级的自立自信?
在上海,富豪们被照顾得很好:最好的居住地段,最优惠的政策,各种政治待遇,由此不断吸引着大大小小的李嘉诚们。据说(已经说了很久),政府也要搞各种安居房,来照顾穷人。而对这个城市发展最为重要的中产阶级,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任其自生自灭。
2.一个容不下“外滩评论”的城市,如何建设两个中心?
前不久,一位外地来沪的学者,和我们说起他的一场笔墨“官司”,以及本市《解放日报》在其中的种种转圜之处。众多这些本市的学者,对此一无所知,因为没有一个人看《解放日报》。问问周围,老阿伯阿婆们看《新民晚报》(习惯了),小白领们看《申江服务导报》或类似的。每年到订阅时期,看看周围这些所谓的中产阶级,除了这些市民小报外,没有人会自己掏钱订上海的报刊。自认为有些思想和品位的人,在上海找不到一份可以订阅的报刊。
可怜,偌大的上海,自以为的国际大都市,没有一份能赶得上《南方周末》的报纸。尽管南周也一再堕落,但至少还能让你愿意掏钱买。
其实,上海至少以前有一份报纸是我愿意自费购买的,那就是《外滩画报》。买这份报纸,相当程度上就冲着它的“外滩评论”去的。
可惜,在宣传部门的一再整改要求下,外滩评论失去了它所有的思想锋芒,《外滩画报》也彻底沦落为一份市民小报,再也激不起我购买的欲望。不是说谈论吃喝玩乐、生活琐事的小报有什么不好(总比整天板起面孔训人的党报党刊好),而是这些内容我完全可以从免费的《地铁风》中获得。不需要花钱去买。
据说,上海的宣传部门也在煞费苦心地促进上海的文化建设。比如说,用大量经济优惠政策从外地挖来作家,在上海社科院进行专门培训,同时提升这些人的学位。搞死文化是容易的,可要搞好,恐怕没这么容易吧?
总之,今天的上海,持续上涨的房价,掏空了中产阶级的经济基础;(与其国际大都市)不相称的管制政策,弱化了中产阶级的文化基础。一个经济上日益虚弱、文化上日趋平庸的中产阶级,如何支撑上海的两个中心建设?上海,除了一堆大楼外,又怎能成为两个中心?
上海,凭什么建设两个中心?
评论
4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