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薄熙来“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看专家学者之雷人雷语:
针对群众上访问题,薄熙来强调,信访工作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性质的体现,连着千家万户。党的几代领导核心都高度重视信访。毛主席曾批示,"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态度。"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也都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做过很多重要指示。薄熙来说,搞好信访,要立足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躲开、推掉这些问题。信访工作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了解民情,联系群众的过程。抓信访,不是要"扬汤止沸",把矛盾压下去就拉倒,而是要"釜底抽薪",实实在在解决问题,达到息访息诉。干部一定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不要一听上访就嫌麻烦,就认为是"小题大做",甚至"无理取闹"。要切实关心群众的痛痒,耐心听取他们的诉求。既然说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他们有事着急,写信上访,我们当然要认真对待。(新华网2009年4月7日)
北大教授孙东东因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一句“老上访专业户,至少99%以上精神有问题”,这些天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目前已有数千网民要求其郑重道歉。而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的“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干部一定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不要一听上访就嫌麻烦,就认为是‘小题大做’,甚至‘无理取闹’”,无疑再次证明了让孙东东教授“上访者99%以上精神有问题”的说法是虚妄的,也证明了这是对弱者人权的严重无视,是对他人人格的严重污蔑!
2003年,时任国家信访局局长的周占顺就曾公开表示:“来京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80%以上是有道理的,还有80%以上是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可以在基层得到解决的。”但一些地方对上访者反映的问题,不是认真彻查、解决,而是动不动就以上访者“精神有问题”为由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使本可以化解的矛盾越来越激化,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此种状况,作为司法***学专家的孙东东不但不维护老百姓的正当权益,反而心怀鬼胎为地方官员当起了“师爷”,居然推导出了“上访者天生就是***”的荒谬结论: “他反映的问题实际上都解决了,甚至根本就没有问题”,而是因为他们是***患者才上访。因此,根本无需反思他们有怎样的不公与冤屈,也无需顾虑他们在长期上访活动中遭遇到怎样的对待,而只需把他们送进***院就社会和谐了———因为“他扰乱社会秩序”,所以“把他送到***院才是对其人权最大的保障”。这与薄熙来先生“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比较起来,是多么大的差距?是多么的自负与傲慢?是多么的偏执与精神失常?
近日以来,笔者一直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孙教授不是信访局的官员,没有接待信访者的义务。也就是说,在信访部门与上访人员之间,学者孙东东教授是个纯然的旁观者。既然是旁观者,理应以超然的姿态审视上访的根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但孙东东教授为什么会对老上访户如此恨之入骨?究竟是他的哪根神经被刺痛了?——说到底,都是“名”和“利”若的祸。试问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有多少“专家”能甘于寂寞?又有多少“专家”能够潜心钻研业务?
对于“专家”为何出语“雷人”,且频频“雷人”之问题,有网友为其把脉曰: 一是得“红眼病”而“棒喝”之。有些专家在学术领域默默无闻数十载,突然见有人“走红”, 于是犯了“红眼病”,猛然醒悟,宁肯遭受唾骂也要成为众目聚焦的“名人”。二是不甘寂寞而“炒作”之。有些专家本来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所造诣,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偏偏不甘寂寞。一有风吹草动,就乘机造势而为,用最少的“热量”发出最耀眼的“光芒”。三是不懂装懂、胡言乱语了。这些专家本来是所从事领域的行家里手,可成为专家后再也不愿深入一线实践了,一旦遇到问题只能不懂装懂、胡言乱语。更有一些专家平时不爱调查研究,不爱问计于民,但每每在关系到民生的社会矛盾时就会想当然地、别出心裁地、不切实际地“建言献策”。——设若孙教授不是利令智昏,何以会一相情愿地为信访部门或公安机关的代言?何以会宁肯身败名裂也要污蔑“衣食父母”的人格?
4月6日下午,北京大学法学院教师孙东东发表致歉声明,就其最近在接受采访时一些内容因表述不当引起争议和误解表示遗憾。他表示,如果因这些内容伤害了一些人的感情,诚恳地向他们致以深深的歉。——对于孙教授的反应之“灵敏”,笔者不晓得是迫于舆论的压力,还是他读懂了薄熙来先生 “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的真实内涵。但笔者坚信,人民群众是不会接受他的看似诚恳的“道歉”的!对于这样一个坚决与弱势群体为敌、要将自己的“父母”扔进***医院的不孝子孙,我们是不会也不可能宽恕其 “因表述不当引起争议和误解表示遗憾”的!
“语不惊人死不休,教授专家最雷人”。在这个对专家极其宽容的时代里,一个又一个貌似清高的专家发表了很多有损民众利益的不当言论和惊世骇俗语录,从而丧失了作为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和道义承担。这与薄熙来的“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周占顺“上访者80%以上是有道理的”的理性相比,是多么的荒诞与可笑?
我们敬慕专家的学识和权威,但德行、人格等基本的社会道义,必须安放在专家的知识的上位。真正有德行、人格的人,其良心也会融进他所研究的学术领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会有真正的专家!!!
(李吉明2009年4月7日于河南新乡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