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6号 雨转多云
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因为见到了修行者一子,并听到了他的谈话,这对我来说是教导。第一次遇到纯粹的修行者。他来之前,我们都很兴奋,想象着修行者的样子。闻中和灵海甚至戏说修行者是否头上顶着光环。
一子来了。他就跟我们中任何人一样,头上没有光环,也没有其他异常之处。但是,他的眼睛散发出一种光芒,是智慧与喜乐的光。相比之下,其他人的眼睛显得黯淡。他坐在我对面。不知为何,我感到平静和愉悦。通常情况下,我觉得坐在我对面的人是一个幽暗的固体,挡住了光线和风,因而在空间上是一个障碍。但一子坐在我对面的时候,我感到高兴和明亮。一子口才非常好,他用词简单而到位,只要一两句话就能把一个看似难以说清的问题说得准确透彻。故事和比喻常常出现在他的谈话中,它们直入核心,避免了逻辑论证的繁琐和无力。说到兴起处,他会吟诗,表情沉醉而投入。他的演说听起来是一种享受。
奈何我记性不好,无法复制他说的内容,只好尝试以点的方式记下自己现在还记得的信息。不过,这并不表明我忘记了他说的话。那些话以某种形式在我心里存在,相信以后在适当的时刻,它们会重新出现。可能对大家也一样。此外,记下的不是一子的原话,是经我转述的大意,在转述的过程中,由于我的各方面能力有限,已经不自觉地进行了篡改,请大家指正。多谢灵海的提问,让今天的谈话内容这么丰富。
1 信徒和修行者的差别
信徒和修行者不同。信徒是已经设定了一个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人。而修行者没有这种确定的目标,他/她对生活进行直观经验,在此过程中获得真理。然而,修行并不是盲目的,有一些原则和途径,它们是确定的。
2 如何修行
首先,要下定决心。你要认真而全面地思考,确定在自己的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你会觉得自己不能没有那个东西,少了它,你的人生无法获得满足,那么它对你来说就是最重要的。举个例子,我少年时跟着一位很严格的大师修行。他太严格了,加上我年少,觉得学习异常艰难。有一天,我决定放弃了,因为我觉得自己大概永远无法满足他的要求,根本不是修行的料。我把这个决定告诉了我的老师。他说,你所做的决定我支持,但是在此之前,请你考虑清楚,你能不能接受放弃修行,不要急着回答我,想好了再回答。我考虑良久,发现如果放弃修行,我的人生将无法获得满足,我将活在无知带来的痛苦之中,然后我意识到,我不能放弃。这就是想清楚,就是意识到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东西。关键是你能不能为了它放弃物质利益等别的东西。
其次,考虑清楚,下定决心之后,就要去做。怎么做呢?准备好你自己。只要准备好了,师父自然就会出现。准备是一个过程,要在自己的亲身生活中进行直观体验,并把直观经验内在化,在经历的种种事件中逐渐体验和领悟。前面提到修行有一些确定的原则和途径,遵循一定的道路。那么怎样开始修行呢?佛教讲戒、定、慧和净思维,儒家讲格物致知,就是抛弃或弃绝既定的历史和环境加给我们的东西,用原初的心去认识事物。比如,一个生活在偏远乡村的土著人不知道这个纸杯是用来干嘛的,他们就会做各种实验去认识它。凭本心(不知表达是否恰当)去认识的才是你真正掌握的知识,也是你真正需要的知识。格物致知很难,需要在师父的指导下进行,所以需要找到师父。我们要克服二元思维的惯性。
3 关于奥修与欲望
奥修是……(评论省略),他的体系中有一个与真正的修行背道而驰的观点。人都有欲望,奥修对待欲望的方式是,既然有欲望,就去满足之,在满足的过程中观察并掌握欲望;但真正的灵修者都告诉我们要控制欲望,而不是放纵欲望。这好比在马路上开车,奥修说,你就坐在车上,不用去管它,也不用打方向盘,要是出了车祸就去观察车祸。这听起来明显是荒唐的。
什么是控制欲望呢?当欲望发生的时候,你要去认清它的根源何在,是如何产生的,并用你在自己的生活中获得的一些能力和方式去处理它。注意,其实欲望的产生是因为你自己想让它发生,是你自己希望这样。我们不可能完全消除欲望,因为大家都有身体,身体是产生欲望的原因。但欲望是可以控制的,甚至连一些我们觉得无法控制的情况也是可以控制的。比如打鼾,许多人讲这是人的植物神经引起的,其实不是这样。我们做过一个残酷的心理实验,只要被试一打鼾,就把他叫醒,强迫他做运动。一段时间下来,再严重的打鼾者也被治好了。
4 关于宗教与修行
修行与宗教是两回事。修行者不是宗教徒,你看,佛陀不是佛教徒、耶稣不是基督徒、穆罕默德不是穆斯林。只是,修行者有时以宗教的面貌出现,这要取决于他的机缘。先有修行者,然后他的东西经过历史、政治和社会等因素的转化和折射才成了宗教。简言之,宗教是文化现象,是人的创造。只能说,宗教中包含着一些修行的果实,但宗教本身不是修行。修行与宗教是两个体系。自古以来,true masters并非是由宗教培养出来的,他们有自己秘密的修行途径,但这种途径他们很少对外人讲起。比如,特丽莎修女以天主教的面貌出现,但她有自己的非天主教的修行途径。修行所关注的东西与人文学科所关注的不同,后者并不必然与生命有关。
5 关于个性与本质:是否人人能觉悟
我们相信所有的生命出自同一个本源,人都有相同的本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觉悟,觉悟毕竟是少数的。为什么呢?因为这里还牵涉到一个个性的问题。虽然我们每个人的本质相同,但是个性不同;或者说质上相同,量上不同。这一点很容易理解。每个人生来的情况不同,能否觉悟,是否走上修行道路,跟各方面的因缘有关。
所以,真正的灵性导师传授弟子的时候都是因人而异的。他会根据弟子的特征和能力传授相应的部分。这并不是说,有的弟子得道了,有的没有。而是说,他们所获得的部分或者程度不同。
6 关于鬼神或精灵
在这个宇宙中,存在或者生命有不同的层次。也许你会认为我在宣传有神论,但是,记住你所认为的神一定不是你想象的样子。孔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对于这些,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不要去理会。你说的在梦中有人给你讲解经文,不要去理会那些讲解就是了。那不可能是获得真理的途径。也不要去求神、算命等。我们都知道,做事情总要付出代价,有些事情的代价远远大于利益。我也做梦,但是一般情况下,我能控制自己的梦,就是说,在梦中我能控制自己的心智,并知道那是在做梦。这跟内在生命的结构有关,结构越是精微,控制心智的能力就越强。
7 关于素食
素食有三个原因(具体我忘记了,就概括地说一下吧)。动物是有个体意识的,我的意思是,它们有自己的个性与记忆。当相比之下,植物是没有个体意识的。你看,植物随便折下一枝插在地上,就可以长出新的个体,动物就不行。由于没有个体意识,吃植物是不会造成业的,因为植物没有用来承载业的个体意识与记忆。所以,吃肉会造成业,吃素则不会。其次,凡是生命都有一定的生命能量,植物和动物也是如此。不过,植物的生命能量比动物弱得多。当我们吃肉的时候,动物的生命能量会对我们造成干扰。虽然植物也有生命能量,和动物一样都是生命,但我们不能不吃饭,只能选择相对而言影响较小的。最后,宇宙是一个整体,动物其实是我们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吃自己的部分。当你残杀一个动物时,它死前的场景和情感会留在你的生命中,一生都不会消失。即使你没有亲眼看见残杀动物,但残杀的边缘干扰还是存在的。这在某个时刻有可能会返回你自身,造成某种业。假如你在今生有破碎的婚姻,说不定你的伴侣就是你前生吃的动物,哈哈。
8 公主的故事
××上记载,古时候,有个非常富饶的王国,国王生了一个非常美丽聪明的女儿。女儿到了婚配年龄,国王就在全世界物色配得上公主的优秀年轻人。结果,找遍全世界都没有这样的年轻人。无奈,国王找修行者们用法力做了一个飞毯,让公主坐着飞毯到其他世界去寻找这样的年轻人。公主寻找了很多世界,终于找到了合适的人选。但是,当她坐着飞毯带着她的伴侣回来的时候,发现原来的世界已经过了两千年。
大家都生活在这个时空之中,但根据书上的记载,却有例外。
9 朱熹的故事,关于傲慢阻碍修道
朱熹在修行者中是个例外,因为他的修行没有结果,原因是他个人的傲慢。虽然他学识渊博,但他没有获得真理。当年,朱熹和白玉蟾在同一座山上修行,两人时常聚会聊天。白玉蟾是个修行非常好的人,但朱熹从来没有向他请教过任何问题。一次,某人告诉了朱熹关于白玉蟾的一个神通,朱熹不以为然地评论道,“偶中尔!”后来,有一天,朱熹和白玉蟾在下棋,天上忽然下起了雨,朱熹和其他人身上都淋湿了,只有白玉蟾的衣服一点没湿,就像没被雨淋到一样。这下,朱熹不得不问了。你猜白玉蟾怎么回答?他学朱熹,笑笑说,“偶中尔!”
这说明白玉蟾很了解朱熹,甚至知道他说了什么,可以推测白玉蟾其实是想教导朱熹的。换成别人,在那样的情况中早就跪下认师父了,但这朱熹还是没有这样做。可见朱熹的傲慢是多么顽固。
10 YANTRA与冥想:对着YANTRA冥想是否有用
YANTRA是导师为了方便学生记忆而发明的一种用来记录某个宇宙结构的符号。它仅仅是一副图像,用化学的东西印刷在纸上,或者画在纸上,你说对着它冥想能有什么用?大家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至于这么迷信,真理也不是这样获得的。也许你听说过有些人用YANTRA冥想,但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举个例子,警察局的某个暗号听上去很好,但这个暗号对我们这些局外人能有什么用呢,它仅仅是一个意义不明的符号而已。假如你能够活一千万岁,对着YANTRA冥想一千万年也没有用。明白了吗?你觉得它有用,那仅仅是你自己的一种心理作用而已。(我们不在那个传承里面,不懂YANTRA的精微意义,它跟我们不相干。)
11 一子总结
今天我们谈了几个问题。
第一,仔细观察会发现,不管信奉什么宗教,处于何种文化,人们都在追求这三样东西:1 无限的真理或自由,2 无限的爱,3 无限的求知欲望。这就是印度教的sat-sit-ananda。
第二,存在一种比物质利益更高的利益,值得我们去追求,它可以称为无限真理。
第三,只要你下定决心追寻真理,把自己准备好,并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寻的途中,那么,师父就能找到,真理也能找到。这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包括你我。去做就行了。
第四,在你正好处于某种需要,并遇见一个导师的时候,你立刻就能认出他是你的导师,因为他能解决你的问题,满足你的需要。这跟发现真理是同样的道理。先不要问如何判断导师和真理,到了那个时候,你自然就明白了。宇宙中存在某种网络。当你准备好了,一定会遇到你所需要的(导师)。
第五,人文学科也许会告诉你,生活是什么样的,人遭受着什么样的苦难,人生是什么样的,但这只是人文学科的说法。打个比方,有一条跑道,65亿人在跑道上奔跑。我们就出生在跑道上,一生下来就被迫往前跑。意识尚且清明的小孩也许会停下来问,这是为什么。大人就会打他后脑勺,并跟他说,你的爷爷、你的爸爸都在跑,所有人都在跑,生活就是这样的,跟大家一样跑吧。或许他不满足,还会问,但得到的是同样的答案。慢慢他就不问了,等他长大了,也会像那些大人一样教育别人。当你开始停下来思考,你就开始了修行。重要的是你自己的选择。
第六,许多事情不是表面上呈现的样子,真相有可能与表象恰好相反。如果我们把他们的面纱揭开,你可能会大吃两惊。
第七,在修行的道路中,我只是一个学生,是刚刚把一只脚跨进门槛的人。这完全是一个中肯的说法。
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因为见到了修行者一子,并听到了他的谈话,这对我来说是教导。第一次遇到纯粹的修行者。他来之前,我们都很兴奋,想象着修行者的样子。闻中和灵海甚至戏说修行者是否头上顶着光环。
一子来了。他就跟我们中任何人一样,头上没有光环,也没有其他异常之处。但是,他的眼睛散发出一种光芒,是智慧与喜乐的光。相比之下,其他人的眼睛显得黯淡。他坐在我对面。不知为何,我感到平静和愉悦。通常情况下,我觉得坐在我对面的人是一个幽暗的固体,挡住了光线和风,因而在空间上是一个障碍。但一子坐在我对面的时候,我感到高兴和明亮。一子口才非常好,他用词简单而到位,只要一两句话就能把一个看似难以说清的问题说得准确透彻。故事和比喻常常出现在他的谈话中,它们直入核心,避免了逻辑论证的繁琐和无力。说到兴起处,他会吟诗,表情沉醉而投入。他的演说听起来是一种享受。
奈何我记性不好,无法复制他说的内容,只好尝试以点的方式记下自己现在还记得的信息。不过,这并不表明我忘记了他说的话。那些话以某种形式在我心里存在,相信以后在适当的时刻,它们会重新出现。可能对大家也一样。此外,记下的不是一子的原话,是经我转述的大意,在转述的过程中,由于我的各方面能力有限,已经不自觉地进行了篡改,请大家指正。多谢灵海的提问,让今天的谈话内容这么丰富。
1 信徒和修行者的差别
信徒和修行者不同。信徒是已经设定了一个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人。而修行者没有这种确定的目标,他/她对生活进行直观经验,在此过程中获得真理。然而,修行并不是盲目的,有一些原则和途径,它们是确定的。
2 如何修行
首先,要下定决心。你要认真而全面地思考,确定在自己的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你会觉得自己不能没有那个东西,少了它,你的人生无法获得满足,那么它对你来说就是最重要的。举个例子,我少年时跟着一位很严格的大师修行。他太严格了,加上我年少,觉得学习异常艰难。有一天,我决定放弃了,因为我觉得自己大概永远无法满足他的要求,根本不是修行的料。我把这个决定告诉了我的老师。他说,你所做的决定我支持,但是在此之前,请你考虑清楚,你能不能接受放弃修行,不要急着回答我,想好了再回答。我考虑良久,发现如果放弃修行,我的人生将无法获得满足,我将活在无知带来的痛苦之中,然后我意识到,我不能放弃。这就是想清楚,就是意识到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东西。关键是你能不能为了它放弃物质利益等别的东西。
其次,考虑清楚,下定决心之后,就要去做。怎么做呢?准备好你自己。只要准备好了,师父自然就会出现。准备是一个过程,要在自己的亲身生活中进行直观体验,并把直观经验内在化,在经历的种种事件中逐渐体验和领悟。前面提到修行有一些确定的原则和途径,遵循一定的道路。那么怎样开始修行呢?佛教讲戒、定、慧和净思维,儒家讲格物致知,就是抛弃或弃绝既定的历史和环境加给我们的东西,用原初的心去认识事物。比如,一个生活在偏远乡村的土著人不知道这个纸杯是用来干嘛的,他们就会做各种实验去认识它。凭本心(不知表达是否恰当)去认识的才是你真正掌握的知识,也是你真正需要的知识。格物致知很难,需要在师父的指导下进行,所以需要找到师父。我们要克服二元思维的惯性。
3 关于奥修与欲望
奥修是……(评论省略),他的体系中有一个与真正的修行背道而驰的观点。人都有欲望,奥修对待欲望的方式是,既然有欲望,就去满足之,在满足的过程中观察并掌握欲望;但真正的灵修者都告诉我们要控制欲望,而不是放纵欲望。这好比在马路上开车,奥修说,你就坐在车上,不用去管它,也不用打方向盘,要是出了车祸就去观察车祸。这听起来明显是荒唐的。
什么是控制欲望呢?当欲望发生的时候,你要去认清它的根源何在,是如何产生的,并用你在自己的生活中获得的一些能力和方式去处理它。注意,其实欲望的产生是因为你自己想让它发生,是你自己希望这样。我们不可能完全消除欲望,因为大家都有身体,身体是产生欲望的原因。但欲望是可以控制的,甚至连一些我们觉得无法控制的情况也是可以控制的。比如打鼾,许多人讲这是人的植物神经引起的,其实不是这样。我们做过一个残酷的心理实验,只要被试一打鼾,就把他叫醒,强迫他做运动。一段时间下来,再严重的打鼾者也被治好了。
4 关于宗教与修行
修行与宗教是两回事。修行者不是宗教徒,你看,佛陀不是佛教徒、耶稣不是基督徒、穆罕默德不是穆斯林。只是,修行者有时以宗教的面貌出现,这要取决于他的机缘。先有修行者,然后他的东西经过历史、政治和社会等因素的转化和折射才成了宗教。简言之,宗教是文化现象,是人的创造。只能说,宗教中包含着一些修行的果实,但宗教本身不是修行。修行与宗教是两个体系。自古以来,true masters并非是由宗教培养出来的,他们有自己秘密的修行途径,但这种途径他们很少对外人讲起。比如,特丽莎修女以天主教的面貌出现,但她有自己的非天主教的修行途径。修行所关注的东西与人文学科所关注的不同,后者并不必然与生命有关。
5 关于个性与本质:是否人人能觉悟
我们相信所有的生命出自同一个本源,人都有相同的本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觉悟,觉悟毕竟是少数的。为什么呢?因为这里还牵涉到一个个性的问题。虽然我们每个人的本质相同,但是个性不同;或者说质上相同,量上不同。这一点很容易理解。每个人生来的情况不同,能否觉悟,是否走上修行道路,跟各方面的因缘有关。
所以,真正的灵性导师传授弟子的时候都是因人而异的。他会根据弟子的特征和能力传授相应的部分。这并不是说,有的弟子得道了,有的没有。而是说,他们所获得的部分或者程度不同。
6 关于鬼神或精灵
在这个宇宙中,存在或者生命有不同的层次。也许你会认为我在宣传有神论,但是,记住你所认为的神一定不是你想象的样子。孔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对于这些,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不要去理会。你说的在梦中有人给你讲解经文,不要去理会那些讲解就是了。那不可能是获得真理的途径。也不要去求神、算命等。我们都知道,做事情总要付出代价,有些事情的代价远远大于利益。我也做梦,但是一般情况下,我能控制自己的梦,就是说,在梦中我能控制自己的心智,并知道那是在做梦。这跟内在生命的结构有关,结构越是精微,控制心智的能力就越强。
7 关于素食
素食有三个原因(具体我忘记了,就概括地说一下吧)。动物是有个体意识的,我的意思是,它们有自己的个性与记忆。当相比之下,植物是没有个体意识的。你看,植物随便折下一枝插在地上,就可以长出新的个体,动物就不行。由于没有个体意识,吃植物是不会造成业的,因为植物没有用来承载业的个体意识与记忆。所以,吃肉会造成业,吃素则不会。其次,凡是生命都有一定的生命能量,植物和动物也是如此。不过,植物的生命能量比动物弱得多。当我们吃肉的时候,动物的生命能量会对我们造成干扰。虽然植物也有生命能量,和动物一样都是生命,但我们不能不吃饭,只能选择相对而言影响较小的。最后,宇宙是一个整体,动物其实是我们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吃自己的部分。当你残杀一个动物时,它死前的场景和情感会留在你的生命中,一生都不会消失。即使你没有亲眼看见残杀动物,但残杀的边缘干扰还是存在的。这在某个时刻有可能会返回你自身,造成某种业。假如你在今生有破碎的婚姻,说不定你的伴侣就是你前生吃的动物,哈哈。
8 公主的故事
××上记载,古时候,有个非常富饶的王国,国王生了一个非常美丽聪明的女儿。女儿到了婚配年龄,国王就在全世界物色配得上公主的优秀年轻人。结果,找遍全世界都没有这样的年轻人。无奈,国王找修行者们用法力做了一个飞毯,让公主坐着飞毯到其他世界去寻找这样的年轻人。公主寻找了很多世界,终于找到了合适的人选。但是,当她坐着飞毯带着她的伴侣回来的时候,发现原来的世界已经过了两千年。
大家都生活在这个时空之中,但根据书上的记载,却有例外。
9 朱熹的故事,关于傲慢阻碍修道
朱熹在修行者中是个例外,因为他的修行没有结果,原因是他个人的傲慢。虽然他学识渊博,但他没有获得真理。当年,朱熹和白玉蟾在同一座山上修行,两人时常聚会聊天。白玉蟾是个修行非常好的人,但朱熹从来没有向他请教过任何问题。一次,某人告诉了朱熹关于白玉蟾的一个神通,朱熹不以为然地评论道,“偶中尔!”后来,有一天,朱熹和白玉蟾在下棋,天上忽然下起了雨,朱熹和其他人身上都淋湿了,只有白玉蟾的衣服一点没湿,就像没被雨淋到一样。这下,朱熹不得不问了。你猜白玉蟾怎么回答?他学朱熹,笑笑说,“偶中尔!”
这说明白玉蟾很了解朱熹,甚至知道他说了什么,可以推测白玉蟾其实是想教导朱熹的。换成别人,在那样的情况中早就跪下认师父了,但这朱熹还是没有这样做。可见朱熹的傲慢是多么顽固。
10 YANTRA与冥想:对着YANTRA冥想是否有用
YANTRA是导师为了方便学生记忆而发明的一种用来记录某个宇宙结构的符号。它仅仅是一副图像,用化学的东西印刷在纸上,或者画在纸上,你说对着它冥想能有什么用?大家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至于这么迷信,真理也不是这样获得的。也许你听说过有些人用YANTRA冥想,但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举个例子,警察局的某个暗号听上去很好,但这个暗号对我们这些局外人能有什么用呢,它仅仅是一个意义不明的符号而已。假如你能够活一千万岁,对着YANTRA冥想一千万年也没有用。明白了吗?你觉得它有用,那仅仅是你自己的一种心理作用而已。(我们不在那个传承里面,不懂YANTRA的精微意义,它跟我们不相干。)
11 一子总结
今天我们谈了几个问题。
第一,仔细观察会发现,不管信奉什么宗教,处于何种文化,人们都在追求这三样东西:1 无限的真理或自由,2 无限的爱,3 无限的求知欲望。这就是印度教的sat-sit-ananda。
第二,存在一种比物质利益更高的利益,值得我们去追求,它可以称为无限真理。
第三,只要你下定决心追寻真理,把自己准备好,并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寻的途中,那么,师父就能找到,真理也能找到。这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包括你我。去做就行了。
第四,在你正好处于某种需要,并遇见一个导师的时候,你立刻就能认出他是你的导师,因为他能解决你的问题,满足你的需要。这跟发现真理是同样的道理。先不要问如何判断导师和真理,到了那个时候,你自然就明白了。宇宙中存在某种网络。当你准备好了,一定会遇到你所需要的(导师)。
第五,人文学科也许会告诉你,生活是什么样的,人遭受着什么样的苦难,人生是什么样的,但这只是人文学科的说法。打个比方,有一条跑道,65亿人在跑道上奔跑。我们就出生在跑道上,一生下来就被迫往前跑。意识尚且清明的小孩也许会停下来问,这是为什么。大人就会打他后脑勺,并跟他说,你的爷爷、你的爸爸都在跑,所有人都在跑,生活就是这样的,跟大家一样跑吧。或许他不满足,还会问,但得到的是同样的答案。慢慢他就不问了,等他长大了,也会像那些大人一样教育别人。当你开始停下来思考,你就开始了修行。重要的是你自己的选择。
第六,许多事情不是表面上呈现的样子,真相有可能与表象恰好相反。如果我们把他们的面纱揭开,你可能会大吃两惊。
第七,在修行的道路中,我只是一个学生,是刚刚把一只脚跨进门槛的人。这完全是一个中肯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