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着三类知识:
一是关于器物界的知识,它们组成这个世界上庞大的学问的海洋,它们俱是关于地、火、水、风的知识,涉入的是与人无关的客观的知识,在这地上有严格的标准,大多可以放心地放在天平上来称量。就像数学家、物理学家,甚至天文学家们所做的那样。
第二是关于有情界的知识,这里涉入的乃是隐秘的生命部位,较为不稳定,也较为不客观,客观在这个领域里不再是优秀的评判标准,没有特权。没有可以称量良心和意志的天平,也没有情感和心意的合格度衡。但这是个具有无穷的魔力的领域。不但人类社会的所有社会科学涵摄在内,如社会学,伦理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等,而且美学和艺术也扎根于此。
三是关于灵魂的学问,这是最为内在,也最为玄秘的知识。人类通常因种种无力感而止步于此。人的有限性和语言的疲惫感都在这里面发生。承担这门学问者得有严格的审查,不是谁都可以进入的,它是古代的祭司,婆罗门,瑜伽士等神秘主义者才有资格承担的。在上古,这是最有尊严的身位,在神圣维度完全丧失的末世,这也经常会是最为人蔑视的领域,因为,在这里,一切人们原可以自由把握的世俗客观性理念和方法都已失效,而且被粉碎为虚幻和空。而且,没有信仰,或者修炼,几乎是不可能触及这里的实质性内涵。其大部分知识被保存在神话和诸圣典里面,中国的圣者,希腊的早期爱智者与沙漠和森林里的隐修士都可以归入到这里。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分法决不是一种内在的界定,内在都是有通道的。就其真正的界限而论,其实在即人心之中。研究者如果不忘追索本源的秘径,即便是在纯粹客观的器物界知识里面也仍然能够涉身于灵性知识的启示和掌握。比如牛顿,比如帕斯卡尔;而对有情界的研究更可以一步跨入,比如达芬奇,比如托尔斯泰,比如荣格,都是显例。因为《薄伽梵歌》云:“绝对真理既存在于众生的内部,亦存在于众生的外部。”但是距离就是速度,这一点还是不可忽视,所以很多灵性知识的掌握者出于慈悲,会很焦急,比如潘尼卡,比如佛。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整个印度民族在千百年来执著于灵魂的深度,而忘记了外部的繁荣。
一是关于器物界的知识,它们组成这个世界上庞大的学问的海洋,它们俱是关于地、火、水、风的知识,涉入的是与人无关的客观的知识,在这地上有严格的标准,大多可以放心地放在天平上来称量。就像数学家、物理学家,甚至天文学家们所做的那样。
第二是关于有情界的知识,这里涉入的乃是隐秘的生命部位,较为不稳定,也较为不客观,客观在这个领域里不再是优秀的评判标准,没有特权。没有可以称量良心和意志的天平,也没有情感和心意的合格度衡。但这是个具有无穷的魔力的领域。不但人类社会的所有社会科学涵摄在内,如社会学,伦理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等,而且美学和艺术也扎根于此。
三是关于灵魂的学问,这是最为内在,也最为玄秘的知识。人类通常因种种无力感而止步于此。人的有限性和语言的疲惫感都在这里面发生。承担这门学问者得有严格的审查,不是谁都可以进入的,它是古代的祭司,婆罗门,瑜伽士等神秘主义者才有资格承担的。在上古,这是最有尊严的身位,在神圣维度完全丧失的末世,这也经常会是最为人蔑视的领域,因为,在这里,一切人们原可以自由把握的世俗客观性理念和方法都已失效,而且被粉碎为虚幻和空。而且,没有信仰,或者修炼,几乎是不可能触及这里的实质性内涵。其大部分知识被保存在神话和诸圣典里面,中国的圣者,希腊的早期爱智者与沙漠和森林里的隐修士都可以归入到这里。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分法决不是一种内在的界定,内在都是有通道的。就其真正的界限而论,其实在即人心之中。研究者如果不忘追索本源的秘径,即便是在纯粹客观的器物界知识里面也仍然能够涉身于灵性知识的启示和掌握。比如牛顿,比如帕斯卡尔;而对有情界的研究更可以一步跨入,比如达芬奇,比如托尔斯泰,比如荣格,都是显例。因为《薄伽梵歌》云:“绝对真理既存在于众生的内部,亦存在于众生的外部。”但是距离就是速度,这一点还是不可忽视,所以很多灵性知识的掌握者出于慈悲,会很焦急,比如潘尼卡,比如佛。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整个印度民族在千百年来执著于灵魂的深度,而忘记了外部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