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南京!南京!》:艺术观一流,历史观三流


 

看完《南京!南京!》,我觉得心里很别扭,左兜揣着欣慰,右兜揣着忧虑,走出了电影院。我看到了一部艺术观足够一流、但历史观不过三流的电影,看到了一个一边成长、一边迷失的陆川。

 

近些天来,媒体上几乎所有对陆川的访谈,几乎所有为《南京!南京!》一片所做的商业宣传,都在强调他如何敢于触及南京大屠杀这么沉重的题材,他如何为此而研读了满满一箱子的书和文献。可惜,敢于吃重,其精神可嘉;但手法流俗,其功力尚浅。可惜,一个人有没有正确的历史观,跟他看了多少历史书,并不成绝对的正相关。

 

从艺术上看,《南京!南京!》达到了国产电影的新高度。溢美之词,坊间已遍布,不再赘述。然而,撇开旁枝末节,不言奇淫巧技,单就《南京!南京!》里最大的出人意料之处——以日本兵角川为视角,以反思战争对人类犯下的罪孽为影片逻辑的最终落脚点——这一招而言,它绝非陆川导演的自主研发,而是近一二十年来早已风靡国际影坛、乃至蔓延于全球文化艺术领域的一股新鲜时髦的潮流。

 

换言之,陆川不过是赶了个时髦。这是年轻导演谋求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这个时髦,说来也简单,基本要素有二:一是人物塑造要拧着来,对于传统的恶人,你要彰显其善良与朴实的本性;对于传统的善者,你不妨展露一些其性格中无伤大雅的缺陷。二是将所有的战争都推上被告席,抹去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淡化侵略者与被侵略者的差别,泛泛地为战争之苦而呻吟。

 

这个时髦,帮陆川在艺术手法上,一跃而跻身中国顶尖、国际一流。《南京!南京!》甫一公映便好评如潮,显然已进一步激发了陆导的状态。——当有人质疑其日本兵鼓乐祭祀一场戏有无历史出处时,陆川的回答是:“史上无出处,那是某一日我梦见的,是天赐的”。看,这已是十足的国际一流大导的思维与做派了。

 

然而,南京大屠杀这样一次中华民族的国难,可以被一位21世纪的电影导演用来赶这个艺术潮流的时髦吗?

 

《南京!南京!》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展现日本军官、士兵、日籍慰安妇之间的亲情、乡情,相互慰籍,以及本性的善良。稍有逻辑常识的人都知道,在1937年冬天闯进南京城的十数万日本侵略军里,难免有个别的脆弱者、少数的当场愧疚者,但他们绝不是这十数万人的主流。连几十年后有勇气来回述南京日子的若干日本老兵,笔下都不曾流露出对屠杀的悔意。假以支流,夸大支流,虽有艺术上可造之处,但其传播效果,却是模糊了今人对史实之主流的认知。

 

稍懂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日军在南京屠城,没有丝毫犹豫。那是因为之前的凇沪会战中,国民政府调集百万大军与日寇血拼,虽苦战终负,败走南京,但第一次打痛了不可一世的那几个日本师团。杀红了眼的日本兵直接对南京百姓下了毒手,全无《南京!南京!》里所描写的进城初始的犹豫、徘徊,以及内心的善恶相争。

 

据说读了一箱子南京大屠杀有关书籍的陆川,难道不了解这一点?也许他一目十行,没看见;也许他看见了,但装没看见。为了刻画日本兵之善良本质的需要,为了赶那个艺术时髦的需要,他可以将个人的艺术观凌驾于民族的历史观之上。这也是影片最后那场历史上子虚乌有、电影里却大肆渲染的日军祭祀,之所以能“托梦”而来的深层原因。

 

有人举德国为证,认为今天的世界公民们早已抛开传统思维下的战争血泪,而正共同反思人性的迷惘、人类的迷途。我想,德国作为例证,恰好可用来说明《南京!南京!》在历史观上的轻佻。远者如《辛德勒的名单》,近者如今年全球热映的《朗读者》,都刻画了纳粹治下德国普通人的人性迷失与挣扎。这类反思、自省,之所以能为今日世界所广泛认同,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德国战后的历任政府,乃至整个德意志民族,对二战史有着清晰而深刻的反思。二战涉德部分的史实,已基无隐讳,亦无争议。这才为今天的艺术家们赢得了以高超的艺术观来演绎这段历史的空间。

 

很遗憾,南京大屠杀,还没有这个空间。71年过去了,这场大屠杀仍未被实施屠杀行为的那个民族所真正承认,更遑论反思。这个时候,就去试图弥合侵略与被侵略的本质差别,就去试图对那段历史的旁枝末节做艺术加工,只会更进一步地模糊历史真相,并给拒绝承认真相的人提供仿若天上掉馅饼般的借口。

 

有人举观者感言为证,认为看了《南京!南京!》之后,广大华夏子孙还是普遍增加了对当年那群日本侵略者的痛恨。我想,以此作为例证,恰好可用来说明,对南京大屠杀这个广大群众还不甚了解,看什么信什么的题材,必须慎用演绎,更不能将艺术的重要性排在历史的重要性之前。

 

几十年来,生长于内地之我辈,对南京大屠杀这类史实,也普遍知之不多。原因有二:一是受国共纷争所限,多年来我们对抗日正面战场的史料展开不多。我辈记忆中,但凡要表现鬼子残暴,多是村口的火光,场院里的审讯,以及鬼子小队长的咆哮。那是因为我八路军多在华北乡间抗战。要想描述正面战场上日军的残暴,尤其是在重大战役里的掠杀,在大中城市里的恶行,掣肘颇多。二是虽为世界大战中的战胜国,但之后几十年来,相较这个东邻日本国,我们还是后发者,是经济上的落后者。弱势之时宜韬光养晦,宜将民族文化里的宽容一面,先行发扬光大。

 

而今,国共两党,轻舟已过万重山;国家实力,虽不宜炫耀,但也够殷实,足够提供相对平和的心态。在这个背景下,一部暂时掌控了传播话语权的《南京!南京!》,当然会让多数观者增添一些对那段历史的了解,但却因为影片主创者所持之三流历史观,而向懵懵懂懂的观者传递了一部分经过艺术挑选和艺术扭曲的所谓史实。陆川说,“80后、90后们,看了都叫好”。这是陆川之喜,却正是民族之忧。

 

《南京!南京!》的艺术感染力很强,但它却掉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所谓历史虚无主义,说来也简单:一是夸张历史的支流,漠视历史的主流;二是强调个人在历史必然中的无所作为。日本兵角川之视角,及其颓然自省和自绝,恰是这两点的具体写照。

 

多少年来,以南京大屠杀为核心之一的那段侵华史实,是横亘在中日两个民族之间的深壑。我相信,这条鸿沟早晚会被跨越。但跨越的方式,不能仅靠博大的宽恕,也绝不会是受辱一方的绥靖示好。只有把史实厘清,令罪者有足够自省,才能把历史的包袱彻底放下。

 

这样的日子,一天不到来,类似于南京大屠杀之事,就一天不应成为艺术青年们张扬艺术技巧的舞台。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