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天道和人心(一)


老子:天道和人心(一)
——老子思想的通俗讲话

在任何一个时代,不管其是繁荣还是羸瘠,无论用如何严厉的语词来指陈它精神上的贫困都不为过。
                          ——闻中
我不得不日复一日地重新呼唤消失的神性。我思念伟大时代的伟人,他们是怎样,如神圣之火,抓起周围的一切,把世上所有的死者、顽愚及稻草付之一炬,腾化上天空,然后想起我,我是怎样常常如一盏明灭的灯,为了片刻将黑夜照亮,四处周游而乞讨一滴油。——瞧!神奇的颤栗传遍肢体,我轻声地呼唤这骇人听闻的言词:活着的死者!
                                 ——荷尔德林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                                 ——老子

  一

老子是一个梦,是古典时代向我们这个时代无穷覆盖过来的一个无限辽阔的梦!
这个人在我们人类之中的存在——就象黄金藏于瓦砾之间,就象飞龙潜伏于群蛇里面,就象奇迹藏在俗物之中一般神奇!对了,他就象奇迹一样存在、象奇迹一样生活!什么叫奇迹?不可能出现的事物出现了,就叫奇迹。老子就是这样一个奇迹,同时具备了所有奇迹应有的那些伟大和神秘!
今天,我要在这里向老子遥致谢意,因为是他化解了我心灵的毒素,这毒素来自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文化氛围。90年代拉开了中国大众文化狂欢和肉身繁荣的序幕,是精英退场后的末流文化秀。在这个氛围中成长的一代几乎无一例外地感染上了时代的病毒——虚无主义。那是世纪末周期性发作的病症,年轻的一代是那么的忧郁、悲观、轻狂、浮躁和骄气!是老子一举治愈了我那致命的精神痈疽,轻易克服了我当时染上的历史和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1995年与老子的意外相遇让我震惊莫名,使得我迅速懂得了敬畏、懂得了内心的辽阔和可以抵达的深度。
而我今天要重提老子,除了表达谢意和将被迷乱的世界弄得晕眩的目光收回,以进入内心的冥想和沉思以外,更是为了抗拒强大的时代浪潮,这个时代是个典型的反自然的时代。它的反自然性体现为四大倾向:
a、功利主义 b、人类中心主义 c、自我中心主义 d、科技至上主义
这是四种恶劣的倾向和浪潮——功利主义强化了贪欲的合理性;人类中心主义让我们放弃了神和虔敬之心;自我中心主义使得我们丢弃了同情和仁爱;科技至上主义又使得局部的浅层文化遮盖了真理的天空。
这四种恶劣的反自然倾向正是时代的标志,搅乱了人类内心的宁静和澄明,而且这种疯狂的倾向是呈加速度行进的,朝着反自然的方向狂奔。人们显然也觉察到了问题,但不知道究竟哪儿出错,因为一切的欲望都被合理化了,于是继续割肉自啖、饮鸩止渴。对它最好的诠释就是庄子的寓言“畏影匿迹”了,其终极的指向是衰竭而死。这种反自然的浪潮就是这个时代的精神病灶,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伟大的“道法自然”的老子。
但老子是不可言说的,他是那么的神秘,那么的与众不同。常人都在渴望聪明,而老子却主张人要愚鲁;常人渴望变得有用,而老子却主张人要无用;常人说人要显得坚强,而老子却主张柔弱;常人说要有我,而老子却主张无我;常人说要前进,而老子却说要后退;常人说人要往高处走,老子却偏偏说不要往高处,而应该往底处走——凡此种种,无不看似荒诞,实为至理。老子是那么地与常理相悖,以至于古往今来解释他的人虽多,但其中误解他的却占了大半,这里面解释老子解的最好的要算魏晋年间的天才少年王弼,年仅弱冠,却直抵老子的内心。
《老子》一书共81章,打开首章,迎面而来就是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告诉我们“神秘之道”是不可言说的,古今中外所有的神秘主义者都默认了这一点,老子也不例外,但他的特殊之处是:在自己唯一的言说中一开篇就说道:“我要言说的是不可言说的!” 老子真是个悖论大师!与欧洲中世纪的神学家德尔图良的“正是因为不可能,所以我才相信”一样有趣。这不可思议的话语并不是否定自己,而是潜伏着这样的信息:
a、道和真理是不可言说的;(见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b、既然是不可说,所以只能勉强说之(见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c、既然是勉强说之,所以就矛盾和悖论重重;(见78章和58章:“正言若反。”“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d、既然是矛盾和悖论重重,所以必须超越于言说,超越于语言——也就是说,要超越于 《老子》这本书来理解老子。所以老子才将“道”解说的如此玄奥:
1、“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1章)
2、“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14章)
既然老子是那么神秘玄远,所以即便我们讲得再通俗,也是深奥的;再简单,也是复杂的。或者反过来讲也可以——其实,老子再复杂,也是简单的;再深奥,也是通俗的。一即万有,芥子即须弥,永恒也就是刹那,老子是那么的单纯和天真,而我们之所以难以理解和靠近他,是因为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已经变得太复杂,太机心叵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