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皇后准备效法武则天当皇帝,激起了李唐皇室的反抗。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的三儿子李隆基姑侄联手,杀死韦皇后派到禁军系统的四个将军,发动了唐隆政变。
中宗去世之后,上官婉儿也住在后宫。她可是冰雪聪明,听到外面的喊杀声,她马上明白过来,李唐宗室果然造反了。怎么办呢?婉儿可是八面玲珑的人,早就给自己留了后路。她命令宫女点起蜡烛,找出当时和太平公主一起拟定的那份中宗遗诏,主动打开大门,率领宫女列队迎了出去。她这边大门刚打开,李隆基和刘幽求也带着兵杀了过来。一看到刘幽求,上官婉儿叫了一声将军,呈上遗诏。按照她的想法,这份遗诏足以表明她心向皇家,应该可以免罪。刘幽求看了一眼遗诏,果然啊,上面正是婉儿的笔迹,白纸黑字写着让相王参谋政事,说明婉儿确实是心向宗室。杀还是不杀呢?心里还真是犹豫。干脆,请示一下主帅李隆基吧,就把婉儿带到李隆基面前。李隆基看了看遗诏说:“上官昭容果然聪明!可惜现在是非常时期,人心不稳,我要是不杀你,别人就该心生疑惑了!杀!”一声令下,婉儿也倒在了大旗之下,血泊之中。
上官婉儿面对政变是最沉着的了,事实上,她在政变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这个准备概括起来就是以智自保。随时手握一份中宗遗诏,一旦李唐宗室政变,这遗诏就是她“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铁证。
毫无疑问,上官婉儿是这三个女人之中最聪明的一个。她的聪明,在当时可以说是尽人皆知。
唐中宗一朝附庸风雅,专门成立了由才子组成的修文馆,在宫廷里整天作诗。偏偏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又没有这方面的才华。怎么办呢?就让上官婉儿捉刀吧。婉儿也确实厉害,同时替几个人作诗,而且都能够做到符合各自身份,文采斐然,在当时传为文坛佳话。因为婉儿太有才了,所以宫里每次搞赛诗会,都让婉儿当裁判,俨然就是文坛女祭司。
婉儿判诗,最有名的一次是在景龙三年(709年)正月,那次争夺第一、二名的两个人恰恰是以五言诗明噪天下的宋之问和沈佺期。这次赛诗会是在昆明池举行的。时值正月三十日,已经是早春时节。唐中宗在昆明池玩得高兴,不由得诗兴大发,亲自赋诗一首,让群臣唱和。皇帝都带头了,大臣们当然是踊跃参加,都希望给皇帝留下个好印象。没过多久,参赛交稿的就有一百多人。唐中宗赶紧让上官婉儿来当评委,说好第一名有重奖。只见婉儿坐在高高的彩楼上,拿着各路诗人的稿子,一边看一边把淘汰掉的直接扔下来。一时间,诗稿就像雪花一般纷纷飘落,最后只剩下宋之问和沈佺期的了,这两个人在诗坛长期不分高下,所以合称“沈宋”。眼看着老对手又凑到一块儿了,大臣们简直就像如今年轻人看超女比赛一样紧张,毕竟是二进一的决赛啊!这时候,沈佺期悄悄对宋之问说,我看,咱们俩就以今天这首诗决定高下,以后也不必再争了。正说着,又一张诗稿飘然而下。众人一看,原来是沈佺期的,他被淘汰了。为什么扬宋贬沈呢?婉儿的评价是:“二诗文笔相当,但沈诗结句‘微臣雕朽质,差睹豫章才’辞气已竭,而宋诗结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陡然健举,若飞鸟奋翼直上,气势犹在。”一下子,所有人都心服口服。
民间还有一则传说,在婉儿还没出生的时候,她的母亲郑夫人梦见一个金甲神人送给她一杆秤,说:“你的孩子以后可以称量天下。”郑夫人醒来之后很高兴,觉得自己肯定能生儿子,以后当宰相。可是等孩子生下来一看,居然是个女孩,郑夫人大失所望。有一天,实在无聊,就逗这个小女婴,说:“称量天下的人就是你吗?”没想到怀里的小女婴居然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好像说:“就是我呀!”这个传说当然是后人附会的,但是可以看出当时人对婉儿品评天下才子的能力相当认可,简直视为天意。
当然,婉儿更聪明的地方还在于她的政治心机。每次遇到政治变革,她总能狡兔三窟,左右逢源。当年,神龙政变以前,她一方面是武则天的贴身秘书,一方面又是武三思的情妇,同时还通过太平公主和太子李显一方暗通声气。所以政变后摇身一变,从武则天的心腹马上变成唐中宗的心腹。中宗暴崩后,她还打算这么办。一方面继续给韦皇后出主意想办法,另一方面又和太平公主起草遗诏,让相王参谋朝政,体现她对李唐皇室的拥护。按照婉儿的如意算盘,无论哪边得胜,她都是有功之臣。
那么,上官婉儿算计得如此周密,为什么也会失败呢?我想,首先是这次政变的指挥是李隆基,而不是太平公主。婉儿和太平公主相互合作,政变以后很可能发展成太平公主的心腹。但是,她和李隆基并没有这样的交情。对于唐隆政变,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本来就是各怀心事,李隆基可不想留下这么一个聪明人去提高太平公主的实力。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她聪明过头了。一次又一次地左右逢源,固然说明她心思的聪明,但也暴露了她道德的弱点。她是一个没有任何政治节操和政治立场的人,跟她不能侈谈忠诚。而任何一个皇帝都是希望臣子绝对忠诚的,如果没有忠诚作保证,臣子越聪明只能意味着越危险。所以,在这次政变中,婉儿手中的遗诏非但没有成为救命稻草,反倒成了刺向她自己的一把利剑。这就叫做聪明反被聪明误。
但是,我们再往深里想一步,上官婉儿这么做,是不是意味着她本性就是水性杨花呢?中国古代讲“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不是有才华的女子真的就更轻浮一些呢?不能这么说。婉儿生下来不久,就受到爷爷上官仪的牵连,被武则天的强权没入掖庭,成了万人之下的官奴婢。后来,又因为武则天的赏识,成了万人之上的皇帝贴身秘书。这样的经历让她明白了,她无从主宰自己的命运,但是权力可以主宰她的命运。权力可以让人死,也可以让人生;可以让人贱,也可以让人贵。这种对权力的崇拜,使得婉儿完全忘记了武则天的杀父之仇,心甘情愿地为她服务;也使得婉儿在武则天晚年生命垂危、权力不保时毫不犹豫地抛弃她,投奔下一个权力主宰。这是婉儿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形成的生存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讲,上官婉儿和韦皇后母女有着本质的区别,韦皇后母女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主动投身战斗,而上官婉儿卷入高层的政治斗争,很多时候只能叫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作为一个身处高位而又没有任何依傍的宫廷弱女子,她除了利用才智自保之外,还能怎么办呢?
正因为如此,在三个女人中,上官婉儿得到的同情最多。政变结束一年之后,她恢复了上官昭容的身份,而且被追谥为惠文。后来,李隆基当了皇帝之后,还给她出版了诗集,并让大政治家同时也是大诗人的张说为她作序。张说在序言里说,上官婉儿“敏识聆听,探微镜理”,既有文章之道,又有辅佐之功,对上官婉儿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才干做了由衷地赞美。死后能够得到这样的评价,也算是对这个旷世才女的一点告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