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宗死后,韦皇后思虑再三,最后还是决定,干脆利用一下死皇帝唐中宗,以他的名义颁布一份遗诏,让小儿子李重茂接班,不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吗?毕竟皇帝的遗命是无上权威呀。另外,自己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也最好写进遗诏之中,这才名正言顺,当年武则天不就是这么干的吗?所以,当务之急就是给中宗炮制一份遗诏,只要遗诏一出来,一切问题都好办了。那这个遗诏怎么撰写,由谁来主笔呢?韦皇后把当时的第一才女,同时也是机要秘书上官婉儿找来了。跟她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通,让她草拟一份所谓的中宗遗诏,拿这份遗诏说事儿。
朝中文人学士不少,韦皇后为什么一定要让婉儿来起草遗诏呢?这也是有所考虑的。首先,伪造遗诏是个阴谋,是不能拿到光天化日之下曝光的,因而最好在内宫悄悄解决,而婉儿的身份比较符合要求。其次,婉儿也是韦皇后的心腹,中宗一朝长期在后宫帮忙起草诏书,为人既老练又谨慎,韦皇后相信她能把事情办好。
韦皇后把事情交给婉儿,这可到了婉儿一生的一个大关节上了。这个遗诏怎么个拟法呢?婉儿开始开动脑筋了。按照韦皇后的授意,这个遗诏无论如何得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让十六岁的李重茂接班当皇帝;第二,让韦皇后辅政,就像当年的武则天一样,裁决军国大事。
关于第一点,婉儿觉得没什么问题。既然唐中宗死了,继承人当然要从中宗活着的两个儿子中选择。当时老二李重福已经被流放外地,素不得宠;身边就这十六岁的李重茂,就算是中宗活着,也很有可能选择李重茂接班,所以让他当接班人,不会有太大的争议,可以写。可是关于第二点,让韦皇后像当年的武则天那样临朝摄政,这就有点麻烦了。婉儿觉得这样写不行,为什么呢?首先是韦皇后远远没有武则天当年那么大的政治影响力。武则天在当皇太后之前已经当了二十八年的皇后,临朝参政也已经有二十三年的历史了。在这二十三年之中,她有长远的政治纲领,有具体的政治行为,在广大官民之中都建立了崇高的威望,老百姓已经习惯武则天的领导了,这时候唐高宗再在遗诏中写上一笔“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并不让人觉得触目惊心。可是韦皇后就不同了,她才当了五年的皇后,这五年还磕磕绊绊,并没有多大的政治建树,人们对她并不熟悉,也不太认可。要是在遗诏之中也写一笔“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顺天翊圣皇后进止”,实在难以服众。
其次,李唐皇族的力量相当强大,未必容许韦皇后翻天。因为有武则天的经验在先,所有人都明白,这个时候如果先立一个十六岁的小皇帝,再让韦皇后临朝摄政,那就等于默认让韦皇后走武则天的老路了。过不了几年,韦皇后就会把皇帝废掉,自己称帝。到那时,李唐皇族可就又要倒霉了。要知道,武则天称帝后,把李唐皇族贬的贬,杀的杀,因此到中宗朝仍能幸存下来的李唐皇族,都是九死一生。好不容易翻过身来,他们对那段悲惨历史记忆犹新。这时候再出现一个武则天第二,他们不仅心理上很难接受,恐怕在行动上也很难乖乖就范。何况在所有的李唐皇族之中,还有两个政治强人,一个是安国相王李旦,另外一个就是镇国太平公主。
这两个人虽然平常是不声不响,韬光养晦,但实际上都有很大的隐性实力,能量不可小视。先看太平公主。太子李重俊政变之后,太平公主看到韦皇后母女权势太盛,也暗自发展势力,在朝廷里拉帮结派,为此还和安乐公主没少闹纠纷。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叫做“太平、安乐公主各树朋党,更相党毁”。事情都不大,影响可不小,连唐中宗都觉得头疼。再看相王,虽说相王身份比太平公主更敏感,平时做事也更低调,但他有五个儿子,而且个个生龙活虎,就凭这一点也让人不敢小觑。唐中宗时代,相王的五个儿子集中居住在长安城东的隆庆坊,坊里本来有一口水井。也不知是地下水位上涨还是什么别的原因,反正后来这井里的水就溢出来了,越溢越多,慢慢积成一个水池。自从相王的儿子住进去之后,这水池里的水就更大了,成了方圆几十顷的一片湖泊。古代老百姓迷信,认为这个地方有龙气,管这个水池叫龙池,叫来叫去就传到了唐中宗的耳朵里。唐中宗非常郁闷,心想,我才是真龙天子啊,相王儿子住的地方怎么能叫龙池呢?不会是相王这一支要发旺的征兆吧。他越想心里越不是滋味,就在死前一个月还带着大批人马来到隆庆坊,在相王儿子的宅邸之前搭建彩楼饮酒,又到隆庆池里泛舟,还拉了几头大象沿着湖水踩了一圈。表面上是来看亲戚,其实是在搞厌胜,想压住隆庆坊里的龙气。从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别看相王不声不响,但是无论老百姓还是中宗,都很把他当一回事。景龙三年,中宗派金城公主和吐蕃和亲,吐蕃使者送给唐朝四份厚礼,一份给中宗,一份给韦皇后,另外两份送的就是相王和太平公主。可见这两个人实力之强,声威之盛,已经远播到周边民族那儿去了。而他们能够容许韦皇后再次推翻李唐王朝当皇帝吗?婉儿觉得,他们没这么好欺负。
第三,婉儿本身也不看好韦皇后。她不是韦皇后的心腹吗?韦皇后不仅在政治上信用她,还在生活上关心她,别的宫廷贵妇都得老老实实待在宫里头,婉儿却可以住在宫外,自由出宫入宫,这是多大的恩情啊,她怎么会不喜欢韦皇后呢?没错,上官婉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既是唐中宗的心腹,又是韦皇后的心腹。但是,在太子李重俊政变之后,她的态度变了。发生什么变化了呢?她听人劝了。当初,武三思还活着的时候,婉儿在中宗皇帝和权臣武三思面前都很吃得开,对朝廷有很大的影响力。中国古人最讲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婉儿既然发达了,也不忘拉扯亲戚,就把她姨妈的儿子王昱安排到朝廷里当了左拾遗。王昱头脑很清醒,得到提拔后并没有沾沾自喜,反而劝说婉儿的母亲郑夫人说:“则天之后,武家已经被上天所厌弃了,不可能再当皇帝。如今,婉儿姐姐一心依附武三思,总有一天会有灭族之灾,请姨妈好好想想,也劝劝姐姐吧!”郑夫人把王昱这番话婉转告诉婉儿,当时婉儿还不以为然,但等到太子李重俊起兵,居然打出杀死武三思和上官婉儿的旗号后,她终于开始害怕了,果然被王昱不幸言中!聪明人都会举一反三,既然武三思作为外戚干政不讨人喜欢,韦皇后干政又怎么样呢!婉儿觉得,他们俩半斤八两!武三思、韦皇后这些外姓势力这么招人恨,又没什么真正的能力,自己跟他们绑在一起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所以重俊政变结束后,婉儿倒是有意识地疏远韦皇后了。
既然开始疏远韦皇后,那么她想要亲近谁呢?她想亲近李唐皇室,因为婉儿觉得,既然像武则天这样的政治强人,最后都选择了回归李唐,可见李唐王朝复兴是大势所趋。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在这个原则问题上,自己绝不能站错了队。可是,在此之前她跟韦皇后走得太近了,想要亲近李唐皇室也不好转圆。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何不利用起草遗诏这个机会,向李唐皇室伸出橄榄枝呢?可是,怎么才能让这份遗诏既符合韦皇后的设想,又能体现李唐皇室的利益,还能让人明白她的功劳和用心呢?
就在这个时候,上官婉儿想起一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当年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是打过交道的,在扳倒武则天的神龙政变之前,太平公主曾经找过上官婉儿做内应,两个人关系亲密,有过良好的合作。从那时候开始,上官婉儿就知道太平公主既有谋略又有胆略。现在事态既然发展到了这一地步,何不跟她商量商量呢?事关她自己的切身利益,她应该感兴趣,不妨听听她的想法。更重要的是,有她在旁边见证自己是一心一意为李唐皇室着想的,以后李唐皇室一旦得势,自己这个人情才不会白做——由此也可见出,上官婉儿着实是一个极聪明的女子。就这样,上官婉儿连夜请太平公主入宫协商。太平公主也是个足智多谋之人,而且唐朝的公主跟自己娘家的感情非同寻常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婉儿把事情经过一讲,太平公主马上心领神会。两人连夜起草好了一份遗诏。遗诏重点内容一共三条。第一条: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第二条:韦皇后知政事;第三条:相王李旦参谋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