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共济克时艰 携手共进谋发展



 

同舟共济克时艰  携手共进谋发展

——在外交学会与德国大西洋之桥协会研讨会上的发言

    贪婪、监管缺失、失衡、误判形势、恐慌、缺乏协调一致的果敢措施和行动导致并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这是我对此次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其严重后果的第一个看法。

    当今世界的金融和经济形成了许多链,已不同于过去简单的国际分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深化。《华尔街日报》作了这样一段描述:日本经济遇到过去35年的最大季度跌幅,经济情况为战后60年之最糟;如果日本经济崩溃,全球供应链将受影响,许多经济体将面临链条断裂的危险,尤其是中国,因为中国是日本进口的最大供货方;没有日本和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美国就无法筹集经济刺激计划所需要的费用……毋庸讳言,后果可想而知。其实《华尔街日报》应当如是说,次贷危机、两房危机,投行破产,华尔街几近崩溃,美经济遭遇大萧条以来最严峻的威胁;美国是世界产品最重要的最终消费市场,又是当今世界经济秩序的主要设计者和主导者,美国出了问题,世界广受牵连。无论怎么表述,都反映了当今世界范围的生产、消费、储蓄、借贷、投资、再生产、再消费的利益共生的循环关系,盛衰与共,这是当今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人说“资本主义”破产了,有人说整个国际社会,个人、市场、国家之间的契约被破坏了,全社会的信用系统被破坏了,似乎一切约定成俗的东西都被打破了。许多链条的断裂或面临断裂的风险,使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持续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需要认真研究和对待。也是我对金融危机认识的第二个看法。

    我的第三个看法是,利益共生,决定了同舟共济,携手共克时艰。事实是,对话容易克服分歧难;达成原则容易落实细节难;执行更难。不可否认,各国政府使尽解数,出台措施,推行新政;20国集团临危受命,首次华盛顿峰会达成了要协调行动的原则共识,伦敦峰会将在落实行动上再作努力。然而,我们不得不看到,主要大国各自为政,协调一致的行动有很大差距。人们希望看到的“全球性新”政有夭折之虞。首先,信心严重不足。原因之一是“危机无底论”打击了人们的信心,这场危机的黑洞有多深,只有有关国家政府的少数人和主要银行家们知道,他们不敢说,学术界、媒体和社会大众并不知情,但众说纷纭。由于救市效果需要时间检验,人们对此尚有怀疑。政府救市的信心还没有最终转化成银行家的信用和信贷。原因之二是市场本能的反作用,虚拟经济表现出很强的投机心理动摇投资者的信心。其次,保护主义不断涌现。在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本国法律的保护伞下,“购买本国货条款”、排斥外籍劳工、提高关税、进口设限、技术壁垒等等,不同程度地在许多国家出现。第三,标本关系未能理顺,它事关各国利益。伦敦峰会有两大任务或目标,即继续推进协调一致的经济振兴计划和推进金融体系的改革。这两个目标涉及标和本的关系问题。理论上,应当标本兼治,但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一致。眼下的情况是,有的国家认为加大经济刺激力度仍是当务之急,改革需要时间过程;有的国家认为世界深受金融危机的伤害之苦,首要任务当属金融体制改革,重点应落实在金融监管上,防止今后再发生类似危机。伦敦峰会在即,主要大国还在各打各的算盘,甚至在目标上发生较大分歧,人们对会议的预期已开始打折扣。

    现在不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时候,当今的世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合作。更需要主要大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合作,向世界传递积极的信号,需要妥协、让步和必要的痛苦的牺牲精神,坚决反对保护主义,加快恢复多哈回合谈判,落实联合国千年会议目标。这儿,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伴随着一次大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创新,人类下一次工业革命将是生态工业革命,或绿色革命。从现在起,各国在这一领域的有效合作不仅有助于克服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也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造福人类的大好事。

    我的第四个观点是,金融危机没有埋葬现代资本主义,但却冲击了现有的世界秩序。很大程度上,经济上升为国家关系的首要因素,并将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初步感觉是,G7影响式微;G8+5是一个带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过渡机制,但又是一个不平等的平台;G20略显庞大,难以形成集中意见;经济安理会和建立全球储蓄货币体系等设想还在探讨热议之中。新的秩序和体系需要从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出发,需要智慧,需要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有一点可以肯定,后金融危机时代将诞生一种新型的国家关系,一个在很大程度上超越意识形态的关系。这种新型关系的诞生,不仅仅是因为一批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还是从西方内部催生的。全球化打破了“同盟”羁绊,寻求以经济为主的合作,成为强大的时代潮流,也应运而生了各式各样的合作伙伴乃至战略合作伙伴。这些伙伴关系的形成,为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新世界秩序奠定了基础。

金融危机催生新型的中美关系。无论道路多么曲折,30年来,中美关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不想一一列举有关数据进行比较,但愿指出一个不争的事实,两国人民和世界都受益了。金融危机爆发后,各方都在关注中国,关注中美关系。中国已出台了两年四万亿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国不但没有抛售、减持美国国债,反而增持了,中国现在持有美国国债总额恐怕足够为奥巴马政府“新政”埋单了。说句心里话,中国为了克服金融危机对自己造成的严重影响尚需花大气力,何谈救美国,救世界,中国改变世界秩序的能量被放大了。然而,为了攻克时艰,中国已经并正在作出牺牲,承担风险,肩负不是力所能及、而是超越自己能力的“责任”。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的一对特殊关系:特殊在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双方核心利益有明显的异同。中国的核心利益是主权、安全和发展;美国的核心利益是安全、繁荣和民主。双方对话和合作可惠及全球,分歧和冲突也殃及世界。特殊在不是盟国,却已形成了上面所述的利益共生关系。都需要对方的合作,一种在很大程度上超越盟国之间的合作,世界经济的繁荣也有赖于中美之间的良好合作。特殊在中美关系既有很大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但更有可塑造性。脆弱性和不确定性源于战略上的互不信任,有很多表现,主要表现在五角大楼、国会和媒体的对华偏见与成见,和中国人对美普遍担心,质疑其长期战略,是对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政治制约;可塑造性表现在中美建交3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这一关系完全可以向深度发展,这种发展不仅可在经济上共生共赢,将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积极影响,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美国不是一个轻易就会衰落的大国,它在世界的引领作用还将继续;中国的发展谁也挡不住,对世界的建设性作用也会逐步增大。我不赞成中美两国集团,这不切实际,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害的。我主张中美深化合作。试想,如果一个守成大国与一个新兴大国能够在和平环境中跨越“战略竞争”一分高低的传统模式,既合作,又竞争,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达到共赢的结果,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分。这就引发了另一个特性,即非排他性。中美建交初期合作的大背景是冷战,有强烈的冷战意识和明确的冷战目标,今天加强合作的总体环境是和平与发展,是高度透明的全球化社会,中美合作非但不针对任何第三方,而且与其他国家也可以发展相同的合作关系。

    透过以上特点和金融危机的现实及世界的长远发展,时代赋予了中美加强合作的机会和责任。两国领导人都高度评价双边关系的重要性。再过两天,伦敦20国集团峰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将举行首次会晤。不久前,希拉里·克林顿访华时提出了建设两国积极合作全面关系。预计中美双方将会努力给予双边关系一个新的定位。新的定位将明确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方向,开启新的发展进程。如果说,G20伦敦峰会有什么亮点的话,我认为这可能是最大的亮点之一。

    然而,中美关系的特点注定了其发展不会一帆风顺,麻烦和挫折是难免的,有时还会倒退,这就需要双方以大局为重,照顾对方的关切,不侵犯对方的核心利益,加强战略互信,平等理性地对待对方,避免和化解核心利益的碰撞,必要时,双方都需要做出妥协甚至牺牲。战略和经济对话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并将继续开展,这是双方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化解分歧、寻求合作的有效平台。

 2009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