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事: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做事的方法是从事物演变发展的初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行政管理的方法就是精简官吏,最好是回归到那种没有官吏的治理状态。饮食烹饪的最高境界就就是呈现原始纯真的味道。大小、多少、抱怨、以德这些相对立的概念都是没有绝对的它们是相对得出来的。要确定它们的定义很难吗?其实也不难。要做大事、大器吗,那么必然都要从小处做起。天下所有的难事都是从简单容易的事开始。天下的大建筑物,都是从基础和小部件做起。因此,圣人不考虑做大的事,他们已胸有成竹,考虑的只是那些局部怎么完成。因此圣人做大事可以成功。那些轻易许诺的必然没有什么信誉(随意许诺难以践行),因此很多有信誉的人并不会随便的给人许诺。就是因为这样圣人对别人的要求好像都很难答应,但是我们要求圣人做到的事好像最终还是给办成了。
本章要义:讲明大事由小处做起的道理。如果人要有信誉就不要随便许诺。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之。故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中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也。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之。故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中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也。
局面安定的情况容易维持,在没有发生变乱的时候,做规划就很容易。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处理事情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好准备(预案),行政治理要在没有发生动乱之前就先现出动乱的根源。合抱粗的树木都是由枝桠细苗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也是从一点点的细土夯合而成。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也必须一步一步的从出发的地方开始。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因此我们做事要从开始到结束以致保持谨慎,以免因不小心而失败。因此圣人想的是一般人没想到的事情;圣人治理之道就是不将稀缺物资的价格抬高。圣人学习不学那些没用的知识,而是抓住要点解决主要矛盾,它们不会重复平常人的错误。并且用抓住主要矛盾的方法来辅助处理事物。一切都顺其自然,不敢照自己的意愿而拂逆自然规则。
本章要义:做事要从小做起,做事要善始善终。
《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德。知此两者,亦稽式。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德。知此两者,亦稽式。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古代善于运用“道”的圣人,他们不是将“道”的原理讲解给民众明白,而是以行动教育,让民众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正确。民众对于“道”的原理可以说是一点都不了解。人民知所以哪一治理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有智慧,自以为拥有很多投机取巧的知识。因此用智谋奸巧来治理国家,最终会祸害国家(上行下效,投机取巧之风盛行,则国家的生产能力下降,反受其害。美国就是最好的例子)。一切顺其自然的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福气,因为顺其自然,民风淳朴,生产稳定。则不管发生什么样大的变故都可黯然度过(金融危机中的中国就是这样)。要知道“以智治国”和“不以智治国”是衡量是否按道德原理办事的定式。知道治理国家的定式,按照道德原理来治理就是最好的“德性”。德性积累深了、时间长了,则会到达与原来事物发展相符合的状态,这样己可以做什么事都顺利。
本章要义:“以智治国,国之贼”是我们大家要知道的根本原理。国家治理如果以巧智机谋获取利益,则民众会效法。民众多奸谋则社会混乱,社会混乱则国家不稳。本来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使用权谋,结果民众跟随学习使用奸谋则社会乱,这就会导致国家溃散。其结果是祸害国家,很多统治者并不知道这样的原理。美国现在就是受使用奸诈权谋的危害。
《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虽然领导统治人民,而人民并不会怨恨加害。而且天下的百姓都会乐于推举他们成为领导者,一点都不会厌恶。这不就是与人无争而自然得到的实例吗?圣人不与民争利,因此天下人都不能够与他竞争。
本章要义: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是圣人之道。“为人民服务”是具体的表现。毛泽东现代圣人也。
《老子》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恒之。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恒之。
天下人都说道的作用巨大,而且道的作用不会衰微。就是因为道不会衰微才能有伟大的作用。若是会衰微,则时间长久了没有那么大的作用了。我啊,有三件法宝,如果照做己可以保持顺利发展。一就是慈,二就是俭,三就是不能够讲自己的利益置于天下百姓利益之先。因为慈爱就会勇敢(爱子者慈于子,重生者慈于身,贵功者慈于事。慈母之于弱子也,务致其福;务致其福,则事除其祸;事除其祸,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必成功,则其行之也不疑;不疑之谓勇。圣人之于万事也,尽如慈母之为弱子虑也,故见必行之道。见必行之道则其从事亦不疑,不疑之谓勇。不疑生于慈,故曰:“慈故能勇。”《韩非子。解老》)。以勤俭精神治理国家,就可以自然扩展国家(天地不能常侈常费,而况于人乎?故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是以智士俭用其财则家富,圣人爱宝其神则精盛,人君重战其卒则民众,民众则国广。是以举之曰:“俭故能广。”《韩非子。解老》)。不将自己的利益置于人民之上则可以成功,也可以让原有的大器物(指国家)有所增长。现在如果舍弃慈爱,就失去了勇敢,而偏偏要显露勇敢(喻指战争);舍弃勤俭之后就失去了扩展国家的能力,而却要勉为其难的发动战争扩展国家;放弃讲利益置于人民之后的原则,而且将自己的利益排在人民的前面,这样的做法是必然灭亡的做法。如果以爱惜子女般的态度爱惜士兵,战则能胜,守则能固。遵照自然原则建立国家,就要持续的以慈爱之心来爱惜民众。
本章要义:只有将民众的利益放于第一位的国家才可以发展壮大。
《老子》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好的管理者不推崇武力。擅长战争或争斗的人不会轻易发怒。善于战胜敌人者不会给敌人机会。善于用人的人会谦卑礼下。这就是不与人争的德性;这就是借用别人的能力;这就是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这就死古代圣人处理矛盾的最好方法。
本章要义:不武、不怒、不争、谦虚礼下是处理人及关系矛盾的好办法。
《老子》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兵法上是这么说的:“我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因为有主见等同于有目的,有目的会因贪而行事,则效果不良。而为客则无主见、无依靠,则会谨慎行事,谨慎行事则不会有不良的后果。进虽然少,但损害别人利益,则以后难以和解;退虽然多但有力而退让于后事处理有利。这就是说,行动时要象没行动一样不动声色(应敌好像没有行动);不因发怒而用兵(攘臂是发怒,攘无臂是“善战者不怒”);带领军队不是因私欲,而是为公利(带兵代表杀伐,以公利慈和为主,因此带兵者只让僭越者害怕,而不让守法者担心);再战略上要藐视敌人。但战术上要重视敌人,不能轻敌,轻敌是最大的祸害,轻敌就会失去“三宝”(慈、俭、不为先)的功能。双方军队相对抗,实力差不多,那么遭受损害的正义军队会获胜。
本章要义:“我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军队不是为了获取利益的工具,而是自保的武器。兵者凶器也,因此,宁肯退让一点,也绝不多占,不相争。这是国际关系的道德要求。
《老子》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我的理论应该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实行。但是天下的人却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一额很少有人会按照我的理论行事。理论要有根据和来源,处理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因为人们不理解以上讲的道理,因此不理解我的理论。理解我的理论的人很少,那么按照我的理论行事的就很珍贵(也会获得富贵)。因此圣人穿着一般的衣服,怀里却揣着珍贵的宝玉(比喻老子理论要深入探寻才能知道其珍贵)。
本章要义:待人、接物、学习不能肤浅的看外表,要深入了解才能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
《老子》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不病。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不病。
知道自己的知识有限,不骄傲,可以虚心待人接物是最好的习惯。自以为是,不知道学习进步的人是有毛病的。就是因为担心自己有毛病才不会轻易生病。圣人没有毛病,是因为厌恶自满,会时刻检讨自己的不对进行纠正,因此我们看起来圣人是没有毛病的。
本章要义:知识是无限的,我们不能够知道所有的事情但我们在遇到事情时可以通过学习来了解新鲜事物。切忌自满,要虚心。
《老子》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而取此。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而取此。
人民不畏惧权威,则是法律公平、社会秩序良好的具体表现,这样的权威体现在大处。不要轻侮自己居住的地方(要弄干净,要尊重,这是养生的要求。日本就受道德经影响很注重居住地的整洁)。不要讨厌自己的生活,不管自己处于什么境地好而地位都不要心生厌烦,只有顺其自然才能适应环境(这也是道德经要求的养生原理,不抱怨才能有好心情,才能长寿)。因为不厌弃自己的居住地,也不厌弃自己的生活,这样才能够适应环境,才不会遭受社会和环境的唾弃。这是生存之道!因此圣人知道自己再什么时候过什么样的生活做什么样的事。他们会因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生活态度,不会因为过于看重自己而不适应社会。圣人爱惜自己的才能和身体,但圣人不会讲自己看得很高贵,会适应形势。因此道的要求是顺其自然,要适应环境而不是与环境作对。
本章要义:“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是道德经重要的养生原理。照这样的原理生活,己可自然的改变自己的运气。也可乐观长寿。
《老子》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果敢做事的人会因为失去谦逊退让而遭致祸害,因此会找来杀生之祸。勇气不足者,因为有所限制,遵守法律而不会遭受法律的惩罚,因此可安生长寿。敢与不敢因为态度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后果(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有些是有利的,有些是有害的。天理(道)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天理是不用争斗而可以轻松获胜;不用言语而能够轻松应变;不用召唤而可以使需要的人或物临近;光明坦荡而有谋略。天理象渔网一样笼罩整个世界,看起来有很多大的孔隙,但天理报应是没有遗漏的。
本章要义:要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原则,逞勇斗狠,与人相争并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大的好处。世界的规则象物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要谨慎使用外力破坏环境和发展过程,否则讲遭受客观发展规律的惩罚。
《老子》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恒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恒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zhuó)。夫代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恒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恒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zhuó)。夫代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人民不畏惧死亡(生活艰难,生无可恋,因此不怕死),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假使生活安定,那么人民都有生存的意愿,则他们就会很怕死。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有作奸犯科的人出现,那么即使有通缉令或诛杀令,谁还敢自己去杀这样的犯人?因为有政府和法律等候着。平常的制度理就有专门惩罚诛杀犯罪者的人来维护秩序。假如统治者想用自己的意愿来代替制度执行惩罚诛杀,则好像是使用不熟悉工具的人来代替木匠来进行砍伐木头的工作,那些不熟练的人代替木匠进行砍伐工作的人很少有不上到手的。
本章要义:强调刑罚不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社会要安定需要有公平的法律和正常的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是维护生活秩序的根本。
《老子》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治者,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民之轻死者,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也。
民之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治者,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民之轻死者,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也。
天下的民众之所以遭受饥饿,是因为统治者的赋税太多的缘故。因为饥饿人民就很难治理。饥饿的人民难治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不量力而行,多花费导致的。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因为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奢侈生活,过度向人民征税。人民生活艰难自然就无所谓生死了。只有那些不过分注重自己养生的统治者,才能够顺利养生,他们比那些过分注重养生者聪明。因为过分养生会造成人民贫困,贫困则会造反动乱,造反动乱则会令统治者不能有正常的寿命。
《老子》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本章要义:指出柔弱是生长、长寿的要诀,人不能够到处逞强。处事这样不逞强,身体锻炼也一样不能过分强壮。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yú)?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之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损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yú)?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之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损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张:形声。从弓,长声。本义:把弦安在弓上。
自然的规律是不是如制作弓箭一样?将高翘起的部位压平或削平,不足或低下的部位进行垫高或辅加垫板加强,这样力量平衡,劲道足才可组成射箭的弓。有多余的要减少,不足者要补足,制作弓箭的原理就象天理一样。自然运行的原理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人际社会的运行规律则相反那就是“损不足以奉有余”。什么人可以执行损余而补足天下的?唯有得道的圣人。因此圣人行事看起来象没有做什么事,领导促成某些事的发展,但却不居功。象圣人这样的行事方式就是:不想树立榜样啊(不尚贤)。
本章要义:“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自然界的运行原则。按自然行事才可长久。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受国之詬,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受国之詬,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人说:能够代表人民承担全国耻辱的就可以成为国家的领导者(现代的原始社会研究报告中,就有部族头领要成为头领的仪式就是接受全族人啐唾);可以代表人民承担国家灾祸的人就可以成为国家的君王。正确的话,我们听起来却好像不现实一样。
本章要义:“以柔克刚”是中国人独有的世界观,也可以说这观念来源于《老子》。
《老子》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和大怨,必有馀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和解大的冤仇,必然会剩余一些小的冤仇(一样会有仇视)。但不是说仇怨就没办法消除。消除仇怨的唯一办法就是与人为善,不积仇怨。仇怨一旦积累就很难消除。因此圣人以光明睁大的契约(法律)来约束民众的行为(一视同仁,没有亲疏贵贱),而不是用法律的惩罚民众,让统治者逃避责罚。因此有德的执政法律象契约一样,而没有德的法律则只是一种责罚民众的刑罚(有亲疏贵贱之分,不公平)。天道要求是没有亲疏的,而且天道也要求要经常的帮助别人。
本章要义:这是中国古代最早论及法的精神的文字,比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要早两千多年。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的国家人民少,即使有很多种类的高级武器他们一而不会使用。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扩张的欲望和能力。因此治理国家是减少人民的欲望,让人民的生活安定,珍惜生命。有安定的生活后,人民就不愿意迁徙道远处了。即使有船和马车,人民都不用,因为安居乐业并不需要到别处讨生活(知限于古代,现代就有生命旅游的说法了);虽然国家有穿铠甲的士兵,但国家内外和谐,根本不需要使用甲兵。这样就可以回复到以前原始社会结绳记事时那样淳朴的民风,这就是最好的治理------人民各自享受着甘美的饮食;各自享受鲜美的衣服;各按自己的风俗习惯生活;大家安居乐业。因为国家小,临近国家的人民可以相互望见,鸡鸣狗叫之声相互间可以听见,但是因为生活安定大家不相侵害,到死都不会相互来往。(这是老子关于理想国家和生活的设想,有点类似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乌托邦)
本章要义:老子的理想注意思想在现在虽然不适应,但确是老子回归淳朴思想的具体表现。这有点象卢梭说的私有制就是各种生活恶习的开端,但伏尔泰一样回信说希望过私有制有恶习的生活(宁愿两条腿走路),而不愿回归到原始人状态。这就是现实。
《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好听舒服的话不中用。善良者不会去狡辩,狡辩着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经常卖弄自己知识的人实际上水平有限。圣人为人处事是没有积累的,他所有的财富都用来帮助别人了。自己越是财富越是用来帮助别人。因为老是帮助别人,也能获得别人帮助,因此就有很多赚钱和积攒财富的机会,因此“己愈多”。天理的原则是:帮助而不施加祸害。人际关系的原则是:做事不要相争。
本章要义:总结性言论,说明自己的理论虽然不怎么中听但实际。讲清天之道和人之道。为人们做事知名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