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为什么发源于日本:兼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日本人的柔美与暴力》讲了一个故事,说战争中日本的广播宣传比较极端,认为在战斗中存在精神可以战胜生理上的死亡的例子:“空战结束后,日本的飞机都是三、四架一组地飞回机场。大尉是最先回来的一批。他从自己的飞机上走下来,然后用双筒望远镜注视着天空。当他的部下返回时,他一架一架地数着,脸色有些苍白,但却十分沉着。看到最后一架飞机返回后,他写了报告。向司令官作了汇报。然而,刚汇报完,他就倒在地上。在场的军官们急忙跑上前去帮忙,但他已经断气了。经过检察,发现他的身体已经冰凉,在他的胸口上有致命的弹伤。一个刚断气的人,身体是不可能如此冰冷。而大尉的身体却凉得像冰块。所以,大尉肯定是早就死了,是他的精神支持他作了这次汇报。可以肯定,正是这个大尉的强烈责任感才使他一直坚持到最后并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同时,为了说明日本民族对精神文化的重视,本尼迪克特还列举了其它类似的现象。比如,她认为,支撑日本取得胜利的基础也与美国一直所理解的不同。日本叫嚷着日本必胜,宣扬精神必将战胜物质。他们说:美国是个大国,军事实力确实优越,但这算得了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早就知道的,根本不应放在心上。即使是在日本打了胜仗的情况下,日本的政治家、高级统帅以及军人们都反复强调说:“这次战争并不是军备的较量,而是日本人崇尚精神与美国人崇尚物质两种观念的较量。”通过上述论述,本尼迪克特的结论是:日本人认为,精神就是一切,是永恒的。物质当然也必不可少的,但那却是次要的,短暂易逝的。日军的战术手册中有一句格言:“以我们精锐的士兵来对付敌军武器装备的优势,以我们血肉之躯来抵挡敌人的坚枪利炮。”当老百姓不是在工厂里干了12个小时、又被通宵达旦的轰炸搞得筋疲力尽之时? 他们就说:“身体越累,意志、精神就越昂扬”,“越是疲倦,就越能锻炼人。”老百姓冬天在防空洞不是很冷吗?大日本体育会就在广播中命令大家做御寒体操,声称这一体操不仅能代替取暖设备和被褥,而且可以代替一般老百姓为维持正常体力所需而又极其缺乏的粮食。

  阅读了这些资料,便会让我们想起一百年前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西文化之争。当年,梁启超先生在《欧游心影录》中“愁着(欧洲)物资文明的破产”,呼吁中国青年去拿中国的精神“加佑”之。当时的中国思想界,认为西方重物质文化、而中国重精神文化的大有人在。后来,陈序经先生在谈论这一事情时说:“然而事实上,欧洲的物质文化,既并不见得破产,而中国的精神文化,也并不见得是吾道而西。同时在中国呢?精神文化的保存,既并不见得有了什么成绩,物质文化的需要,也并不见得是已经充足。”由此,陈先生认为,简单地将文化割裂地区分为物资的和精神的,是一种荒唐的说法。时至今日,暮然回首间,我们发现陈先生所言不虚!尤其是想到西方高远深邃的哲学思想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以及想到西方何以产生巨大的物质文明,你敢说他们缺少精神文明吗?! 而且,今天的我们,似乎不仅在物质上、而且还在精神上多个方面向西方学习了。

  看看我们民族的历史,此类强调精神力量大于物质基础的东西也比比皆是,也或许是我们解释企业文化为何发端于日本、而且为国人所推崇的论据。那么,面对在实际行动之间发生的东方人对精神的强调,我们怎样理解呢?

  这恐怕还是得从东方的文化取向说起了。王小波先生评价东西方伦理时说,洛克认为,西方的伦理稍显“卑下”,但是却照顾了大多数人的愿意和利益。而他认为,东方伦理虽然显得较为“崇高”,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基本利益。我感觉这可能是我们分析东方强调精神文化这一问题的路径。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西方人注重普遍意义上的、个体的感受,因此首先会重视个体生存和生命的基本物质条件。而东方呢?传统的集体主义和家国主义,让我们将对集体的责任视为终极使命,从而忽视了对个体身心方面的关照?因为东方文化中的精神似乎都是在下对上的过程中发生的,或者说,是在上对下的任务要求过程中发生的。是因为对群体效忠的意愿,让东方民族强化了这种精神?

  笔者愚钝,愿以此问求道于诸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