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好调头,不在船大小


  好不好调头,不在船大小

  http://www.sdshang.com/MMM/P_Show.asp?ID=16401

  本报评论员 刘长杰

  

  经济的寒冬仍在继续。很多企业家一边感慨春天仍然遥不可及,一边担心自己的企业或将倒在开往春天的地铁上。

  本来,在经济平稳乃至快速发展的时候,一旦自身运营出现较大困难,小企业会凭借“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迅速调整主营业务流程,或者干脆转到其他行业中去谋求另一种生存;现如今,主营业务一落千丈,多数行业一片萧索,小船就算调头了,又能开往哪个方向呢?生存还是毁灭,已经成了小企业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

  大企业因为船大,抵御风险的能力显著。但也因其大,即便是在经济向好的形势下,大企业试图调整其主营业务流程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做出的安排;至于转行另起炉灶,就更加艰难,甚至绝无可能。而在当下,金融危机影响日深,大企业想调头前行,难上加难。

  毋庸置疑,在这样的时刻,企业无论大小,都在经历着一场极为严峻的考验。或许正因如此,我们选择今天来探讨企业如何调头——调整既有产业流程或发展方向的问题,才更有价值。

  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确保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呢?一句话,调整需要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首先,小企业要承认现状,不为力所不及而苦恼,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现有基础上,在可能范围内,尽最大可能促进企业在艰难时刻也能一步一步地提高,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保住企业生存下去的机会。与此同时,小企业还要树立“薄利时代不以利小而不为”的经营理念。

  其次,小企业需及时调头,通过深挖市场盲点,做强自己。比如服装加工业中的老年服装,餐饮服务业中的特色餐饮等,即属于此列。在另辟蹊径之后,小企业可通过细分市场,通过生产流程的专业化改造,通过因时因地调整企业战略、制定配套落实措施、形成体系,才能以最小的经济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竞争力,才能在当前的市场危机下求生存,求发展。

  而相对于小企业来说,大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选择上,则更倾向于调整既有的产业流程,而非调整企业既定的发展方向。

  我们以物流业为例。从原来一部电话、几辆卡车就能赚大钱,到现在遭遇客户倒闭、弃货、运费收不回来,业务急剧下降而濒临倒闭的残酷现实,在金融危机面前,中国的中小物流企业纷纷倒闭,而大型物流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业务的大量萎缩甚至让所有的大公司不得不将企业的盈利目标调整为“略亏就是盈利”。

  金融海啸对知名企业大田物流的影响是仓库闲置近40%,应收账款中的4%—5%因客户弃场逃跑而成为坏账,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更重要的是,原来已经谈好的一家风投基金近10个亿的投资额,也因为这场危机泡汤了。

  “金融危机是坏事,但也是好事。金融危机正好可以给国内的物流企业来一次大浪淘沙,一批不成规模的企业被淘汰了,而大企业的品牌效应就会突显;与此同时,大田还将物色一些合适的企业进行收购、兼并,加快服务网络覆盖的深度和广度。”大田物流董事长王树生表示,“危机过后,几年内中国物流业一定可以产生出新的领头人,希望大田能够成为其中之一。”

  “对大田来说,这些都是危机中难得的机遇。”王CEO最近的日程表里多了一项内容,那就是尽量多地挤出时间来给员工做培训。而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他的员工们都在忙着没完没了的业务,“几乎没有培训的时间。现在,迎来了最佳培训时期。”

  把金融危机变成发展机遇的,不仅有大田物流,还有万科地产和福耀玻璃。仔细研读这些企业从容应对危机的系列安排,我们发现,决定企业能否顺利调整既有产业流程或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不在于企业规模的大小,而在于企业家对一个行业的谙熟程度和对该行业发展规律的良好把握。

  我们由此可知,好不好调头,不取决于船的大小,而在于船长想不想调头,有没有说服自己的远航团队适时调整航向的决心和勇气。

  ***注:此为20090316时代商报头版三经论坛评论原文,发表时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