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忠国
我一直认为,战争是和平的开始,和平是战争的序幕,因为,战争的逻辑其结果必然是和平,而和平的逻辑,也就是国家利益矛盾的逻辑,其结果也必定是战争。当然,战争的核心是国家欲望不断膨胀,催生邪恶的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因此,捍卫国家利益,国家不论大小,都是一个国家民众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一个国家必须具备的基本意志。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人类为什么要组建国家。大家知道,人类最早的活动都是分散的,但随着自然灾害和族群间的利益之争不断发生,给人类带来了无法扼阻的灾难后,人类的族群观点被激活,或许,这是人类最早的国家概念。也就是说,当人类明确意识到,一个族群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有效抗阻外敌掠夺或自然灾害的时候,慢慢的就形成了国家。
但是,国家有大有小,人口有多有少,国家之间的掠夺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此情况下,保护本国利益,也就成了所有国家民众的基本意志。由此可知,人们所说的国家意志,即不是法律或制度意志,也不是政府意志,而是民众由价值目标共识形成的共同意志。在民众是国家的主体这一概念出现之前,法律制度意志和政府意志是一个国家的主宰,民众则是法律制度意志和政府意志下创造财富、保护财富,供统治者享受的工具。随着民众主权意识的觉醒,国家的主体是民众这一概念才逐渐形成。
现在,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我国的立国思想,其中有“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和“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就是民众主权的体现。所谓民众主权,就是民众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的诉求权利高于一切,包括法律制度和政府权力。在我国,某些聪明人借反思我国民主实践曾经发生过错误之机,大肆批判主权在民的立国思想,并构建起以精英利益为核心的自由价值体系,人民群众因此失去了基本的民主权利,也失去了制度对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保障,这才导致了我国社会价值秩序崩溃的局面。同时,也导致了国家意志的丧失。因为,一个国家国家意志的形成,是民众的民主权利、价值秩序和价值目标共识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前者的丧失,意味着国家意志的丧失。
在国家意志中,又分为共同的民主意志、自由意志、利益意志、生存意志、发展意志。所谓发展意志,就是人民群众共同追求提升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共同分享发展成果的意志。但是,看看我们精英们的理论文章,我们不难发现,自由占有是他们共同的核心目标。民众权益被不断蚕食也就成了我国社会的必然现象。有人可能会说,我谈这个问题与本文的主旨不符,但其实,任何国家的国家战略,其基础都必须由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形成。失去民众的共同意志,国家战略就必然成为无法实现的战略目标。也就是说,国内战略是主体,国际战略是这个主体上的外延。
一、思想文化战略
思想是智慧的眼睛,也是形成未来社会模式的起点,文化则是追求的自觉和社会价值秩序的呈现。当然,思想文化的创新能力,源于思维方法。因为,思维方法才是人类的智慧之树,而思想不过是智慧之树上绽放的花朵。在“中国网”,偶然看到一篇提倡创新智慧的文章(因断线没看到内容),按我个人的理解,创新智慧就是创新思维方法,或者按照某种思维模式,开发思维能力。在我国,“易经”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并列发散式系统闭环思维法”,但在今天,不要说会使用这种思维方法的人不多,就是知道“易经”是一种思维方法的人也已经不多,因为,研究“易经”的人不研究卦画、卦变,更不研究其数学模型中的逻辑模式,这不能不令人倍感遗憾。研究者把目光一是盯在文字上面,二是盯在预测上面。盯在文字上的目光,看到的是古人智慧的闪光,而盯在预测上的目光,则惊叹“易经”如神,但他们就是看不到我国古人的逻辑思维模式,看不到那种逻辑思维模式,可以穿透重重雾障,把人类智慧由有限空间扩展至无限空间。扯远了,回到原话题。
我个人认为,一个国家的思想文化战略,是培育心智也就是智慧的战略,也是从培育思想文化上培育国家未来的战略。在思考人类发展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人类早期的发展模式是盲目而又无序的。或许,在经历了无数次盲目和无序的痛苦后,人类创造了发展战略,也即发展思想,也或许,最初的发展战略是简单的,但却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奋斗目标和步骤,其社会发展的表现为,动态有序。当人类进入资本主义前期,资本掠夺的本质因素,再一次把人类打到盲目与无序的状态,并且,人类为此又一次付出了惨重代表。一般认为,直到到了罗斯福时代,盲目与无序才宣告基本结束。盲目与无序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战略与自由相结合的时代到来,也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高速发展时期的到来,但是,当自由经济主义重新搬回盲目与无序,并被奉为人类发展的指南后,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性灾难也在那时悄悄在世界上漫延。由此可知,一个国家的主体思想,孕育的必将是这个国家的未来。
因为,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演绎不同思想价值逻辑的过程。
由此可知,思想文化的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生命。但是,任何国家思想文化的创新,其基本点都不能离开立国思想,因为,一个国家的立国思想,往往是这个国家的大道之源。
二、创新机制战略
思想文化的创新,必将促使社会创新机制的形成,因为,思想文化中的价值逻辑,为社会提供了程序制度机制的创造基础。但是,一个国家,只有把立国思想作为形成创新机制的战略,并在不断研究,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才能使价值逻辑形成程序制度机制。而这种基础性程序制度机制,是激活社会创新能力的机制动力。
如果从全球历史的大背境上看,任何国家的立国思想,并由立国思想转化为基础性程序制度机制,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一个理想的动态试错与动态纠错的过程(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人类的进步是一个理想的动态试错与纠错的过程”一文中有专门论述,不赘述)。没有对理想的动态试错与动态纠错,人类就不可能有理想的实现。没有理想的实践与实现,就不可能有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所以,我个人认为,把实践立国思想当作国家的发展战略,坚持动态试错与动态纠错这个根本性原则,不断使立国思想中的价值逻辑程序化、标准化、制度化,我国就一定能构建起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程序制度机制。
动态试错与动态纠错,也是一个所谓“不断革命”的过程,因为,只有革掉错误的命(动态纠错),才会出现正确的命。只有这样,一个社会机制才能在不断更新与完善中逐渐形成。
三、军事装备战略
军事装备是捍卫国家利益的利器。所以,核时代的军事装备水平,往往代表的是威慑力的大小。也就是说,在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它只起到威慑的作用,是个虚的,但一旦发生战争,军事装备也由虚化实,成为开辟和平之路的利器,这是一。其二,军事装备业也是带动国家高科技发展的火车头,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军事装备业的带动,高科技产业就失去内在的发展动力。其三,发展军事装备,也是一个国家形成完善的工业体系的关键所在,因为,军事装备的广泛需求,带动了不同的产业结构的形成。
有人认为,在和平年代,发展军事装备会拖累国家的有效发展。我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很无知的,因为,任何国家的发展,其内在动力都是消费,民众消费带动了民用经济的发展,同样,军事装备的消费,带动的是整个国家工业体系的形成。当然,民众消费能力要和军事装备的消费能力,保持一定的结构比率。这个结构比率怎么才合适?一要看军事装备拉动工业体系增长,是不是促进了民众的消费能力,二要看民众的消费能力,会不会反作用于军事装备业,促进军事装备和工业体系的发展。只要民众的消费能力和军事消费能力的结构比率保持在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状态,就说明其结构比率是合适的。
也有人认为,国家有钱就是好现象,是国力增强的表现。我以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国家有钱要和民众消费能力、军事装备消费能力保持动态均衡的结构比率。如果国家有钱,占用了民众消费能力,也就是以牺牲民众消费能力和军事装备为代价,这不仅不代表国力增强,而是相反。国力增强是在良性互动的结构比率下的同步增长。
四、空间制衡战略
和平年代,空间制衡是为了一旦发生战争时由空间制衡转化空间制胜,有效扼阻战争对我国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说,和平年代如果一个国家掌握了空间制衡的主动权,也就掌握了战时的空间制胜权。所谓空间制衡,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国际空间的布局,制约我国的敌对国家,使之不能做出有损我国利益的行动。空间制衡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部署战略控制点,比如说美国现在的全球战略,就是最好的证明。二是建立国际关系和文化输出,使之形成国际间的制衡系统,比如说毛泽东时代。前者显示的是世界霸权野心,后者展示的智慧的君子风度,前者容易惹起众怒,成为全球攻击但又敢怒而不敢言的对象,后者则容易成为全球追棒的对象,从而形成比一国之力更为强大的国际制衡力量。
我想,通过对我国和美国正反经验教训的总结,我国是不难做出战略选择的。
据媒体称,我国南海出现了主权危机,而美国的战略部署,又紧紧的扼住了我国的脖子。美国想要什么,只要拉拉绳子,我们给也得给,不给也得给。由此可见,我国已经失去了空间制衡点。如果长此下去,结果可想而知,因此,现在到了我国必须站在全球制衡的高度,选择有效制衡点,该派兵的派兵,该搞文化输出的搞文化输出,尽快扭转不利局面,去掉美国勒在我国脖子上的绳子。
不当头,但必须制衡,这一点我国一定要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容不得一点含糊,因为,在美国的楔子战略面前,任何含糊,都意味着美国主权空间或战略空间的挤占。因此,如果我国完全失去空间制衡的能力,今天的南海主权危机,就是明天的其它主权空间的样子。
所以,今天到了必须打造我国国际形象的时候了。打造我国的国际形象,首先要打造领导人一喷嚏,美国人马上就哆嗦的国际形象。只有这样的国际形象,我们的官员才能笑咪咪的像表扬下属似的表扬美国官员。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美国官员一表扬我国官员,各大媒体就喜得屁颠屁颠的追棒。其实,美国官员像表扬下属似的表扬我国官员,是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耻辱,绝不是值得高兴的事。试想,如果没有美国官员表扬我国官员,我国官员和各大媒体喜得屁颠屁颠的,又怎么会出现我国南海的主权危机呢?
五、无形空间拓展战略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无形空间,比主权空间还要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主权空间,无形空间随之就消失了。因为,主权空间是无形空间的基础,无形空间是主权空间通过主权文化的方式向外的延伸。什么叫主权文化呢?由我国原创,带有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色彩和人类共同遵守、平等尊重的价值理性,以及主权在民的思想文化,我称之为主权文化。
主权文化和主权空间不同,因为,主权文化依赖主权空间向外扩展,其价值准则追求、遵守的人越多越好。但是,主权空间则是我国人民共同居住的家园,未经我国人民和政府共同允许,任何国家或任何国家的国民,都无权染指。
我之所以在前面说无形空间比主权空间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如果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缺少无形空间,就可能意味着这个国家的主权空间被强权者所蚕食。所以,打造我国的主体文化,拓展我国在国际上的无形空间,即出于我国重构国际形象的需要,也出于拓展我国国际空间的需要,更出于空间制衡的需要。
有人可能会说,我国再强大也不需要霸权,我当然赞成这种观点,因为,称霸的结果必须被霸权欲望所打倒、所吞没。世界历史早就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不称霸并非不制衡,因为,不制衡霸权,就意味着我国主权空间被蚕食。再说呢,制衡是为了给我国创造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国际空间。试想,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国际空间,怎么可能有发展,并通过发展造福于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呢?孙悟空的能力再大,假如没有翻斤头的空间,不要说一个斤头十万八千里,就是
六、动态均衡和谐式经济发展战略
不论是空间制衡也好、战略制胜也罢,也不论是拓展无形空间,还是构建我国的国际战略、国内战略、军事战略,其目的就是发展经济,造福人民。发展经济,就需要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动态均衡和谐式经济发展战略,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因为,对经济强国合适的经济机制,对于经济弱国来说,就可能是摧毁弱国经济的经济机制。对于这个问题,我在2005年就曾撰文呼吁,但数年过去了,危机发生了,我们似乎还沉醉于给我们的美梦中津津乐醉,抱着明明是摧毁我国经济的经济机制不放。我真的很不解,我国怎么了?我国主流经济学者真的如此弱智?如果如此,而且还让他们高居于决策之上,继续为我国的发展指手划脚的话,我看我国就真的没救了。
航母威力巨大,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是,我国的学者们知不知道,如果把航母拆开,每一个零部件单独存放,试问,那些分开的零部件,还能发挥出航母的作用吗?一艏航母是这样,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又何不是如此?
我这样说,一定有会说我是个计划经济主义者,但是,我必须说的是,经济可以有限自由,但不能无限自由,因为,任何无限自由,都是对物质价值秩序的无情摧毁,这是一。其二,经济虽然可以有限自由,但一个国家的战略目标、战略计划,不论是科技的、工业的、农业的,还是军事的,在战略目标、战略计划外可以有自由,但在战略目标、战略计划内,任何国家都没有半点自由。因为,给了战略目标、战略计划内以自由,就是对国家战略目标、战略计划的自我摧毁。
但是,要保障动态均衡和谐式经济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就需要构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机制,为其模式的建构和运行,提供长效的制度保障。
结束语
一个国家的强弱,并不在于这个国家的大小,也不在于经济能力,而在于主体精神的强弱,在于主体价值观的完善,并成为一个国家国民的共同追求,在于制定国家战略和管理国家战略的能力。而制定国家战略和管理国家战略的能力,取决于这个国家民众的“造反机制”,也就是民众对官员的问责机制、罢免机制,因为,责任源于压力,能力来自优化。我国人口众多,藏龙卧虎,不缺吞吐宇宙、掌天握地、德才兼备的治国良才,缺的是官员队伍的优化机制。而官员队伍的优化机制,说到底是个民众对官员的问责机制、罢免机制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我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其实,我国存在的问题虽然众多,但是,也不外乎这么几大类:一是官员的优化机制问题,也就民众问责机制和罢免机制问题,这是核心问题之一。二是国家战略问题,也就是空间制衡、空间制胜和拓展我国的无形空间问题。三是经济机制导致的结构失衡,使经济发展乏力的问题。而这三者之间,又以立国思想为关键。因为,一个国家的精神大厦、价值秩序的大厦、战略大厦和经济大厦,其基础就是立国思想。所以,失去了立国思想,就失去了建构各种大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