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yá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yá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毂: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借指车轮或车。埏:用水和(hu?)土。埴:黏土。牖:窗户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起组成了车轮,由车轮和其他的构件组成了车子,大家只知道车的存在而没意识到组成车轮的条幅和车轮的存在。那是因为各种构件都成为体现车子功能的组成部分。将粘土和水做成瓷器,大家也意识不到粘土和水的存在,那也是因为它们成为体现瓷器新功能的组成部分。一个房屋要开门和凿窗,可是大家都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单独存在,那是因为它们成为了房屋总体功能的组成部分。因此“有”是大家意识到的好处,而“无”是组成体现总体好处的各种功能。
本章要义:利用的词组由此而来。“无”有大的的用处,各种各样的大好处和利益是由细小的好处,也即“无”构成,因此老子提倡“无为”。这章节还可以理解到有无的相互变化,对车轮来讲条幅是无,车轮是有,对车子来说,车子是有而车轮是无。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本章要义:为腹不为目,什么事都要抓住要点。人的生存重点是热量的维持和机能的维续,因此重要的是温饱问题。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来自上级,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贪宠之人为下之人,为邀宠必受辱。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因此,珍惜天下百姓犹如珍惜自己的身体,这样的人就可以将天下给他管理。爱惜天下百姓犹如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样的人就可以将天下交给他治理。
本章要义:宠辱都是因为利益,如果不那么刻意的追求利益,则不会有得失受惊的心态。受惊,心情不好是身体不健康重要诱因。要健康就不要有太多的物欲。圣人以身作则,感同身受。只有代表人民利益的人才有可能作为统治者。不爱惜百姓,不了解民众疾苦的统治者难以长久。
《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想看看不到的我们称为夷,想听听不到的我们称为希,想拿拿不起的我们称为微。夷、希、微这三个概念我们难以再进行仔细的考究和再定义。因为它们难以捉摸,因此它们混而为一,这就是道。它的上面不白,下部也不黑(难以名状)。道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但又说不出来。在事物发展终结时又再观察不到道了。所以,道的形状是没有形状,它没有一般物体那样的形状。我们把它称为恍惚,即有时看到有时看不到。我们迎着“道”看不见它的前面,跟随着“道”也看不见它的后面,这就是道。用古代的“道”来为处理现今的各类事物获得好处服务,我们就能够知道古代的圣人为什么可以轻松的治理天下。这就是道的规律。
本章要义是阐明和定义道,道是难以名状的,但道存在于事物发展的始终。道是世界的本原。老子对道的定义解决了西方哲学的难题,西方哲学的难题就是对于“一”的定义,也就是对于什么是世界的本原的定义。对“道”的定义是老子对全人类思想史和哲学史的一大贡献。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蔽复成。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蔽复成。
古代善于为道和用道者,微妙玄通,难以认识。因为难以认识,故强行将“道”的效用和功能进行解释和形容。行道者的行道原理犹如冬天涉水过河,快乐就像看见河面结冰可以方便过往;犹疑就像国君害怕四周的国家会来侵犯,时刻注意着那里的冰块结冰薄,不适宜踩踏;过河时庄重谨慎,就象刚到别人的家做客;冬天过河的得道者会有冰块随时涣散破裂的准备;得道者过河表面上好像敦厚的一般过河人一样是踩着冰面过河的,但得道者心中已将冰面下河谷干枯时的形状了然于胸,得道者甚至连河水汹涌浑浊时的形状都了然于胸。
说到浑浊的河水,那么再用浑浊的河水来做例子说明用道的原理。浑浊的河水怎么才可以清澈?只有使之静止,慢慢等待澄清;谁能够有长久的安稳生活?只有让生活系统的运动机制如植物生长般,循序渐进、周而复始,一切要顺其自然,才可以“安以久”。使用道的原理是不能够盈满,也就说不能过分。因为不盈满和过分,是以能够隐蔽不成为焦点和攻击目标,因此可一再的成功,没有阻力。
本章要义:前一章讲道的定义,这一章讲道的运用。用道的原理在于知己知彼,过河时虽然在冬天,但如果连河水干枯和汹涌时的状态都了然于胸,那么就没有什么不可预测的危险。用道不能盈满,要有充分的准备,也就是用三之一的力来处理事情,如果出现上面意外的情况则可以应付自如。这犹如炒股,很多专家教导用三分之一的资金进行一样,有大的意外就可以随时补仓或退出。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虚和静是气功练习和修习佛法的窍门,老子用养生修道的道理来阐明事物发展的道理。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我们要观察它们周而复始的特性,也即规律性。众多的事物发展变化都可以寻找到它们的根源,找到根源守住生长变化的根本就可称为静。从根源再追寻发展路径就是复原发展轨迹;复原发展轨迹,找出周而复始的原理,这就是常理。我们知道事物发展的常理就叫做“明”。弄不明白事物的发展轨迹和原理的就叫做妄,妄是祸患失败的凶兆。知道事物发展常理的就有容量,可以容忍事物照本来的发展进程而进行,不会犯急躁冒进的毛病,不会“拔苗助长”。有容量有气度就可以有公正的态度,有公正的态度就有全面发展的系统观念,有全面发展的系统观念就是符合“天理”,符合天理就是照道的原理做事,依照道的原理做事就可以使事物发展顺利持久,也可以让人们的身心不受伤害。
本章要义:各代贵族注重养生,用贵族们常用的养生道理来说明道的功效。“复归其根”以及顺其自然是道的根本。这与后来四十八章的方法论“损之又损,及至于无”是一致的。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其次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哉,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其次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哉,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注释:本章亦属难解的章节。有些将第一句里的下改为不。我们从老子想尔注的解说可以知道下还是正确的。唐玄宗等就将太上以后解说为君臣,本人认为前后不衔接。古汉语由于是象形刻字的,故此形成省略习惯。本来是讲道的章节,省略的主语应该还是“道”。
最早的时候,人们能够感知道的存在。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道”的原理,并愿意使用。再发展人们认识到“道”具有指导实践的功效,因此道成为赞赏和提倡学习的对象。再后来,人们只使用道的功能而忘却了道的原理,对于道就产生了畏惧。由于对道的认识逐渐的退化,人们开始不相信有“道”这样的规律,并有贬低、诋毁“道”的种种行为。
侮辱道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有些人投机取巧,使用奸谋。使用奸谋、投机取巧的人多了社会的相互信任就失去了。这样相互欺骗的情况出现后,社会关系就恶化,大家互相算计,社会也就没有上面诚信可言。对于道的原理则早已完全不关心。
相似的事情是,有这样可贵的言论:“成功了或者事物发展顺利,人们就相信”,众人大都以成败论英雄。如果都依照“道”的原理做事就可以成功。而成功的道理也简单,那就是顺其自然,这老百姓也可以总结出来。
本章的要义是分辨缺失的主语,不能将主语“道”理解为其他。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失去了才有讲究仁义的需要;(在有大道,大家都遵循道的原则相处,根本就无所谓仁义。人与人相互间的关系恶化了,才有要求仁义教化以及宣扬的需要)民众聪明了有智慧了,就会产生一些投机取巧的人,各类虚伪诈骗的事会会出现,大家都以为可投机取巧。结果为了相互防备而失去了群体合作的力量。(这好像西方的逻辑学家推论人不能也没有意义讲谎话一样)。亲属之间因为争利益而出现矛盾,关系不和谐了,才会有要求孝慈的各类规定。国家处于混乱的时候,才会显现功臣的力量。在平时的安定环境里,功臣的功效是看不出来的,因为有没有功臣,国家一样可顺利发展。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不要推广圣人的事迹,因为圣人的行为是特例,平常人难以做到;不要宣扬各种弄乖使巧的事例。这样的民众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推广圣迹和巧智会加剧社会的不公平,不公平的社会令社会操作成本加大、效益降低,因此民众的获利就相对减少。(典型的就是部分人先富起来让社会趋利,不公平,道德沦丧,结果大众的利益相对减少,大大跟不上GDP的增长速度)不要提倡仁义,因为提倡仁义不能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人际和群体的关系要和谐融洽必须恢复至“道”的原理上,那就是初始的原始社会阶段的公平状态。这样人际关系自然就会有慈孝了。取缔奢侈品生产,让民众没有获得利益的途径,则社会将没有盗贼。(毛泽东时代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三段言论还是不能说明“道”的社会学原理。因此还要附加在说明一下。要弘扬朴素的精神,保持人类社会刚进入文明时的公平状态;要倡导大公无私减少私心,要减少欲望知足常乐;不要学习那些投机取巧的事例,以公平厚道的心态对待事物,则不会有什么令人担忧的事情发生。
本章的要点是讲述在社会学上怎么运用“道”的原理来达致公平和提高社会效率。
《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恍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恍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阿:大的山陵 。唯:急速回音
对之高山呼喊,听到的回音与呼喊的声音究竟有什么分别?赞美事物与贬低事物对事物发展的影响又有什么差别?对于公认的影响和威胁,我们不能意气用事不管不顾。(慢、恶、死等等都是人所畏惧的)大地看起来荒芜,是因为还没有插秧耕作。(事物的发展有本原和现象两种不同的因素,这两种因素有时会相互转换的因此要仔细分辨)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
众人兴高采烈,拥挤着去享用祭祀后的牛肉大餐,这状况好像春节争着登上高台欣赏景致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没有跟随大流,独自静止没行动,就象没有经过火灸的龟壳,没有征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恍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我静止的状态犹如刚生下的婴儿还没有叫喊;又好像长长的丝线不知道那线头要归落何处。众人的思想和主意都很多,而我对世界却有很多不知道和存在很多的疑问。我实际就是愚蠢的人啊。大家都明白事理,我却昏昏然不知事物的始末;众人都能仔细观察分辨事物,而我却不能对事物发表什么意见。我经常走神,有时思绪象江湖河海般汹涌,有时又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总是难以让思绪停顿。众人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和达到什么目的,而我却与别人不同,我所重视的是我的身体,我在想着怎么让自己的身体顺其自然。
注释:食母者乃人的身体,于内为胃。调养身体让身体健康,辟谷食气是高层次的“贵食母”
本章要义在于论述个人要怎样的作为才符合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