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辉煌与遗忘中尴尬
同为东北三省各省的省会,沈阳和哈尔滨常常被人提及,长春却被世人渐渐遗忘了。大连不是省会,但是它是对外开放的海滨城市,在国际上是响当当的有名,是世界十大花园城市之一。长春连大连的知名度都没有。敢问世人,还有几位记得长春?这不能不说是长春市的败笔,是长春市的悲哀。怪不得在外地求学的长春籍学子临海听潮要这样痛心疾首地大声呐喊:”长春,你还有希望吗?长春,被遗弃的为什么是你?“
长春的被遗忘最大的原因源于长春市的自我封闭。好酒也怕巷子深,即使是上等好酒,若是不走出狭窄幽深的巷子,那也只能是锁在深闺人未识。何况长春还不是东北的最好的酒呢?那么长春到底封闭到了何种程度呢?《放谈东北人》一书里举了个例子,据说吉林省长春市(必须要加注是吉林省的长春市)有一位记者去香港采访,不料,几位很能闯世界的香港人士竟然发问:”长春在辽宁的什么地方?“好在我们的这位记者见多识广,颇有些地理知识,告诉香港人士说:”长春在吉林省,而不是辽宁省。“原来,东北不仅有辽宁,黑龙江,还有一个吉林,而吉林还有一个省府长春。《放谈东北人》还说了一个例子,说吉林省的长春市1992年想起要来举办92中国长春电影节,这可真是一件史无前例的大好事,然而长春人实在是封闭惯了,突然要办这么大的一次盛会,竟然有种种的惶惑和不适。”春城第一大剧场“你听这个名字响不响?派不派?可号称第一大剧场的省文化活动中心却只能容纳1600人,电影节上光来客就有3万,春城(长春市简称为春城)600万人,能进得中心的有几人?可为一叹!自诩大气的东北人,竟以1600为大,大气焉在?可为一叹。不过小小气而已。当然,这些说的已经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事了。如今又是十几个年头过去了,可是过去了又怎样?长春依旧闭塞如昔。
长春有60余所全日制的高等院校(近年来经过合并重组尚有30余所),100多家独立的科研机构,600万人口中有30万专业技术人才,长春人自豪地称自己的城市是一座大大的知识城,文化城,科技城。可是这只是长春人的一相情愿和自我欣赏罢了,外人并不知道。吉林大学近年来合并了白求恩医科大学,吉林工业大学,吉林邮电学院等几所重点大学,实力强大,规模空前,在校生有六七万人,在整个东北不可谓不牛了。在中国大学的综合排名中,吉林大学常常能够挤进前十名而成为名牌大学。但是吉林大学也只是在东北显显摆而已,在人杰地灵高分学生辈出如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南方地区,吉林大学却没有一点地位。不是人家看不起它,而是人家根本就不知道它。没有几个高中生甚至是高中教师听说过吉林大学这个名字。或者间或在书上看到过也只是漫不经心地瞟一眼而已,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的大学能好到哪里去?南方学生对于报考吉林大学并不积极,在他们心里,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的名气比吉林大学大得多。东北师范大学的名气倒还是比较响亮,东北师范大学和东北师大附中出版了很多的教辅材料,权威性高,知名度大,质量很好,赢得了考生们的一致信任和认同,然而考生们在忙碌之余却不知道大名鼎鼎的东北师范大学坐落在长春。我的一位同学来长春以后,看到了东北师范大学的校门,他的两只眼睛顿时瞪得有如锣大,兴奋地拽着我的胳膊直嚷嚷:”看咧看咧,东北师大竟然在长春,我怎么不知道呢?真是奇迹,真是奇迹!“我笑问:”你认为东北师大应该在哪里呢?“他擦擦额上因兴奋而迸出的汗珠,说;”我以为应该在沈阳或者哈尔滨才对。不在沈阳或者哈尔滨前面怎么可以冠以东北两个字呢?“哈哈,我实在是苦笑不得,长春居然连属于东北的资格都没有了,好象长春不属于东北似的,或者说东北没有那么一个城市叫长春,实在是可怜,可悲,可叹!外地人对长春的不了解,如果只是个别现象,那可以说是那个人知识浅薄,可是当人们普遍对长春不了解时,长春就得反思反思自己了。
说到长春市的高等教育又不能不说到长春大学。长春大学是省属综合大学,它最大的特色就是有一所特殊教育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是专门接收培养肢残,聋,哑,盲等残疾大学生的高等教育机构。目前全国仅仅只有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天津聋人院等少数几所专门接收培养残疾大学生的大学,且规模都很小,每年招生仅为几百人,这与我国有着一千多万残疾人口数量的现实极不协调。残疾学生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少之又少,且这些学校大多为专科层次,只有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为本科层次。据说长沙特殊教育学院也已经成立,不知道它现在开始招生了没有。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是中国残疾大学生的最高学府,其办学水平在整个亚洲都是一流的,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在国内,知道有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知道还有这么一个特殊教育学制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了。一边是作为特殊教育的最高学府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广招英才,一边是众多的优秀的残疾大学生们被一所又一所的大学拒之门外,他们不知道他们继续求学深造的路在哪里。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使残疾大学生们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被无情地剥夺。他们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以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的权利被剥夺。作为一名新闻人,新闻的职业要求促使我想去关注他们,想为母校做一点贡献,想为中国的特殊教育事业发出一声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呐喊,想让大家也来了解一下关注一下中国的特殊教育事业。恰好那时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由湖南教育报刊社主办的《大学时代》杂志社面向全国的的高校发出了组建高校特约记者站,招聘特约记者的通知。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次机遇,马上联系到了十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拟建立记者站。然而这项计划遭到了学校有关部门的极力阻饶,拖延。他们固执地守着自己手中的那一点微薄的权力,摆出自己作为干部高高在上的姿态,就是四个字:不予审批!他们一是要享受享受握有权力的优越感,二是怕我们涌乱子。作为高校,学生社团越活跃,越丰富,学校才越有活力。在国外和南方很多高校,学校都大力鼓励学生组建社团,活跃学校的学术文化氛围。北京大学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有一百多个。我们学校仅有七八个社团还要大肆阻饶,极力压制学生社团的发展,长春人封闭保守的精神面貌由此可见一斑。一直拖了七八个月之久,在我们的死缠烂磨下,记者站才得已非正式成立(记住,且是非正式)。后来由我们策划撰写的七千多字的文章《特教生,也有未来》在《大学时代》杂志上发表了,很多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们通过电话,QQ,电子邮件等方式向我表示祝贺和感谢,说我这篇文章策划得非常好,让他们懂得了很多新的知识,在此之前,他们从来不知道世界上还有特殊教育制这么一种教育形式的存在,同时残疾大学生们的优秀事迹让他们大为感动,让他们了解了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群体,另外一种精神,另外一种生命,另外一种感动。他们最后说我一定能成为一名最优秀的记者。也正是因为这篇文章,学校领导开始对我们另眼相看,认识到我们的存在对学校的宣传有很大的作用,同意记者站正式成立,与校报记者站并驾齐驱。
再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长春的历史。长春是一个新兴的城市。2000年是长春建立200周年。明末清初,这里荒无人烟。1800年,清政府在长春市南伊通河东岸的新力屯设立了长春厅,到了1825年,当局把长春厅晋升为长春府,同时向北迁移了17千米,这就是现在的长春市南方大桥一带。以后又修筑了城堡。长春的名字从此叫开了。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并且挟持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傅仪策划建立了伪满洲国,将长春定位”国都“,改名新京。1948年,长春解放,长春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人民政府,归中央政府直辖。1954年,划归吉林省,并确定为省会,成为吉林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一汽为长春增添了荣誉。一汽是中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为中国的汽车制造业揭开了序幕,当年毛泽东主席还赶来长春亲自为一汽制造厂奠基。伴随着一汽的成长壮大,长春的名字也走入了千家万户。长春的另一个骄傲就是长春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电影艺术的摇篮,在这里荟萃了全国最著名的电影艺术工作者,各种各样的反映人们生活的影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着影片在全国各地上映,长春的名字也随着在荧屏上,在全国人们的头脑中鲜明地定格。那个时候有谁敢说自己不知道长春?谁如果这样说了,那只有一个再明显不过的答案——他无知得简直就是一头蠢驴。现在呢?现在谁再说他不知道长春只怕是很正常的了。
长春逐渐走向没落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在东北三省中,它不是老大。老大是谁?当沈阳也。沈阳成为东北三省的老大也是有着历史的际遇。沈阳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早在21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就已初具规模,当时称为侯城县。辽,金时称为沈州,元时称为沈阳。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斥迁都到这里,19年后,又迁都到北京。正是因为这19年的大力经营,沈阳迅速崛起,从此成为东北的老大。哈尔滨则更为年轻,哈尔滨在先前叫做富家甸,在富家甸之前,哈尔滨不过是元朝的一个有12个狗所的驿站。李鸿章在1896年的5月19日与俄国的财政大臣维特和外交大臣罗拔诺夫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密约》,条约中规定俄国可以在中国的吉林,黑龙江两省份建造铁路,这就是所谓的中东铁路。这条铁路穿越了黑龙江,吉林两省,沟通了西佰利亚与海参葳的联系。哈尔滨是作为这条铁路沿线的一个站而逐步形成的一个城市。
时间到了工业化时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沈阳,哈尔滨超越长春,成为东北最有影响的城市则是历史的必然。辽宁,黑龙江煤铁资源十分丰富,为它们发展工业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而吉林,没有煤,也没有铁,只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成为一个农业大省。在工业化时代干农业总是吃亏的,作为它的省府,长春的发展规模自然要小于沈阳,哈尔滨了。而且1959年在松辽盆地的沉积岩中发现了工业性油流,1960年开始组织了大庆会战,三年后探得了储量并投入了开发,使我国原油产量大幅度增长,1963年原油产量达到了648万吨,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国内需要,结束了我国原油消费严重依赖于外国,受制于人的历史。黑龙江一跃而为中国的工业强省。有这样的资源优势,长春只能望而兴叹了。
好在历史也还是给了长春一些机遇。建国初叶,百废待兴,为了恢复和发展东北重工业基地,修复和改造东北内地铁路运输系统,以便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国家集中力量投入东北的重工业和交通能源建设,投资的重点放在冶金,机床,军工,电力等部门,同时还新建了吉林,抚顺两个化工基地,长春汽车拖拉机制造工业基地和新兴工业部门。长春抓住了汽车工业这快金牌。长春身处重工业基地,又处于东北平原腹地,确实很适合发展汽车工业。在长春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三分天下。”意思是说长春被分成了三份,其中一汽占了一份,吉林大学占了一份,最后一份才是真正属于长春自己的。由此可见,一汽和吉林大学在长春市的分量。如果没有了一汽,长春还能有些啥?正因为一汽和其他许许多多大学的存在,这才使得长春规模也不小,且威名不堕。
沈阳,长春,哈尔滨是值得骄傲的。新中国对苏借贷用于经济建设的部分约45亿美元的投资方向都投给了东北地区。沈阳,长春,哈尔滨自然是重中之重。东北地区工业品产量占全国工业品产量的将近四分之一。工业生产值从1952年到1957年保持了年平均21%的增长速度。这种空前的速度造成了空前的效果,东北建成了炼钢,重化,军工,汽车,造船,机床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0%以上,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工业化。东北,是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沈阳,长春,哈尔滨是火车头的火车头。
沈阳,长春,哈尔滨又是不幸的。改革开放的东风一起,市场经济大潮迅速激荡的时候,东北不可避免地衰落了,且一落千丈。东北逐渐被世人遗忘。沈阳,长春,哈尔滨逐渐被世人遗忘。而三个省府城市中的小老弟长春,被世人遗忘得更快!
(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此文将不再继续下去,请各位朋友谅解)